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全攻略:僅此一家,請記住我們的微信號(qingdaoqgl)。青略略每天穿街過巷尋遍網際網路,踏破波鞋只為尋覓青島至top吃喝玩樂資訊,為你推送最有用的信息。
如果由我來編一冊青島飲食指南,第一條便要告知各位:在青島,「蛤蜊」不念gélí,如果你按這個讀音去點菜,不論你的普通話多標準,都會被人一眼看出是外地遊客,那些黑心的旅遊景點飯店可不會對你手下留情。朋友小鹹曾見,一個臨海的大排檔,欺負內陸人不懂海鮮,把蛤蜊改名換姓謂之曰「小鮑魚」,用炭火烤了,十八元一隻賣給他們。要知道在青島,蛤蜊是最家常的海鮮,平常在水產市場不過五六塊錢一斤而已。
青島蛤蜊
那麼蛤蜊在青島怎麼讀呢?
納博科夫在小說《洛麗塔》的開頭飽含深情地寫:「洛-麗-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我也要以同樣的深情告訴你:「蛤-蜊(gála):舌頭向上,分兩步,從上顎往前輕輕落在齒後牙齦處。蛤(gá)。蜊(la)。」
這樣的深情其實並不可笑。蛤蜊是每個青島土著的生命之光,慾念之火。「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澡」,是這個海濱城市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恐怕少有幾個青島人沒有過挽著褲腿、拎著小桶去海邊趕海挖蛤蜊的經歷。蛤蜊的美味是市井的、廉價的,又是消解了階級的——從路邊啤酒屋到星級酒店,一桌沒有蛤蜊的酒席是令人遺憾的。來青島,啤酒可以不喝,蛤蜊必須要吃。
爆炒蛤蜊
梁實秋在《憶青島》一文中寫,他在青島吃過一種海鮮叫西施舌,「不但味鮮,名字也起得妙」。許多人便以為這就是青島人素常說的蛤蜊,其實非也。西施舌應是青島人俗稱的「沙蛤」,個頭大,肚子裡的沙很難吐乾淨,並非青島本地原產,青島人也不太常吃。
青島產的蛤蜊學名叫菲律賓花蛤(亦稱菲律賓蛤仔、菲律賓雜色蛤等名),卵圓形,個頭較小,殼面光滑,溝紋不深,殼面有同心環紋,呈青白色,煮熟後會變成漂亮的淺褐色。有做攝影的朋友告訴我,如同人類的指紋一樣,世間沒有任何兩個蛤蜊皮的花紋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個都是絕無僅有的絕版。他想出一門生意:去飯店收購食客們吃剩的蛤蜊皮,擇其外觀美麗者,精細加工,然後出售給熱戀中智商為零的痴男怨女。說這些話時他手端啤酒杯,眼睛發亮,好似馬上就要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不過至今未見他有任何實質性舉動,想必醒酒之後細思,也覺得這項產業不太靠譜。
蛤蜊燉蛋
青島最著名的蛤蜊產地是紅島,膠州灣獨特的水溫和水質是適宜蛤蜊生長的天堂,每年開春,漁民會用雙手往海邊的灘涂撒下200億顆蛤蜊苗兒。兩年後,這些米粒兒大的小玩意兒就會長成為餐桌上讓人垂涎的菜餚。據說為了縮短生長期,有些漁戶想出妙招:入冬時將蛤蜊苗撈出,送往廣西的暖水裡過冬,讓其繼續生長;待開春後再撈出送回膠州灣。這樣的智慧實在讓人啼笑皆非,即便不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道理,也總該知道冷水裡生長的海鮮味道要優於熱帶海域吧?好在如此這般的總是少數。
紅島蛤蜊
沈括在《夢溪筆談》裡寫過一個吃蛤蜊的笑話,說當時的北方人喜歡用麻油煎炸食物,無論什麼,都用油煎。有一次有人買了一筐蛤蜊,邀客人來吃,可是這道菜久等不上。客人覺得奇怪,去廚房一看,廚子正把蛤蜊放在油裡煎,「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爛」。這屬於不會做。
前文所提那位做攝影的朋友,藝名「大熊」(英文名Daxiong),非典那年,很多海鮮館關門,找了許久,在太平角附近發現一間剛開張的館子,點了一盤炒蛤蜊。老闆是福建人,特殊時期,難得有客人來,為展示廚藝,鹽、糖、醬油、味精,加各種作料不說,最後還澆汁,直忙得滿頭大汗,但味道著實怪異。這同樣屬於不會做。
清蒸蛤蜊
聽梁實秋講西施舌的做法,「以清湯氽煮為上,不宜油煎爆炒」。這才是懂吃且會吃的人。時至今日,在青島最盛行的吃蛤蜊的方法還是原汁蛤蜊,做起來簡單得令人髮指:洗乾淨扔到鍋裡,開火,水都不加,乾鍋蒸,聽到「啪啪」的開口聲也不要翻動,三五分鐘即可出鍋。掀開鍋蓋的那一刻最有滿足感:滿滿一鍋的蛤蜊,都在開口笑,何等愜意!端上桌來熱氣騰騰的一大盆,鮮氣四溢,用手拈起一隻,一咬之下,柔嫩多汁。蛤蜊也可加水煮,最後剩下的蛤蜊湯別浪費,用來煮麵,鮮美無匹。
水煮蛤蜊
其他常見的做法,如微波蛤蜊,原理與原汁蛤蜊相同,只是灶具有別。辣炒蛤蜊也是青島一絕,以蔥姜辣椒爆鍋,加入蛤蜊翻炒,開口即熟。辣炒蛤蜊適合下酒,配上一杯當天產的冰爽的青島散啤,頓有「不辭長作青島人」之感。如是書店的張亞林先生,網名至今叫「散啤辣蛤蜊」,推崇其為人生享受。
辣炒蛤蜊
日劇《深夜食堂》熱播之後,坊間又流行開酒蒸蛤蜊一吃,以為是日式吃法,其實清代郝懿行在《記海錯》中早已講述過「熱酒蛤蜊」的做法。夏天時,將蛤蜊外殼洗淨,與冬瓜或絲瓜一起做湯,其清爽仿佛在味蕾下過一陣春雨,有祛熱解暑之效。只是無論如何烹調,要切記一點:蛤蜊本身已有上天賜予的極致鮮美,不要再加味精、雞精這種調鮮劑,那不僅是畫蛇添足,簡直就是焚琴煮鶴。
酒蒸蛤蜊
蛤蜊肉煮熟後剝出來,也是上佳的食材,用來蒸蛋、炒蛋最宜,包餃子也是極好的選擇。青島另有一種獨特做法叫「蛤蜊疙瘩湯」,聽名字流於鄉野之氣,可酒後來上一碗,酣暢淋漓,還有醒酒之效。清代的吃貨袁枚介紹過一種吃法,「剝蛤蜊肉,加韭菜炒之佳」,我依法而行,總覺得這不是蛤蜊的正統吃法,韭菜還是炒海腸或筆管魚能稱之為「佳」。
元人鍾嗣成在品味元散曲之後,沉醉之下以「蛤蜊味」讚譽之,深得我心。在外地工作的那段時間,不思念青島的啤酒,時常勾起鄉愁的倒是那長於淤泥中的蛤蜊。有一次路過一家飯莊,上書「青島海鮮」,推門而入,點了一盤辣炒蛤蜊,上菜之後,模樣不對,味道也不對,湊合喝了一瓶啤酒,鬱郁而去。哪裡是品了元曲的感覺,比讀了一首蹩腳的打油詩還要敗興。
花蛤
青島人管常吃的花蛤叫「泥蛤蜊」,以與膠東產的沙蛤相區別。蛤蜊生於海邊灘涂的淤泥之中,卻有著潔淨如斯的外形和簡單純淨的甜美,不得不讓人感慨:出汙泥而不染的,又豈止蓮荷耶?
作者:安東,作家,編劇,如是書店聯合創始人,首席圖書選薦師。
來源:如是書店(isobook),轉載已獲得授權
【青島全攻略合作微信:xlh20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