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七星伴月」,是好幾年前的事了。一天晚上,我打開電視機,見電視畫面上,赫然出現一個像半月形的湖泊,鑲嵌在椰林檳榔、村莊、綠野環抱的大地上。那湖泊,一色黛藍,藍得發亮,藍得誘人,藍得就像倒進一湖染料似的。電視主持人說,這就是塔洋國家農業公園新開發的旅遊景區「七星伴月」。所謂「七星伴月」,就是這個湖,像個彎形的月亮。七星,就是這湖四周,有七個村莊圍著,像七顆星伴著月亮。哇!好靚麗的湖,好幽雅的名字。從彼以後,我就被它所誘惑,總想去親近它,探視它,睹一睹它的真實姿態。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幾年下來,這塔洋之行,卻實現不了。而「七星伴月」,竟成為我的一個牽掛。
2018年12月5日,塔洋籍作家陳業基,聽說我想去看「七星伴月」,下午三時便開他的轎車,把我駛去塔洋。車出嘉積,經聯新,遠遠就看見那座建於明萬曆二十七年,有七層塔身,高高聳立的「聚奎塔」。小轎車從塔身旁向南駛入魚良境。小轎車在一條兩旁種滿風景林,被林木枝葉交叉覆蓋的林蔭道上徐徐而進。約幾分鐘,車出林蔭道,頓感豁然開朗,我們已進入一個好開闊的場地。一看,是個湖泊碼頭。我步下碼頭臺階,放眼一望,只見一左一右兩個湖水浩瀚 的大湖展現在我的面前。這兩個湖泊,左邊的稍小,右邊的則大。那弧形的湖岸,把兩個湖分別抱成半圓形。兩湖相接處,較為狹窄。但湖水相通。這兩個一大一小,連結一體的湖泊,讓那位攝像師從高空航拍,其形狀,就像個彎彎的月亮了。
陳業基是塔洋南忱村人。該村離這裡很近。他對這個湖泊,是熟悉的。他告訴我,這個湖泊面積約140畝。而圍繞著這個湖泊村莊,從東而南而西而北,分別為上坡、教場、禮陶、排田嶺、瓦灶嶺、貴進山,上下村等七個村莊。2014年,市委、市政府把這個美麗的湖泊作為瓊海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塔洋魚良景區進行開發,正式把這個湖泊及七個村莊命名為「七星伴月」。而這個湖便成為遊人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
我在碼頭上徜徉,盡情領略這湖泊博大深邃之美景。湖畔已建起環湖曲橋棧道。我依欄放眼那個大湖的湖面。只見湖水綠得發藍。在陣陣冷風吹拂下,湖面蕩起一波一波的浪濤。這浪濤,推推擁擁,一疊一疊的奔湧,它松松的,皺皺的,盈盈的。博大的湖面,像鋪上一張巨大擺動的芭蕉葉,又像少女飄動的綠色裙幅,它不雜陳一點塵滓,宛然是一塊巨大溫潤的碧玉。抬頭望天,天空一片蔚藍色。這湖又仿佛是蔚藍的天,融進一幅在湖中 。它蘊蓄著這樣的綠,這樣的藍,實在令人沉迷而遐思悠悠。
放眼兩湖四周湖畔,更是異彩紛呈。它的美,有幾個層次。它由林帶、芒草帶、曲橋棧道,湖中亭等,渾然構成一個整體。這4個層次的景觀,互相拱託,互相輝映,情趣盎然。那一株株、一排排環湖而立的椰樹,檳榔,以其鳳尾似的羽葉,在風中搖蒼蕩綠。這椰樹、檳榔簇簇擁擁,沿著湖岸,透迤延伸,構成一道葳葳蕤蕤茫茫蒼蒼的風景線。遠望這在風中捲動的綠色林帶,有如翠浪排空 ,非常壯觀。放眼環湖水圮湖畔,那又是一個新亮點。只見水圮湖畔,這裡一段,那裡一段,長有密密麻麻相擠相挨的一排排的芒草。這種芒草,有比毛筆般大圓而直中空的芒杆。芒桿身上包裹著遞升的葉苞而長出長條如劍的芒葉,現時,芒草已進入老令期,芒杆頂端長出一束蓬蓬的褐黃色芒花。湖畔這成千成萬朿芒花,像狗尾巴似的在風中搖曳,它像北方長在湖畔的蘆葦,又像草原上高出羊身的「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一派茫茫的野草。它在湖畔成排成簇霸佔著一個地段。一陣湖風颳來,一排又一排的芒草起伏翻卷,顯露出一派浩浩然之野性,讓人瞧之,有一種銷魂震魄之感。
而沿著湖畔水圮建的環湖曲橋棧道及其在湖中建的幾座(有曲橋可通)水上觀湖亭,那更是讓人嘆為觀止的湖景之大觀。這種曲橋棧道,以鋼筋水泥鑄柱,撐起曲橋棧道框架。曲橋橋面高出水面一米有餘。橋面寬二米。橋面以美國松厚板或水泥御製板鋪就。橋的兩邊沿,每隔一米不等的距離,鑄築起60至80公分 高的邊沿樁柱。樁柱之間,鑄接長而圓的橋欄幹。這些橋邊沿樁柱,欄幹,均漆上紅色的油漆。這環湖而建的紅色曲橋棧道,映現於藍綠色的湖水中,更顯得醒目壯觀。陳業基告訴我,兩湖環湖曲橋樓道,全長2432米。而湖中建的幾座觀湖亭,也是令人矚目的水上大工程。這兩項工程,總計投資二千多萬元。
現時,時令已進入冬季,屬旅遊淡季。但仍有不少人至此觀湖覽勝。從服飾臉型說話口音判斷,這些遊人,大多是從嘉積乘車過來的「候鳥」。也有騎單過來的運動愛好者。這些遊人,三五成群,登上曲橋棧道後,便走走停停,依欄臨風賞景。也有三三二二,蹬著單車,在曲橋棧道上緩緩而馳,享受環湖運動的樂趣。也有人坐到曲橋棧道轉角一處,持篙向湖中拋絲垂釣,時不時,猛地站起,把竹篙向空中一揚,便見絲線上有銀白色的魚兒,在活蹦亂跳。還見一些俊男靚女,進入湖中亭,依著亭欄幹,一邊欣賞湖中景色,一邊用手指指點點,大有「馳目聘懷,指點江山」之豪興。還見一位身著紅色衣裙的妙齡女郎,開著一隻白色的快艇,從岸邊開出,只見那快艇「呼」的一聲,在湖面上破浪而飛,在艇尾捲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此時此刻,我凝神欣賞這個湖泊之美而驚嘆無已。我驀地想起瓊海知名的詩人甘先瓊寫的一首《塔洋七星伴月漫步》的一首詞,詞曰:
江山改貌費功夫,
巧造人間月亮湖。
雲水一泓浮彩影,
波光萬點耀金珠。
行呤棧道尋詩趣,
漫賞田疇醉畫圖。
村列七星環月景,
丹青妙筆也難塗。
「七星伴月」確是一處令人神往的風光勝地。而且,「七星伴月」這個名也起得好。這個湖像一個半月形的月亮,起名月湖,既有具象,又富有詩意,讓人遐思萬千。但去塔洋文化站稍坐時,我翻開鎮文化站長黃誠送的一本《塔洋》畫冊。頁內有一篇名為《七星伴月,龍湖清清》的圖片說明文字。光看題目,顯然一個湖,既叫「七星伴月」也叫「龍湖」。文中介紹「七星伴月…… 緣於這個核心區擁有一個半月形的龍起湖,且周邊繞著七個小村莊而得名七星伴月」。就是說,這個湖,既叫「七星伴月」,也叫「龍起湖」。此前我曾見某些報刊雜誌,在介紹這個湖泊時,也有叫「龍起湖」的。而這個「龍起湖」之名,是怎麼起的,陳業基也不知所以。於是,我打通魚良村委會唐南江書記的電話詢問此事。唐書記說,這個湖,原名叫互灶塘。是因這裡有個自然小塘,因塘中土質細膩,沾性重,七個村民都到塘中取土,燒成磚瓦出售而聞名。故這個塘,叫瓦灶塘。2014年,市委、市政府開發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塔洋魚良景區這個瓦灶塘,也屬開發之列。為了擴大這個塘的水面面積,便從苦棟頭水庫,文嶺水庫引水入瓦灶塘,而擴成為現在的大湖泊。因其形態地貌大改變,這個湖,不再叫瓦灶塘、而將其改名。有人以這個湖像半月形的月亮。而改為月亮湖,又以這個湖周邊繞著七個村莊而起名「七星伴月」。也有人以這個湖,處於龍壽洋之首的位置,而起名「龍起湖」。於是,這個湖,便同時有「月亮湖」與「龍起湖」兩個名稱。以致後來,在媒體,圖書、畫冊介紹中,時有「七星伴月」,時有「龍起湖」之名。或「七星伴月」「龍起湖」同時出現。聽了這個湖起名的故事,我不禁啞然發笑,沉默了好一陣子。筆者認為,一個風光名勝地,還是用一個名為好。像著名的「北仍村」,人們都聞名而奔「北仍村」去。這個湖就用塔洋「七星伴月」一個名為好。如今,這個「七星伴月」已叫的很響。全島乃至國內外,都知道這個「七星伴月」。再另叫「龍起湖」,就有擾亂旅遊視線之嫌了。
筆者此言,然否?望讀者點評。
攝影蒙鍾德
攝影王裕超
攝影王錫鈞
攝影王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