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資醫院大陸匍行
2006-11-09 14:47:54 華夏經緯網
或許2007年將是臺資醫院「搶佔大陸醫療市場」的重要年份,因為從近期各地透露的消息來看,多家來自臺灣的醫療大鱷投資的醫院均計劃在2007年開門執業,其中包括擁有多年醫院管理經驗的長庚醫院,以及在上海深耕多年的聯新集團。但對於很多對大陸市場抱有強烈熱情的臺資企業來說,投資醫院,或許仍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項目執行時間長
臺商希望100%控股,但政策規定持股上限為70%
在大陸準備大幹一場的長庚醫院,給外界的印象總是「只見樓梯響,不見玉人來」。自2001年開始,臺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就有在大陸投資醫院的計劃,最初選址北京、廈門、福州,後又有意向選擇上海、鄭州等地。可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到2005年5月,長庚醫院才得到國務院審批,5月23日國家衛生部核發批覆文件,同年7月才取得商務部外商投資批准證書。
王永慶對到大陸投資發展一直懷有很大的抱負。1989年,王永慶首次大陸行,引起海內外巨大轟動,掀起臺商赴大陸投資第一波高潮。此後,王永慶在大陸陸續進行了多項投資,尤其以漳州火力發電廠的投資規模最大,而其集團旗下的南亞等公司在大陸的投資也累計達數億美元。在我國開放醫療市場後,王永慶又看好這一巨大商機,先後到北京、廈門、福州、上海等地考察、投資醫療事業。2001年,王永慶計劃在福州、廈門與北京同時投資3家長庚醫院,總投資達4.5億美元,引起外界極大關注。其中,廈門長庚醫院以現代化的大型醫院為藍圖,設計床位3000多張,佔地1.2平方公裡,2001年底動工,計劃於2003年完成。但這家醫院一直遲遲未能開業。而王永慶在北京則以「北京長庚醫學中心」的名義建設,由長庚醫院行政中心主任莊逸洲負責,計劃設立3000~5000張床位,相當於兩家中日友好醫院的規模,原計劃2002年5月動工,後因多種原因亦延後。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專家分析:「王永慶在大陸醫療領域的發展採取的策略之一就是以醫院基金會或非營利性醫院切入,通過高於大陸醫療人員數倍的薪水吸引人才。然而,醫療機構投資本身較敏感,涉及許多法律與規範問題,加上高薪挖本地人才,對當地醫院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因此引起爭議,導致王永慶的一些投資計劃進展不如預期的順利,但目前仍在進行當中。」其焦點之一就在於持股比例,王永慶一直希望長庚醫院是100%獨資,但根據目前的政策規定,大陸以外商家持股的比例上限只能達到70%。
同樣經歷漫長過程的還有深圳、東莞臺商醫院的興建。
在經過兩年多的徘徊後,2004年8月前後,東莞臺商醫院選址最終確定下來,2005年進行了隆重奠基,當時宣布在2006年可以交付使用。但是據記者了解,目前該院正在籌建中,尚未動工。當時,東莞臺商協會輔導會長張漢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東莞臺商醫院的整體籌備規劃已呈送有關部門審批,預計在2004年9月底可望得到回覆,醫院將在2004年11月動工,2006年營業。此前,東莞臺商協會堅持建立一家完全由臺灣人投資經營的醫院,謝絕當地政府資金投入。早在去年就有媒體報導稱,東莞臺商醫院工程將分三期建成,計劃總投資為7000萬美元,由臺協會務幹部投資50%,臺協會員投資30%,臺灣振興醫院投資20%,當時首期籌資目標300萬美元已基本完成。整個醫院設計住院床位共500張,主要醫療對象為臺商及其眷屬。
儘管東莞臺商醫院堅持獨資的籌建原則與大陸現行的法規不一致,但東莞臺商協會及東莞市政府方面都希望有關部門能夠以「特例」「特批」,即參照當初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該學校是臺商在大陸投資創辦的第一所學校)的創辦模式,給該醫院放行。在這種背景下,臺商醫院選址工作的完成以及到位的資金,讓不少人樂觀地認為,內地首家欲突破政策底線的臺商醫院之運作似乎駛上了「快速道」。
但最後,臺商協會還是不等「特批」,選擇了「合資」道路,但是東莞臺商醫院至今仍未動工建設。有業內人士認為,或許他們尚處於觀望中,等待2006年外資醫院的全面開放。
投資周期也不短
當地市場需求得考慮,若只想做外國人和臺商生意,市場規模絕對做不大
聯新集團總執行長張煥禎耕耘十年,拿到第一個150張床以上規模的合資醫院執照,開辦了辰新醫院,擁有600張床位的上海聯新國際醫院也將於明年完工。
張煥禎經營的辰新醫院,最早投資人民幣2000萬元,經營第一年虧損300萬元,以後虧損額逐步遞減,直到最近才收支平衡。他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說:「要在大陸賺錢,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張煥禎強調,除了適應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資金更是後盾,也要考量醫療市場定位,若只想做外國人和臺商生意,市場規模絕對做不大。而當地醫療市場的需求不容忽視。
長庚廈門醫院預計今年10月底完工,12月啟用,初期鎖定癌症、慢性病和器官移植三大領域,還有內、外、兒、婦、眼耳鼻喉、口腔、腫瘤、復健、皮膚、醫療美容、麻醉、病理、檢驗、影像、全科以及中醫科等將近42個科室,初次招聘一口氣就招了400名員工,目標直指規模效應。
長庚的野心不只廈門,但長庚內部評估「十年內不容易損益兩平」。
想蓋大醫院,就少不了大集團。大型醫院更需要資本高度集中,有人算了一筆帳,大陸的三甲醫院,每一床經營成本約為10萬美元,以1000床規模計算,至少要新臺幣30多億元。因此,建中小醫院或許是最合適的。
最近,國共經貿論壇發出大陸對臺灣開放醫療市場的訊息後,不僅臺灣大型醫院躍躍欲試,也引起管理輸出者的興趣,欲從小醫院著手選擇商機——如來自臺灣醫療諮詢業的駿緯醫藥科技公司,看準兩岸小型醫院診所合作的機會,正規劃在大陸舉行「鄉鎮衛生院院長評選」活動,希望促成臺灣醫生與大陸農村醫生的合作。這項活動將從大陸各鄉鎮的4.5萬名一線院長中,評選出2005年度優秀院長126人,並通過舉辦論壇方式,討論如何提升大陸鄉村醫療品質。
駿緯醫藥科技2003年起和大陸的醫師協會合作,去年5月曾率領臺灣中小型醫院、診所及相關負責人到大陸考察,並向衛生部提出建立「院中院」的醫療業務的商討,希望大陸有關部門解決對合資醫院的管理、定價及保險等問題。
該公司負責人許武慶指出,過去受到人民幣2000萬元的準入門檻、換證資格、市場環境不熟及法律保障不周全的影響,許多小醫院及診所經營者不敢貿然前往大陸投資。但近年來沿海一級城市的大型醫院相繼成立,農村醫療環境也開始有所改善。以中央補助農村醫療費用逐年升高來看,2001~2002年補助金額達人民幣1.4億元,2002~2003年補助10億元;2004~2005年補助37億元;今年起補助200億元。而大陸幅員遼闊,目前只有4.5萬名醫院院長,其中縣級醫院院長僅1萬多名。依衛生部今年目標,至今年底,農村醫院覆蓋率將達到40%,大陸農村的醫療人員需求仍有很大空缺。
許武慶說,鄉村型醫院的需求須靠基層醫師去填補,不是只靠大財團建構醫院就能解決;臺灣現有醫療人力受到健保制度(即「臺灣全民保險計劃」)衝擊,關門倒閉的都是地方小型醫院及診所。許武慶強調,如能讓臺灣小型醫院、診所和大陸農村醫院進一步合作,當大醫院無法兼顧大陸的社區醫療時,大陸的個體醫師開診所作補充的機會就很大。(江沂)
醫藥經濟報2006年 醫院周刊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