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之年—— 身臨其境「隔岸觀火」:來自巴爾的摩的異國碎想

2021-02-14 孟歌

   美國⼤選的前夕,本來因為學術休假在加州享受陽光的美國導師也早早買好機票在11月8⽇趕回來投票。

          答案揭曉已經進入倒計時,我這種「茶餘飯後無惡意的閒人」,看著美國⼈掐架,隔岸觀火。有種⼼理學理論說的挺對:雖然帶有點卑鄙,但有時候人是從他人的不幸得到滿⾜——看吧,這⾥亂吧……

       言歸正傳,你選誰?

     ⼤概重新捋⼀下最近一個⽉「反轉劇」的主要劇情(如有遺漏請諒解,實在信息量太考驗⼈類腦洞):

      10月7日,川普下 流錄⾳曝光。雖然川普個人隨即發表了道歉聲明,並指出這則新聞是對手「醉翁之意不在酒」,但這仍成為反對者攻擊他的重要依據。

 

      10月29日,FBI宣布,7月曾就希拉蕊任國務卿期間使⽤私人郵箱而「丟失」郵件的案件,作出了不起訴決定,由於可能有新證據,再次提出立案調查——然後在全球網絡社會享有高度聲譽的維基解密也來插了一槓子:還在厄瓜多駐英國使館政治避難的阿桑奇宣

布要和希拉⾥「死磕到底」,之後被「神秘」斷網了,在經過了網民自發抗議之後又冒了出來。

 

      11月5日,川普衝刺階段的演講,懷疑遭到暗殺——然而特⼯工卻發現嫌疑⼈⾝上沒有武器,「槍手」聲稱⾃己只是共和黨人,要舉起的不過是一塊「共和黨⼈反對川普」標語牌,被釋放後,該男子稱被川普的⽀持者毒打、誣指持槍,更是險遭勒死——跑個題,我看這些打人特別歡實的人,也不見得就真心愛戴川普到這種地步,見過⽕車站一擁而上打⼩偷的的嗎?再記得當年拼死了在那場運動裡打架的嗎?從眾從而「法不責眾」的打人不負責任的心理,所以也請看客不要輕易因為圍觀某事件就熱血上腦、「義憤填膺」,不至於。

       

      11月7日,FBI宣布沒有定罪證據,「沒有改變不起訴決定」。希拉⾥在法律上成功再次洗⽩——學法律啊筒子們(安利⼀下我們這個有前途的專業)。

 

      11月8⽇,最後投票日。

       

       明天(昨晚文章,保持原貌)統計完成,期待結果。

 

      很多專業媒體,包括數據分析、股市分析、資本分析、政治學者模稜兩可的分析……我們關心的是,這次幾乎成了全民狂歡的鬧劇,當然不乏對自身命運和社會走向充滿責任感和參與感的人,這個,我們不得不承認,在一個比較成熟的「公民社會」,對公共社會事務的參與感,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得不承認,在職業政治家和成熟政治機器運作下的全民投票,又有多少能夠真的實現「民主」呢?

      就這麼看這個反轉劇來來去去,兩人的公信力,尤其是希拉蕊的公信力恐怕早就被睿智的中國群眾看出來只剩下一地雞毛了,可就這樣,不起訴決定還是推動了希拉⾥民意統計的支持率回升,難以置信的牆頭草們還是⼈數眾多吶……

 

      再回頭看當初,都有誰投給了誰?

      官⽅調查大家看了太多了,切實的去和身邊的人聊一聊,他們到底怎麼想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乎被詢問的所有⼈都會強調:我兩個都不喜歡,實在沒辦法,只能選比較不糟糕的人。」

     用「兩害取其輕」的邏輯來投票,實在無奈。

 

     根據筆者見聞的時間順序,我們先看看:

      誰選了希拉⾥?

      1.⼤學的⼯作人員和學生基本願意選希拉蕊,主要包括法學院的教授,學校⾏政管理人員、秘書和來招募法律援助學生的公益律師;人種基本以白人為主,有少數黑人,三七開吧。

      2.私營業主和⾃由職業者,包括傳記作家,路邊紅酒店的⽼板,開著私人幼⼉園的中年婦女和幼兒園老師。

      3.偶遇的退役海軍軍官。共同的特點是收入屬於中上階層,有白⼈也有⿊人。

      這些人共同的理由是:川普太不穩定(unstable)了,誰知道他會在總統任上幹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4.拉丁裔移民和穆斯林移民。這類比較好理解,想想川普那個「墨西哥長城」就理解了。

       此外還有⼀類是我聽來的——法律上傳聞證據援引實在嚴格,為了表示完整記錄,還是寫上:據華盛頓公⽴醫院的醫⽣說,享受公共福利醫療的窮人也都是支持希拉蕊的——民主黨用福利買選票,這個也比較容易理解。

        

       需要說明的是,就候選人本人⽽言,他們都坦誠:⾃己並不喜歡希拉⾥——如果有興趣翻牆的朋友能看到bbc在2016年拍攝的兩部關於柯林頓夫婦的紀錄⽚的話,柯林頓這兩⼝子,活脫脫現實版帝國主義腐朽剝削者,或者去找找電影《血鑽》、《不朽的園丁》,⾥面吃著⾮洲⼈民⾎肉⽽自肥的政客形象。

 

——但是——

 

       學法律的時候,那時還是青年才俊的⼀位⽼師說,總會出現引出重點的「但是」。

 

      但是,川普太瘋狂了,「不穩定」(unstable)也是他們不約⽽同的評價,這個詞就⾜夠讓他們把票投給面⽬可憎的希拉⾥。

      否則,他們說,秩序就會陷⼊入災難。

 

      可是,誰選了川普?

      我正奇怪,怎麼⾝邊都是選希拉⾥,媒體也在挺希拉蕊,那川普死死咬住希拉蕊的支持率哪兒來的呢?

      和先生去拜訪現居華盛頓的友⼈⼀家,夜間舉杯漫談,原來好些選民在這⾥。

      他們是典型的技術移民,在華盛頓所建立的社交圈也和⾃己階層相近:從事醫學、⼯科或其他專業技術管理工作的中產階級,包括華人、韓國人、印度人……他們說⾃己的朋友們⼏乎都會給川普投票:如果想讓美國變得更糟,那就選希拉⾥吧。

      他們也不見得多認同川普,可實在是不能忍受希拉蕊——更精確的說,不能再忍受民主黨的種種「福利買選票」、「平等換人心」政策:福利買選票,意味著⼤批「難民」——現稱為「未登記者」要靠中產納稅人來養活。以各公立醫院的急診室為例,只要聲稱⾃己「要自殺」,急診精神科醫⽣就必須為其安排入院,其中醫、⾷、護全部政府買單,折合⼀夜兩千到三千刀(吐槽⼀一下:誰還說國內醫院剝削病⼈的請來看看吧,其計費之高,且費⽤實打實政府投入,也實在計入醫⽣勞動價值),因此美國公共醫療⽀出長期在軍備費用之次,2014年,美國政府投⼊入醫療的⽀出佔GDP的比例為17.5%,醫療支出費⽤是3萬億美元。

      並且這種「養無賴」的做法在勤懇工作、⾃⼒更生的技術移民,尤其來⾃中日韓的亞裔眼中尤其難以接受。他們的話是:用的是他們⾟苦賺錢交的稅,養著「未登記者」這種移民靠生娃拿錢,成天嗑藥、喝酒地傻樂懶散混⽇子,實在是⼀種「低下⽣產力」的文化。

       

      此外還有希拉蕊和民主黨的教育政策——這暫時留成下一次的話題吧。只能說,他們所擔心的是希拉⾥上臺後,繼續推行民主黨這種極端化的福利、平等化政策。

      ⾄於制度秩序,「現有制度已經很爛了。」這是他們的回答。

      沒有說出口的是,既然爛了,何苦維持。

       

      平等,⾃由主義,⼈道關懷,是民主黨打出的經典牌,打造自⼰悲天憫人,致力於廣大勞苦大眾、世界人民的⼈道主義事業形象,以區別於「老錢」眾多而鐵腕的共和黨。

      對這種虛偽的做派,說實話,我也是一貫厭惡的——所以要不是川普,我一定挺共和黨。

 

      補充兩個傳聞證據:

1.bbc和cnn調查顯示:川普有相當部分選民具有幾大特徵:收入中下,教育⽔平⾼中以下,且白人男性——相比因厭惡民主黨的技術移民們,他們真的相信並寄希望於川普「做出變化」的競選承諾。

 

2.老闆大人有多位移民多年,已經在美國進入中上層社會的友人,他們作為已經獲得身份的華裔,不太願意看到希拉蕊太寬鬆的移民政策,更傾向願意接受川普的「墨西哥長城」。

     

      其實,往深了說,政治過程,在成熟的政治國家,民主體制的意義主要就是這種「過程參與感」,以及即使逐漸越來越微弱但始終存在的、個體對體制發⽣影響的「可能性」,後者指向的就是所謂體制下的「⾃由」。

 

      從對體制的技術分析來看,從民意測評的問題設計、選票上名字順序安排、代表本⼈的公眾媒體形象設計與手勢設計,到投票人資格的設計,都因為「專業化」三個字越來越變得「可操控」。例如,在很多共和黨⼈控制的「紅州」,在設置選民資格登記的環節要求登記者提

供有照片的⾝份證明(「photoID」),這種在美國的政治文化中非常微妙地「過濾」了一部分可能不會支持共和黨立場的選民,從調查數據顯示,黑人(原因尚不明確)、具有抵制政府管制傾向的白人(認為這是⼀種「bigbrother」的極權政府⾏為,該詞見奧威爾的名著《1984》)都不願意提供這種證明,由此選民就被看似技術性的制度規定「過濾」了。另外一個例子在國內曾經⾮常流行的《娛樂致死》就提到過,左撇子的候選⼈在電視傳媒時代更有利於獲得支持,原因只是他們在面對觀眾的時候,左手揮動會在視覺上與觀眾右手對應,而一個右⼿揮拳者會⽐左手揮拳者在視覺效應上產生更強的「決斷力」感受。著名的制度經濟學家阿羅(Arrow)更採用了數量模型和行為學分析的方式指出,即使在選項排序上進行改變,也會影響投票⼈在多於兩個的選項中進行優先選擇的偏好。諸如此類,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即使在政治影視劇和通俗著作中,攻擊著部分看似技術,實際上是政治選擇的制度。

 

      扯這麼遠,我並不是為制度上的這些設計辯護,只是有其合理性,但不能否認它們把政治再次變成了一個小眾的遊戲,哪怕在美國,也是這樣。

 

       補充⼋卦一個⼩插曲:正巧美國正在上演的政治熱劇「紙牌屋」(《houseof cards》)正在我們公寓樓下的街區取景拍攝。據說這部戲連歐巴馬也在追,像當年柴契爾夫⼈追英國政治諷刺喜劇《yes,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樣,他們多少是受制於體制內的「演員」,或者是強大的利益集團,或者是強⼤的行政官僚體制,這時候總統的風光背後只有他們⾃己甜苦自知。

      借用《yes, prime minister》⾥代表⾏政官僚系統的外交部秘書長的一句臺詞(⼿頭沒劇,措辭記憶可能不太精準,但內容翻譯意思保證無誤):

       「在臺上的⼈叫演員,他們說的是交給他們的臺詞,有些人想⾃己編臺詞,但從來都不能長久。」

   以上!

相關焦點

  • 巴爾的摩的前世今生
    1812年第二次獨立戰爭時期,巴爾的摩的麥克亨利堡將士奮勇作戰,律師弗朗西斯在英軍進攻次日看到美國國旗仍飄揚在要塞上空時獲得靈感,寫下詩歌《保衛麥克亨利堡》,譜曲後成為美國國歌《星條旗之歌》。此外,巴爾的摩在美國內戰前就開始修建鐵路,也因為其地理優勢,巴村成了早期美國南北鐵路的樞紐。
  • 巴爾的摩髒亂差全美皆知,川普批評那裡的眾議員,有錯嗎?
    他來自巴爾的摩選區,事實上,那裡的條件比邊境更糟糕,而且更危險!那裡被認為是美國最壞的……川普又連發幾條消息,把這個問題吵大了。巴爾的摩環境到底怎麼樣?不用引用川普提供的資料,但看看民主黨自己怎麼說的吧!
  • 隔岸觀火的主人公是誰 誰是隔岸觀火的主人公
    隔岸觀火的主人公是範雎、白起。  故事內容為:  戰國後期,秦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全殲趙軍四十萬人,乘勝追擊,直逼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情勢危急,平原君的門客蘇代向趙王獻計,願意冒險赴秦,以解燃眉之急。蘇代帶著厚禮到鹹陽拜見範雎,並建議範雎勸說秦王暫時同意議和。隨後,範雎面奏秦王,請求退兵,允許秦國割地求和。
  • 觀影《藝妓回憶錄》:來自異國的異國情調
    對於《藝妓回憶錄》的觀眾來講,美國人想看的純粹是東方的異國情調;日本人想看的則是好萊塢怎麼表現自己的文化;而中國人看到的則是「來自異國的異國情調」  【作者】衛西諦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看完《藝妓回憶錄》,和預期的一樣,沒有任何激動、
  • 三十六計又一「火」,隔岸觀火的應用場景和要點剖析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而「隔岸觀火」在現代上商業也成為屢試不爽的一大計謀,1986年珠海光纖公司就用這一計謀替國家節約了一大筆外匯開支這兩計中的「火」皆是戰爭的意思,也都是主打以亂取勝的效果,也就是孫子說到的「亂而取之」。
  • 閒說三十六計之隔岸觀火
    【按語】 乖氣浮張,逼則受擊,退則遠之,則亂自起。昔袁尚、袁熙奔遼東,眾尚有數千騎。初,遼東太守公孫康,恃遠不服。及曹操破烏丸,或說曹遂徵之,尚兄弟可擒也。操曰:吾方使斬送尚、熙首來,不煩兵矣。九月,操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傳其首。
  • 出國看病之旅:你不知道的巴爾的摩的周邊
    提到巴爾的摩,大家肯定能想到全球知名的醫院: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這也是出國看病患者十分青睞的醫院。接下來請大家跟著出國看病專家盛諾一家一起遊覽巴爾的摩的周邊。   巴爾的摩被稱為魅力之城,它融合了世界各地的美食,無數文化景點和博物館。
  • 三十六計之第九計隔岸觀火,暫時的等待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回報
    01隔岸觀火計策原文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慎動之理」與「隔岸觀火」的意思相類。及公破烏丸,或說公遂徵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還,康即斬尚、熙及速僕丸等,傳其首。
  • 巴爾的摩學生代表團訪廈 攜手英文小記者體驗廈門文化
    廈門網訊(吳鍵涵)7月26日上午,美國巴爾的摩學生代表團來到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現場進行參觀,正式拉開廈巴友城交流活動的序幕。
  • 美國巴爾的摩市抗議者推倒哥倫布雕像
    原標題:美國巴爾的摩市抗議者推倒哥倫布雕像當地時間7月4日晚,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的示威者使用繩索將市中心的哥倫布雕像推倒,並將其扔入該市的港口。因喬治·弗洛伊德死於警察之手而動員的抗議者呼籲拆除哥倫布和南方邦聯軍政人物雕像,抗議者稱發現美洲大陸的探險家哥倫布對美洲原住民的種族滅絕和剝削負有重大責任。據巴爾的摩太陽報報導,這座雕像是由美國前總統裡根在1984年捐資所建。巴爾的摩市市長的新聞發言人萊斯特·戴維斯表示,推翻哥倫布雕像是全美重新審視古蹟的一部分,他表示:「古蹟對不同的人可能代表了不同意義。」
  • 從弗格森到巴爾的摩:莫讓騷亂成為「慣性」
    因黑人青年非正常死亡引起的美國巴爾的摩抗議活動已經持續近一周時間,由於政府實行了緊急狀態、宵禁等強硬措施,當地治安局勢有所好轉。3日,巴爾的摩市市長史蒂芬妮·羅林斯-布萊克宣布,政府提前一天解除自4月28日起實施的宵禁。    巴爾的摩騷亂雖已平息,但並不意味著當地種族對立情況有所緩解。
  • 巴爾的摩學生代表團訪廈 攜手英文小記者體驗廈門文化
    廈門網訊(吳鍵涵)7月26日上午,美國巴爾的摩學生代表團來到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現場進行參觀,正式拉開廈巴友城交流活動的序幕。
  • 欲賣不能的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
    該項計劃在制定時曾徵詢過AAMD的意見,當時該協會的執行董事Christine Anagnos曾明確表示,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的計劃符合行業準則中的指導方針。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的相關新聞稿表示 ,這筆籌集到的資金將注入「未來基金」,用以資助新作品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並且支付所需文獻和展覽的費用;同時,巴爾的摩藝術博物館也可以重新衡量其藏品種類的佔比,有機會增添更多女性藝術家和黑人藝術家的作品。此外,這筆資金還將用於增加員工的薪水,使場館可以有更長的開放時間。
  • 三十六計之第九計 隔岸觀火 坐山觀虎鬥,順時而動
    第九計 隔岸觀火【原典】陽乖序亂,陰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勢自斃。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注釋】①陽、陰:指敵我雙方兩種勢力。乖:分崩離析。待:等待。逆:混亂、暴亂。全句意為:敵方眾叛親離,混亂一團,我方應靜觀其變待其發生大的變亂。②暴戾:橫暴兇殘、窮兇極惡。
  • 隔岸觀火不如「抱薪救火」
    同樣在不久前,一條關於「成都某項目開發商跑路了」的微博,也在本地一石激起千層浪,雖後經證實為謠言,但這至少讓微博公眾找到了很多談資,不少「內行」還頗有「隔岸觀火」的快感。這樣的市場環境,竊以為是不利於行業長遠發展的。
  • 大選年裡,俄大選自成一格(圖)
    2008年是大選之年。且不一一列舉那些尚待時日的總統選舉,如南亞地區的尼泊爾和孟加拉國的大選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議會選舉,就已有的大選和在即的大選來看:1月4日,喬治亞首先拉開了大選之年的序幕,選前,北約、歐盟與俄羅斯暗中使勁,力爭未來的總統能成為自己親信的勢力的代表;隨之而後的塞爾維亞總統大選與科索沃的前景糾纏在一起,少不了一些好事之徒的「關心」;2月初,捷克總統大選之際,捷議會各黨派對選舉方式進行了長達10個小時的辯論
  • 美國巴爾的摩不堪暴力籲「停火」三天,不到48小時便告失敗
    2017年8月4日,在美國巴爾的摩城市社區活動家發起的停火72小時運動中,人們參加了帕特森公園的「和平行走」活動。
  • 口才36計之隔岸觀火:坐山觀虎鬥的說話技巧,超實用
    【計法點撥】隔岸觀火的精髓在於有「火」可觀,在軍事戰略中可以幾近「煽風點火」,離間雙方而從中獲利。而在職場口才中,隔岸觀火重點是能在別人的交流中看出雙方的矛盾和破綻,從而伺機搗虛,從而起到一劍封喉的作用。如:某城裡住著兄弟三個。一天,他們準備到很遠的地方去做生意,就把錢交給了一個農民保管,並說定:只有他們兄弟三個一起來取錢時,農民才能把錢交還。然而,沒過半年,老三就先來到農民這兒,施展種種騙術,拿了錢逃走了。老大老二知道後,將農民告到了法院。
  • 美國巴爾的摩市抗議者推倒哥倫布雕像
    當地時間7月4日晚,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的示威者使用繩索將市中心的哥倫布雕像推倒,並將其扔入該市的港口。因喬治·弗洛伊德死於警察之手而動員的抗議者呼籲拆除哥倫布和南方邦聯軍政人物雕像,抗議者稱發現美洲大陸的探險家哥倫布對美洲原住民的種族滅絕和剝削負有重大責任。據巴爾的摩太陽報報導,這座雕像是由美國前總統裡根在1984年捐資所建。巴爾的摩市市長的新聞發言人萊斯特·戴維斯表示,推翻哥倫布雕像是全美重新審視古蹟的一部分,他表示:「古蹟對不同的人可能代表了不同意義。」
  • 巴爾的摩:「這裡到處都是燃燒的烈火」
    從密蘇裡州的弗格森到紐約市,再從紐約市到馬裡蘭州的巴爾的摩,美國自去年下半年始屢屢發生乾柴烈火般一點就著的種族衝突事件。積重難返的惡性循環使得種族衝突傷痕的出血變得愈發頻繁。  今日鏡鑑(微信號:jingjianpd),我們向你推薦「溫憲觀察」欄目的一篇文章,直擊巴爾的摩騷亂,了解一下為何「這裡到處都是燃燒的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