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老布希的離世時高壽94歲,以及他傳奇的一生,這位曾經獲得美國歷史上最高民調支持率的總統,最讓人稱道的是他從一而終的愛情與婚姻。他和妻子芭芭拉·布希七十三年的有如童話般美好的愛情故事,讓人感慨萬千。中國人所讚美的一生一世一雙人,在普通夫妻上常見,但是對名人來說,十分罕有,特別是位高權重的政治人物,更是屈指可數。中國名人中,或許袁隆平先生和他的夫人鄧哲的攜手半個多世紀的愛情故事可以與之相媲美。
老布希與妻子一見鍾情,他們在一個17歲,一個16歲時的最美年歲就認定對方是自己一生的愛人,袁隆平和妻子的戀情則不同,他們是師生戀,不超過一個月的時間就從確立關係到結為夫妻,也就是「閃婚」。這兩種完全不同文化下的愛情故事,相同的部分是感情上的純粹和忠誠,妻子對丈夫的堅定支持,都經受了漫長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袁隆平在1953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大學生,被分配到湘西安江農校,之後這十年他邊教書邊做研究,成了年過三十大齡單身青年,直到遇到當時的女學生鄧則。1964年,33歲的袁隆平和25歲的鄧則舉辦了一個簡單但熱鬧的婚禮,鄧則穿著籃球隊的紅色球衣,沒有結婚用品,分發給賓客的就是幾斤喜糖。結婚後,袁隆平讓妻子改名鄧哲,而鄧哲戲稱丈夫為袁先生,這個稱呼一直用了半個多世紀。
作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為了培育水稻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的妻子,則在很多時候要犧牲正常的家庭生活,甚至不能像普通夫妻那樣在一起。現在年輕人很難理解以前年代的那種分隔兩地的感情,總覺得空間的距離難以跨越,會造成許多隔闔,但是對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許多夫妻來說,異地而居是生活常態,袁隆平夫妻就是如此。為了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袁隆平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到湖南農科院工作,因此和妻子相隔兩地。這一分開,就是長達二十多年異地分居,但鄧哲理解丈夫,毫無怨言。所以有次袁隆平在採訪時很感謝妻子,說鄧哲在他最困難的時候來到他身邊,結婚之後的這些年,家裡的事情是妻子一個人扛下,他曾自比是樹葉,妻子是大樹,樹葉總是落到大樹邊上。正是鄧哲的無私奉獻,甘當丈夫背後的女人,從而成就了她丈夫輝煌且造福國人的事業。
保持婚姻長久和愛情如初,鄧哲的秘決是全力理解和支持丈夫,她在丈夫探索雜交水稻的最初歲月面對各種質疑時,對自己的丈夫給予堅定的信心。當丈夫面臨要關「牛棚」的危險時,不同意丈夫想分手不連累她的想法,明確表明要並肩面對,並安慰丈夫「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當農民,你照樣可以搞你的雜交水稻。」逆境是最好的試金石,試出一份真情與真心,顯出她不僅能和丈夫一起度過人生最好的時光,也能給予支持度過最困難的時刻。袁隆平的秘決則是細心與貼心。他每次出差,再忙都會記得給妻子帶禮物。有時他去國外出席會議帶上妻子,擔心妻子英文不好,就會寫好的旅館的電話號碼和地址讓她帶著,教會她說些常用語。 他個性開朗,總是在家裡帶來笑聲同樣是患難見真情,婚後第十八年,妻子鄧哲突患病毒性腦炎,袁隆平每天精心照料昏迷中的妻子,擦身子換衣服,耐心的餵流質食物,在妻子耳邊用輕唱英文歌,晚上守在妻子身邊,這樣無微不至地照料了一個月後,終於奇蹟降臨,鄧哲痊癒了並且沒有留下任何後遺症。
就像最初袁隆平寫給鄧哲的情詩「茫茫蒼穹,漫漫歲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牽上,一隻暖心的酥手」,他們在一起總是牽著手:從最初他衝進籃球場抓住她的手,說一起去鎮政府把結婚證辦了的有趣,到如今高齡的夫婦兩人牽手逛街過馬路的甜蜜,彈指間他們到如今已經相知相守了五十四年。他們的愛情雖然沒有老布希夫婦那樣各種場合秀恩愛的奔放,只有中國式的內斂和時代的烙印,這種老派中國人的風格,在現在社會浮燥的風氣裡仿佛一股清流,讓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