「吃蛤蜊喝啤酒」,說起美食,蛤蜊已經成為青島的代名詞。膠州灣蛤蜊是國家農業部準予登記的地理標誌農產品,是山東省青島市第一個水產類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紅島作為膠州灣蛤蜊主產地之一,隨著蛤蜊節的連年舉辦,紅島蛤蜊更是被人們熟知。
「吃蛤蜊喝啤酒」,說起美食,蛤蜊已經成為青島的代名詞。膠州灣蛤蜊是國家農業部準予登記的地理標誌農產品,是山東省青島市第一個水產類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紅島作為膠州灣蛤蜊主產地之一,隨著蛤蜊節的連年舉辦,紅島蛤蜊更是被人們熟知。隨著天氣轉暖,蛤蜊大量上市,每年的4月到10月期間,紅島碼頭便會呈現蛤蜊繁忙交易的場景。
蛤蜊一上岸即遭「瘋搶」
上午9時30分,紅島西大洋南碼頭,前來進貨的大貨車絡繹不絕。岸邊的空位已被車輛佔滿,商販們站在岸邊,焦急地等待著漁船回港。10時許,滿載蛤蜊的漁船陸續靠岸,碼頭上一時間熱鬧起來。
「上岸前,蛤蜊已經提前預訂了,現場根本買不到。」一名商販說。漁船上的蛤蜊已經裝好網兜,船工將吊鉤固定在網兜上,隨著吊臂的緩慢移動,成兜的蛤蜊離開漁船,經過在海水中反覆衝洗,再轉移到貨車上。商販爬上車鬥,用力扯動網兜,隨著一陣噼裡啪啦的聲音,蛤蜊應聲「流」了出來,在車鬥內堆起「小山」。
隨著蛤蜊上岸,等候多時的商販一下子聚攏過來。「往這裡裝,多裝一點!」「好了,好了,給我留一些!」一時間,鐵鍁聲、叫喊聲夾雜在一起,短短十幾分鐘,滿滿一網兜蛤蜊被瓜分完畢,一些來得稍晚的商販只有惋惜的份。「蛤蜊每天的捕撈量,取決於頭一天的預訂量。」養殖戶趙正慶說。
每年3月份開始,隨著天氣轉暖,蛤蜊逐漸增肥。進入4月份,開始陸續大量上市,五一前後進入交易高峰。過了10月份,隨著氣溫下降,蛤蜊的肥度開始降低,交易量就會逐漸減少。「目前,紅島街道共有水產養殖戶157家,日產量約50萬斤。」紅島街道辦工作人員說。
近幾年,紅島街道注重蛤蜊養殖品質化、品牌化,並通過合理規劃、歇灘輪養等方式改善膠州灣水質,同時大力推行岸線綜合整治。通過海灣治理和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蛤蜊品質不斷提升。
蛤蜊深加工走出國門
膠州灣內很早就有蛤蜊,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多。據《嶗山縣誌》記載,自1964年開始,嶗山縣紅島公社封灘養殖蛤蜊2000餘畝,當年起即向國家交售,其中部分供外貿單位出口。
紅島蛤蜊的商業養殖可以追溯到1986年,自1998年以後養殖戶開始多起來,以養殖、捕撈、銷售為一體的蛤蜊養殖產業鏈已初具規模。以西大洋社區為例,當時社區4274位居民中,有近1000人從事蛤蜊養殖產業。
20世紀90年代,紅島蛤蜊的產量逐年增長,同時外地蛤蜊也大量進入青島市場,只靠現貨銷售已遠遠跟不上產量的增長。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推介下,紅島蛤蜊深加工產業蓬勃發展,打破了蛤蜊新鮮存放的瓶頸,開始遠銷國內外。當時,蛤蜊加工企業和作坊曾一度達到30多家。
最初的作坊對蛤蜊簡單加工,基本靠人工完成,生產效率較低。隨著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對蛤蜊的加工技術和產品品種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許多加工作坊紛紛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規模較大、技術更為先進的企業。
如今,走進紅島當地的水產公司,蛤蜊自動去皮機代替人工,扒好的蛤蜊肉經過自動清洗後再進行包裝,這樣的場景可不止一家公司。「目前蛤蜊的生產加工企業多採用機器加工,加工速度更快、質量更高、用人更少。」紅島街道辦工作人員說,甚至不少公司紛紛建立自己的網站,開始網上銷售。
節會為媒 帶動旅遊發展
2004年,首屆青島紅島蛤蜊節舉辦,自此紅島蛤蜊搭上了旅遊的便車。紅島街道辦通過節會探索蛤蜊休閒旅遊產業發展,吸引遊客到紅島挖蛤蜊、吃蛤蜊,體驗漁家生活,這不僅是青島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活動,更成為紅島新的經濟增長點。
如今,蛤蜊節成為島城市民所熟知的重要旅遊節會之一,給當地帶來巨大的人氣和創收。據統計,2019年第十六屆蛤蜊節期間,紅島街道五大景區6天共接待遊客12.5萬人,帶動了餐飲、包裝、電商等蛤蜊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形成了集蛤蜊捕撈、養殖、加工、休閒於一體的蛤蜊產業鏈條。
近年來,紅島街道不斷加大旅遊投入,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提升旅遊環境,優化交通網絡,同時加大對餐飲、住宿、購物等服務業的監管力度,規範經營秩序,提升服務質量,街道旅遊軟硬條件都上了一個新臺階。
隨著紅島蛤蜊知名度與美譽度不斷提高,與蛤蜊相關的特色經濟也發展起來,如漁家宴,以蛤蜊為主材可以做出數十種美味。同時蛤蜊育苗、倉儲、物流、加工等逐漸形成規模。期間,街道積極推進養殖、加工、銷售、運輸、餐飲、旅遊全產業鏈的開發,截至目前共有養殖加工企業200餘家,2018年實現產值20億元,帶動旅遊收入2億多元,實現了小蛤蜊帶動大產業。
新聞延伸:膠州灣蛤蜊叫響全國
「膠州灣蛤蜊」生產海域位於膠州灣北部灣底,因潮汐、河流、底質等因素,使得該海域浮遊植物、營養鹽豐富,水溫、鹽度、PH值均較為適宜,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膠州灣蛤蜊的優秀品質。品種上,有菲律賓雜色蛤、毛蛤、冒子頭蛤、抱鴿頭蛤、象拔蚌蛤、雙咀蛤、刀鮮蛤、滑蛤、蟶子、蘭蛤等十多種。
2010年,農業部向城陽頒發了「膠州灣蛤蜊地理標誌保護登記證書」,使得「膠州灣蛤蜊」成為青島市唯一的水產品類地理標誌產品,城陽產「膠蛤」正式受到國家保護,外地蛤蜊不能隨便「傍」紅島蛤蜊。膠州灣蛤蜊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青島市城陽區5個街道,包括紅島街道、河套街道、流亭街道、上馬街道、棘洪灘街道,共111個社區。青島市民所熟知的紅島蛤蜊、雙埠蛤蜊都包含在內,這意味著,除了上述地域外,今後其他地方的蛤蜊都不得稱「膠州灣蛤蜊」。
在2011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價值評估中,膠州灣蛤蜊品牌價值被評估為13.52億元,這對膠州灣蛤蜊的開發利用和維權保護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如今,膠州灣蛤蜊生產海域達7.5萬畝(紅島2萬畝),一年的產量可達十幾萬噸 (紅島4.45萬噸),產品外銷韓、日、歐、美等國家和地區。零售市場方面,除了島城外,主要銷往山東周邊等地,長年暢銷不衰。 (記者 王濤 通訊員 矯波)
海鮮指南轉載自「青島城市生活」,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聯繫我們
授權轉載 | 張小姐:zhanglidia(微信號,請註明「轉載」)
新聞爆料、投稿 | 沈小姐:18620796931(微信同號)
商務合作 | 陳先生:18819465417(微信同號)
加入我們 | jianli@fishfirst.cn(郵件註明「應聘海鮮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