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作為一個世界性的節日,其發展經歷漫長的歲月,而後漸漸演變成各個國家的獨特文化傳統。
中國與日本兒童節成為法定節日最早都可追溯到二戰期間。1925年,為響應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兒童福利會議,各國先後建立了兒童節。
1931年3月7日,中華慈幼協會向上海市社會局提交請願書,請求轉達南京國民政府有關設立兒童節的意願。1931年4月4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兒童節誕生了,兒童節成為當時的重大節日。
1942年6月10日,德國法西斯分子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全部嬰兒,並把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為了悼念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喪生的兒童,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會議,「會上通過了保障全世界兒童權利,反對虐殺兒童和毒害兒童的決議,並決定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自從1949年確立了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各國紛紛廢除了之前的兒童節日。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廢除了當時由國民政府確立的「四四」兒童節,改其為六月一日。由此,六一兒童節沿襲了下來。
日本的兒童節與中國兒童節可謂大相逕庭。中國兒童節不分性別,只要是法律規定14歲以下的兒童,都可過兒童節。而在日本,兒童節有三個,即:女兒節「雛祭り」、男孩節「子供の日」、七五三節「しちごさん」。
日本女兒節又名「上巳」、也被稱為「桃の節句」,即:桃花節。關於日本女兒節的來源說法不一,其一認為日本女兒節來自於中國古代的上巳節。據論語記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描述的即為上巳節之況。中國的上巳節,文人的曲水流觴、女孩的水漂人偶與日本女兒節一脈相承。
日本女兒節慶典
日本的男孩節「子供の日」是由中國的端午節發展而來的。據說端午節是由遣唐使傳入日本的,而遣唐使大多是唐朝的貴族子弟,因此,最初日本的端午節帶有濃厚的貴族氣息,只有皇宮才有一些慶祝活動。
中國的端午節傳入日本以後,與日本習俗「五月忌み」結合了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端午の莭句」,「進入江戶時代之後,「端午の莭句」逐漸演變成為了一個大眾化的節日」。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主張西化,於是端午節變更為公曆5月5日。二戰期間,為了響應國際上建立世界性兒童節的主張,於昭和 23年7月,將原來的「端午の莭句」改為「子供の日」,兒童節成為了日本的法定節日。
日本在男孩節懸掛鯉魚幡的習俗來源於中國「鯉魚跳龍門」的傳說:黃河鯉魚躍過龍門便能夠化而為龍。
日本的「七五三節」「しちごさん」在每年的11月15日,此節日是日本全國性的兒童節。「這一天,3歲、5歲男孩和3歲、7歲女孩,都會穿上傳統和式禮服,跟父母到神社拜拜,祈求身體健康」。
七五三節起源於七世紀的平安時代,江戶時代更加平民化。江戶時代的大名擔心沒有後裔,被幕府廢名或滅門。江戶時代有句諺語:「孩子神が その運命を決めると 考えられていました」,意思就是:孩子在七歲以前,父母只是暫代神佛照顧孩子罷了。
當時德川家族的第三代家光將軍三十七歲才喜得長子,但無奈長子從小便體弱多病。四年後,側室生的次子,次子虛歲五歲時,家光便選了個黃道吉日,為次子設宴祈福,希望他順利長大成人。這個吉日便是十一月十五日。「七五三節」也就這樣傳開到大名與庶民之間,漸漸發展成為全國性的兒童節。
「千歳飴」是放在上面畫有裝仙鶴、烏龜「鶴亀」或者松樹、竹子和梅花「松竹梅」圖案的袋子裡,「千歳飴」有韌性,可以拉長,所以就有「延長壽命」這一寓意。
日本兒童節文化中的男孩節和女孩節都與中國節日密不可分。日本早期引進文化,後經時間的錘鍊,將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傳統相交融,最終形成了日本三種兒童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