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陽宮遺址考古,挖出一堆神秘骨頭,學者感慨:秦國太發達了!

2020-12-18 諸史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從櫟陽遷都鹹陽,先是商鞅修建了一個框架,後歷代秦王又增建了許多宮殿。秦始皇一統六國的過程中,仿建了六國的宮室,幾乎是滅一國建一座。

到了秦朝滅亡之前,經過140餘年的建設,鹹陽宮已經蔚為壯觀。商鞅在此變法,秦始皇在此運籌帷幄,荊軻在此刺秦王,趙高在此指鹿為馬……然而,項羽一把火,卻將鹹陽宮變成了廢墟,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描述。

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新中國建立之後,考古部門對鹹陽城進行了多次勘探和發掘,出土了很多震驚世界的文物,但其中有一項卻出人意料,因為這不是文物,而是一堆神秘的骨頭。有學者研究之後不由得感慨,相比關東六國,秦國太發達了。

2018年01月,在秦鹹陽城遺址,考古專家們發現一組大型國家府庫建築遺蹟,這是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因為府庫就是倉庫,國家倉庫裡肯定有很多東西,能反映大秦帝國的社會圖景。

在挖掘過程中,專家們首先確定了一件事,就是項羽燒沒燒阿房宮有待確定,但的確火燒了鹹陽宮。原因很簡單,沒有看到木材腐朽痕跡和塊狀的木炭,而幾乎全部都是炭沫,一些建築牆體被燒成了紅色,地面也被燒成了堅硬的青色。顯然,這說明項羽的這一把火燒得很猛。

由於秦末戰亂,在這一府庫裡只找到少量的文物,比如編磬(古代國家禮樂器,打擊樂器,在木架上懸掛一組音調高低不同的石制或玉制的磬,用小木槌敲打奏樂),還有一些建築材料等。總之,幾乎都是不值錢的東西,可能值錢的都被搶了,上述挖出的編磬,是石頭製作。

令人動容的是,考古專家發現了一座坑,裡面有一批神秘的骨頭。專家整理鑑定後發現,這一批骨頭重600多公斤,是203頭黃牛的骨頭,骨料上不見屠宰或取食過程留下的痕跡,處理的很完美。在這個坑裡,還發現了十幾種不同刃口的制骨刀。

大家都知道,因為耕牛對農業的重要性,所以古代社會禁止屠食耕牛,但為何這裡發現如此之多的黃牛骨頭?其實很簡單,這是大秦帝國的一個國營骨器作坊。

從出土的骨頭來看,有骨料、坯料、廢料、半成品,製作打磨的非常精細,令人驚嘆不已。通過現場的考古發掘,可以復原出完整的骨器生產工藝流程。

如今大家覺得不可思議,但在金屬材料沒有普及的年代,用骨做裝飾或器具非常流行。在對先秦遺址的考古中,不僅經常能發現骨鏟、骨刀、梳子、用動物牙作為項鍊等,還能找到大規模的制骨作坊。

如果只是簡單的看這一點,那麼大秦帝國的骨器作坊沒什麼稀奇,頂多製造的精美一些,但如果考慮到數量、產品種類、黃牛骨頭來看,就顯得很不一般了。

這一批黃牛骨頭的數量就高達600多公斤,而且幾十種產品,說明了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反應了秦朝都城百姓富裕的物質生活水平。考古專家推測,這一作坊應該是源源不斷的製作銷售。

更為重要的是,秦朝使用黃牛骨頭製作骨器,顯示了秦朝不太缺牛,而且經常屠殺黃牛食用(甚至圈養黃牛食用),這一點至關重要。在當時社會條件下,黃牛就代表生產力,能如此大規模的使用黃牛骨器,表明連年徵戰的秦國不缺糧食。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也沒有停止戰爭的步伐,還在南徵北戰,北方防備匈奴,南方攻打百越,需要抽調大量兵馬。在這一種情況下,還大規模使用黃牛骨器,顯然很能說明問題。

一個不缺糧食的國度,加上技術方面的先進,那麼這個國家將何等發達?所以,有學者看到這一些黃牛骨頭後感慨,秦國太發達了,難怪秦始皇能一統中國。

秦始皇東巡時,在不少石頭上刻下文字,宣誓自己四海一統之志,一共有7處「秦刻石」,上面有「黔首安寧,不用兵革」、「黎庶無繇,天下鹹撫」、「天下和平」等字樣,從秦國能大規模使用黃牛製品來看,秦始皇或許做到了這一點,這才真正胸懷天下的政治家!

令人可惜的是,在幾代秦王辛苦中,慢慢建立起來的鹹陽宮,見證了無數歷史大事,卻被項羽毀之一炬。

相關焦點

  • 考古挖出一座史前遺址,學者研究後感慨:中國文明史有八千年!
    其中,本文所講的這一座石阡遺址,考古挖掘出的文物,甚至可以重塑中國文明史,甚至有學者研究之後感慨:中國文明史有八千年!20世紀60年代初,一個下放到賈湖村的舞陽縣博物館館長,意外的發現了一個史前遺址——後命名為賈湖遺址,由於歷史的原因,直到上世紀80年代開始第一次考古挖掘。
  • 河南出土漢代神秘遺址,轟動考古界,學者:難怪漢朝如此強大
    古滎鎮漢代冶鐵遺址1965年,考古人員在河南鄭州西北部的古滎鎮進行考古發掘。如此重要的地方,肯定能挖出價值不菲的古物。果不其然,經過一番努力,考古人員終於發現了一塊南北400米,東西300米,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的遺址,可苦於沒有人力物力,沒有進一步挖掘。1974年冬天,當地人為了平整土地,打算用炸藥炸掉這個封建遺址。
  • 探秘秦鹹陽城遺址 尋找秦始皇的「辦公室」
    最近,陝西考古人員在秦鹹陽城遺址發現了石鎧甲手工製作場所,考古人員表示,除了手工作坊遺址以外,秦始皇的宮殿曾經也在這附近。讓我們跟隨考古隊員去一探究竟。秦鹹陽城遺址位於西鹹新區秦漢秦城窯店鎮,是戰國後期秦國都城遺址。歷史上荊軻刺秦王、秦統一天下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 屏山站漢代遺址考古重啟 去年挖出漢代宮殿區遺址
    屏山站漢代遺址考古重啟 去年挖出漢代宮殿區遺址 市考古隊已於近日進場,開始歷時兩三個月的考古發掘工作。  去年底挖出漢代宮殿區遺址  去年11月底至12月底,市文物部門為配合地鐵一號線屏山站施工,在屏山站工地內進行了一個月的考古調查勘探,獲得重要發現。
  • 中國大秦-鹹陽宮
    公元前227年,勇士荊軻,雖然以慘烈的方式完成了六國和即將統一的秦國之間的一次傳奇對抗,但他的壯舉卻激發了接連不斷的刺秦行動,有時尤其是荊軻刺秦後,一位音樂奇才也加入到反秦的行列,並以血肉之軀,贏得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名叫高漸離。一位音樂家竟然會對抗強秦,這是怎樣的刻骨仇恨?
  • 秦朝,鹹陽宮及其遺蹟
    秦統一前後一些重大政治活動都是在鹹陽宮舉行,如公元前227年,秦王政接見「燕使者鹹陽宮」,在此發生了驚心動魄的荊軻刺秦(《史記·刺客列傳》)。秦始皇晚年,即使曾改用信宮、阿房前殿舉行朝會,鹹陽宮仍然是他的宿宮,「聽事,群臣受決事,悉於鹹陽宮《史記·秦始皇本紀》)。
  • 拜謁大秦鹹陽宮遺址
    秦鹹陽宮遺址這個五一,身在西安,懷著對大秦帝國鹹陽宮的憧憬,坐城際軌道來秦宮站尋訪曾經大秦的都城—鹹陽宮。鹹陽宮遺址穿過大秦文明園,一路往北方向,過橋洞,踏著維修的路面,朝涇陽方向走去。路面就像上世紀八九十點到一樣,雖是鄉道,確實農家樂氣味。馬路兩邊幾乎都是各種麵食店鋪。
  • 考古學者:明鐵佩遺址為公元前後中亞規模最大古城
    中新網北京10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位於烏茲別克斯坦境內的明鐵佩古城遺址考古研究頗受關注,曾前往該遺址與烏方同行合作開展發掘研究的中國考古學者劉濤最新解讀稱,近年來的系統研究工作表明,明鐵佩古城目前可以確認是公元前後中亞規模最大的古城,也有作為古代大宛國都的極大可能性。
  • 成渝文博周①|真實的考古是啥樣?金沙遺址「拍了拍」報名北大考古...
    真實的考古是什麼樣子?網友對此十分好奇。8月2日,央視《考古公開課》首度以雲連線的方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北京演播廳進行同步錄製。曾經親手發掘過三星堆和金沙兩大古蜀核心遺址的考古學家、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在北京演播廳擔任主講嘉賓,素人學員魯力在金沙遺址與朱章義隔空對話,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古蜀文明的碎片,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
  • 遺址周圍僅發現土塊,專家:燒的是鹹陽宮
    隨著科學家們的考證和求證,最終確定了阿房宮的遺址。在1961年,阿房宮就被作為第一批重點保護的對象,如今更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國家遺址公園。在秦時,全國的人口僅有一千多萬,在修建阿房宮時還要修建秦皇的帝陵。當時,秦始皇徵民夫70萬,修建皇陵在60萬,修建阿房宮在10萬人,所以阿房宮的修建工作也是馬虎不得。
  • 金沙遺址將再次登上央視 揭秘考古的堅守與浪漫
    周日一大早,在博物館開館之前,他便迫不及待地站在金沙遺址路邊,測試網絡信號與手機畫面,期待著以這種特別的方式走進這個曾經讓他震撼不已的遺址。身為一名服裝企業經營者的魯力,本次之所以能成為《考古公開課》唯一一位來到遺址現場實地連線的學員,與他跟金沙遺址的前緣頗有關係。原來他的父親曾就職於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早在2001年金沙發現之初,便帶著魯力現場觀摩過考古發掘的現場。
  • 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記者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了解到,秦漢櫟陽城考古又有新發現。考古人員通過2018-2020年度的考古發掘,第一次在較大面積發掘的基礎上,清理出了戰國秦漢宮城區域內的「後宮」區,首次發現戰國時期秦國後宮遺址。
  • 從東北到貴州,我國考古不斷挖出史前「真龍」
    其實在這些年的考古工作中,從東北到貴州,專家們從地下還真挖出了不少珍貴的「真龍」,或許它們能帶來答案。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隊隊員趙振生,無意中在這裡發現了一塊碎瓷片,揭開了「查海遺址」的神秘面紗。 查海遺址表明,在距今8000年前,已經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同時「中華第一龍」也在此現身。 在對查海遺址進行發掘的過程中,有一個現象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
  • 英國巨石陣用途之謎,被考古發現揭開,學者:顛覆了傳統認知!
    作為英國最著名、最神秘的史前遺蹟,巨石陣與復活島石像、埃及金字塔等一樣,給世人留下了無數謎團。正因難以想像古人如何建造、為何建造等,於是巨石陣也與其他史前遺蹟一樣,給人們留下無數遐想空間,最神秘的是外星人之說,將巨石陣與外星人聯繫到一起,從而形成諸多腦洞大開的推測。
  • 考古不斷挖出史前「真龍」,或揭開了真相!
    隨著近代科技昌明,學者普遍認為生物龍不存在,龍是古人「臆想」的產物。然而,從東北到貴州,不斷有史前「真龍」考古出土,卻又帶來了困惑,原因很簡單,藝術源於生活,如果沒有現實場景,古人為何能描繪出「真龍」?
  • 臺東海邊意外挖出1600年前遺址 填補台歷史空白
    臺東海邊意外挖出1600年前遺址 填補台歷史空白 2014-07-27 10:29:59  南回工程 意外挖出  郭素秋表示,虷仔侖遺址與11年前出土的舊香蘭遺址,是唯二在臺東平原以南發現的靠海史前遺址,挖出的石塊整齊排列,分析是一處中小型聚落。  「海邊遺址的有趣之處,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現什麼東西!」
  • 臺灣東海邊挖出1600年前遺址 填補台歷史空白
    南回工程 意外挖出郭素秋表示,虷仔侖遺址與11年前出土的舊香蘭遺址,是唯二在臺東平原以南發現的靠海史前遺址,挖出的石塊整齊排列,分析是一處中小型聚落。「海邊遺址的有趣之處,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會發現什麼東西!」
  • 秦都雍城考古正逐步邁向「透物見人」 :有助全面了解秦國社會組織結構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稱,2018年考古人員對雍城遺址核心區的一組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證實該建築年代為春秋中期,廢棄時間在春秋晚期。這是大遺址考古背景下,考古人員在雍城遺址核心區東部大型宮殿群內發現的一處高等級宮室建築。
  • 從東北到貴州,考古不斷挖出遠古「真龍」,中國龍難道是虛構嗎?
    到了現在科技已經發展很先進的現代,學者們對於龍的觀點是古人臆想出來的,它並非真實的存在於自然界,但是在我國東北省到貴州省的考古中,卻讓學者對這個判斷不敢下得這麼絕對了。如果沒有龍這個生物,那麼古人為何可以準確地描繪出「真龍」呢?在龍的起源之中,龍是古人虛構出來的生物,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