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11購物節又一次落下帷幕。不少消費者踩著零點的時間點,將購物車裡早就選好的服飾、家電或其他消費品等統統清空,一邊擦淚剁手,一邊仍意猶未盡地買買買。
與往常不同的是,今年「直播帶貨」成為重要營銷手段。雙11實時交易數據顯示,天貓雙11淘寶直播的爆發成為品牌最大增長點,半數以上的商家通過直播斬獲新增長。開場僅1小時03分,直播引導的成交就超過去年雙11全天;8小時55分,淘寶直播引導成交已破100億。
圖據網絡
龐大的網絡市場是直播帶貨的巨大商機。據克勞銳發布的《2019網紅電商生態發展白皮書》顯示,2018年網民規模達8.29億人,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6.1億人,平均每100個網民有73人選擇網絡購物。克勞銳指數研究院預測,2023年實物產品網絡零售額佔比將超過50%。
《2019年淘寶直播生態發展趨勢報告》顯示,2018年加入淘寶直播的主播人數同比上漲180%,2018年淘寶直播平臺帶貨超過1000億元,同比增速近400%。不過,這種呈幾何增長的速度,也難掩其紛雜亂象:陰差陽錯,頭部主播李佳琦的「不粘鍋」變成「不!粘鍋」;言語不慎,淘寶第一主播薇婭在直播中引發「粉圈互掐」;大跌眼鏡,有著近400萬粉絲的張雨晗「帶貨量為0」……
不得不說,火爆的網紅直播帶貨這一新業態,也暴露出過度宣傳、產品質量、售後維權等問題。其實,細究雙11直播帶貨就不難發現,消費者狂購的背後是對主播的追捧,追星式消費其實是為商家的套路埋單。
圖據人民日報
首先是美人計式營銷。直播帶貨的主播們,無論男女,都是顏值極高的「天生尤物」,許多消費者在「網紅直播」時段,長時間駐足捧場,彈幕頻發,傾注其對主播的欣賞之情,或矯情,或隱喻,或含蓄,而貨品無論優劣,都跟著主播精緻漂亮的臉蛋而增值。
消費者與其說是買貨品,不如說是借主播的顏值,在精神上得到一絲慰藉和滿足。試想,本來就很漂亮性感的女主播塗上要推銷的唇膏,無論哪一款,都會達到助推帶貨的效果。
其次是霸屏式廣告。從本質上說,直播帶貨與過去的電視購物沒什麼兩樣。當然,毋庸貶低李佳琦、薇婭等主播的個人影響力,他們的氣質、氣場確實為貨物推銷帶來巨大的流量。
當年的電視購物,主要憑藉主持人聲嘶力竭地叫賣,加上誇張的肢體語言,以達到對電視觀眾產生「洗腦」的效果,繼而刺激消費欲望。而眼下的直播帶貨又何嘗不是如此套路,不厭其煩的宣傳、翻來覆去的語言,大量的顏值主播,遵循的依然是電視購物的老路。不同的是,媒介渠道發生了變化,以前是電視,現在是網絡。
再就是互動攻心。網紅直播帶貨有主播與消費者的互動環節,每一次互動都是對消費者「搔痒痒」的精神按摩,此時消費者的警惕性完全在互動中減弱,在神情陶醉中情不自禁地掏包下單。互動中還有禮品贈送、折扣禮金、增值服務等吸引著觀眾。
精緻的IP人設、近乎廣告宣傳的產品介紹、頻繁親密的互動,直播帶貨利用交際平臺進行更溫柔、更高效的信息傳播,對消費者堅固的防守心理產生巨大的「殺傷力」,許多消費者寧願掏錢,也甘願挨那「溫柔一刀」。
然而,直播帶貨,其本質仍是口碑經濟,以誠信託底,以貨真價實為「壓艙石」,一旦失去口碑,失去誠信,失去壓艙石,就舉步維艱。所以,直播帶貨要想行穩致遠,還是少一點套路,多一點誠信,切莫把賭注全押在主播的臉蛋上。
來源:紅星新聞
編輯: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