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讓孩子重點班?因為我了解孩子,這是給她最好的選擇

2020-12-20 園丁梁Sir

——前言——

抉擇

很多人不理解,還怪怨,包括我們的父母。即使她是教工子弟,在我們這所重點中學裡可以隨便選班級。我們也沒讓孩子進重點班。這是孩子今年上初中時,我們倆做的一個很大的人生抉擇。是的,抉擇。

這位已經從教21年,既是省重點中學的優秀教師又是一位12歲女孩的媽媽,給我們一人剝了一個桔子,

繼續說:就在報名的最後一刻,我還問過我們領導,我家孩子不去重點班,好嗎?我還和孩子她爸說,咱們這樣做對嗎?我當時真的很慌。

此時的媽媽,已經完全沒有當時做選擇時的那種焦慮。

言語,表情,一切都是淡淡的,猶如窗外初起的暮色。

「現在已經過去三個月了,那你現在回想對你當初的選擇,還認為正確嗎?」我放下桔子,很想知道這個答案。

「我現在很慶幸當時做了那個選擇。因為孩子現在每天學得很快樂,上學自己去,從不讓我們催;有不懂的地方,會主動讓我給她補課或者是上補習班;而且她能看到希望,在成績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看到孩子的變化,我們知道自己選對了,沒有讓孩子去重點班做倒數的學渣,我們知道自己孩子的學習水平。」

——了解孩子,教育孩子——

昨晚的一席談話,讓我感受頗深:

這兩年來,我見到了太多的家長急迫地、甚至不顧一切地花費大量的資源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找最好的老師,什麼都要好的。

卻從來沒有深入思考和了解自己的孩子適不適合這樣的環境。

這種盲目和低認知,反而是害了孩子,嚴重打擊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自信和自尊心。

想獲得好成績,那是不可能的。

我知道,很多家長達不到這位老師的認知水平,不能充分評估自己孩子的學習能力。

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

如果,既不學習,又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只憑自己的經驗,那結果可想而知——人財兩空。

——尾聲——

在談話結束時,這位老師推薦了2本書給我們,這也是她要求她的學生家長們必讀的2本書。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不抱怨的世界——【美】威爾.鮑溫著》。

在回去的公交車上,我已經下單買了。

期盼著

遇見更好的自己

PS:

★「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

★「我們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自己,而不是孩子們的需要。」

★「教育子女不是要我們去書寫他們的人生,而是為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父母成長了,就意味著他們能放開手腳去愛孩子,欣賞孩子,不再糾結於「如何做才會讓孩子成功」等問題。

——摘自《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孩子月考沒考好,被踢出重點班很難受,我卻認為早出來是好事
    月考沒考好,離開重點班,我以為這是孩子的幸事,能擺脫這樣的班級對孩子來講是天大的好事,早出來比晚出來強。我們學校高一學年也有兩個重點班,就是把入學成績前100名的放在兩個班裡,不到一年,這個班裡的學生陸陸續續自願出來了,而且出來了就都不想再進去了。
  • 我為什麼選擇讓孩子相信聖誕老人?
    我和女兒一同坐下,把她輕輕抱在懷裡對她說:「這就像『奇蹟』(Miracle),有的人不相信,有的人相信,而奇蹟往往發生在那些選擇相信它的人身上。」我,是真的這樣認為。「媽媽,那我選擇相信Santa!」女兒如釋負重般地對我笑著。
  • 別讓興趣班毀了孩子的興趣……
    興趣班,這個詞對家長和孩子們來說都不陌生。可有人卻說興趣班就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因為孩子對興趣班,根本提不起任何興趣。這看似玩笑的一句話,卻包含著家長、孩子跟興趣班之間的「愛恨情仇」。跟我關係很好的同事張老師仿佛找到了宣洩口,開始滔滔不絕「哭訴」娃的燒錢史:曾幾何時,我和我老公也是那對兒拍著胸脯對朋友說「我不會讓我的孩子去興趣班的,我們不花錢學那些,我就希望孩子能每天開心地玩兒
  • 為了孩子,我為什麼選擇了菲律賓移民……
    今年1月底,國內爆發疫情,孩子就這樣在家裡呆了小半年,結果每天老師都會有布置給我們「家長」的「監督作業」和「陪同作業」,有時我在睡夢中都還會在給孩子輔導作業……我在國內也只是上班族,太太目前是公務員,孩子在國內已經念初中了,但是學習壓力大,成績不太好,所以一直希望幫孩子換一個學習環境。於是,我開始了解國外的一些教育模式。
  • 她連孩子都不幫我帶,我為什麼要給她買衣服?
    她連孩子都不幫我帶,我為什麼要給她買衣服?老公和我說今年過年,想給她媽買一件羽絨衣,因為大家都有羽絨服,就他的媽媽沒有,所以要給他買一件,說好啊,給你300塊錢,你去買去吧!他說300塊錢哪夠買一件好一點的羽絨衣,怎麼不得500塊錢往上,我說她連孩子都不幫我帶,我憑什麼要給他買衣服啊?他們老倆在家自由自在,啥也不用幹,我一人帶倆,我還得給她買衣服,不給她買。
  • 為什麼現在富人孩子不高考去留學,而窮人的孩子只能選擇高考
    現在一個窮人的孩子或許沒有時間沒有財力去考大學,但是有毅力的是可以自學成才的,但這不是每個人這樣;而富人的孩子不讀大學,可以國外留學,外面鍍金回來,回來後就是海歸,可能在家族企業任職或某公司擔任高級管理,反之,窮人的孩子是不可能的。
  • 上了大學,我才第一次走進肯德基: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多見世面
    不過,後來孩子也意識到自己的話太傷人了,然後補充道:「我這就像是一個得了80分的人和0分的人炫耀,我這是不是有點兒太不(仁慈)了,我不喜歡這麼炫富!」然後,孩子還委婉地進行了追問,「我再說一句你們承受得住嗎?你工資那麼少,你沒有男朋友吧?」
  • 孩子為什麼要學古詩詞?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無需勸說那些不看重古典國學的家庭教育理念。今天,只想用客觀的角度來聊聊,喜歡古詩詞的孩子,這些孩子比別人強在了那些看不見的地方。更豐富的精神底色我見過一位媽媽,她反對孩子接觸古詩詞,其觀點是,孩子還小,未必能明白這些句子是什麼意思。其實,人類的學習能力和對美的感知力,一定會使孩子記住一些他認為美認為有趣有意思的話。
  • 我為什麼不願意送孩子去寄宿學校?因為孩子的委屈,不會攢到周末
    侄女明年升初中,大哥大嫂在糾結要不要送她寄宿接受全封閉式管理,這樣不僅能省去來迴路程的時間,還能讓孩子更加獨立。而且全封閉式管理,能讓孩子把心思都花在學習上。我作為過來人,第一個投出了反對票。但實際上,學校生活不都是一帆風順的。我舉了個最簡單的例子:周日下午背了一堆吃的、用的到宿舍,周一上午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也許是被老師批評、也許是和同學發生非常小的口角,當然也有可能遇到開心的事,比如成績考好了,聽到一個笑話,但我怎麼和父母分享?
  • 我為什麼沒有給娃報線下美術班?因為我有性價比更高的方式呀!
    有個鄰居在朋友圈發了幅孩子的畫,我立馬聯繫她說:「畫得不錯呀!你們在哪兒學的?」結果鄰居悄悄私信我說:」就對面的美術班,不過你別去了,那畫我覺得老師至少代筆了三分之二,我家孩子是啥畫畫水平,我能不清楚?也就秀個朋友圈騙騙自己這錢雖然花了但好歹能聽見個響。「老師代筆這事,我真的接受不了。我想讓Romi學畫畫的目的,真的不是為了發個朋友圈。
  • 「來自星星班和彩虹班的孩子,請讓我來愛你」
    他坐在長沙縣黃土嶺一個小小的出租屋內,安靜地翻看書本,和普通孩子不一樣,他和雙胞胎哥哥楊子樂(化名)是腦癱患兒,他的情況比哥哥好很多,哥哥只會叫「爸爸」,而他會唱歌,會背很多詩歌,只是暫時不能獨立行走。  自打兩兄弟出生以來,母親李軍娥就沒有離開過他們一天,她說,給了孩子生命,卻沒給他們健康的身體,她很愧疚,所以她拼了命也要幫助孩子們康復。
  • 6歲女兒廚藝爆棚: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做飯,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都說蔡少芬是被娛樂圈耽誤了的教育家,每次上熱搜都是因為孩子。 她曾在微博發了一組女兒下廚的萌照,並配文「用心做菜的小廚師」。「這孩子真棒!」 網友大呼可愛的同時,也有點疑惑:為什麼要讓這麼小的孩子炒菜做飯? 同樣在一次採訪裡,有記者也問到蔡少芬這個事情。
  • 「媽媽,我看會兒電視過分嗎?」不讓孩子玩卻把孩子培養成了玩偶
    孩子們很聽話,即使驚慌失措,即使踉踉蹌蹌,他們也在遵照著爸爸媽媽的旨意,一往無前的奔跑,因為他們深愛著自己的父母,爸爸媽媽也一直在旁鞭策:「這都是為你好。」小小的孩子們,點點頭繼續向前跑。看到這則新聞,不知道又有多少家長,在暗中發力,誓要將自家的娃娃,也要打造成身懷絕技的人才。別人家的孩子雖然好,可以欣賞,但最好不要用來激勵自家的娃娃,每個孩子都不願意落後於人前。上5年級的兒子說:「我們學習小組有一名組員,是全班學習成績倒數第一,所以我們組經常是班裡墊底的那一個。
  • 為什麼要帶孩子去旅行?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孩子還小,去了也看不懂也體會不到什麼,去或者不去都不要緊。如果為了讓孩子出去放放風,更多家長會選擇遊樂場,孩子在裡面玩上一兩天也就盡興了。如果要說旅行,遊樂園真的不是好選擇,它是孩子放鬆、娛樂的好地方,但絕對達不到旅行的目的。
  • 我為什麼堅決要讓孩子學音樂?因為有這10個理由!
    增強記憶力熱愛音樂特別是學習樂器的孩子,可以更加有效的創造、存儲和檢索記憶。因為學習樂器的過程,就是對大腦的全面鍛鍊。2. 培養堅持不懈的品質,創造成就感學樂器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練習,會讓孩子更有耐心。這其中也會有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目標,一旦孩子達成,會很有成就感,而且更加自信。
  • 為什麼要帶孩子擺地攤,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實際上這個過程,也會潛移默化的幫孩子養成一個習慣,在買東西之前,就會不自覺的算算我需要付出幾天的辛苦才能賺夠,一些沒必要的東西也就自然而然地放棄了。知乎上曾有一個很熱的帖子,說的是一個在外留學的富二代,不學無術、不能適應,對在國外學習和生活都產生了極其嚴重的排斥感,勉強混完一個學期後,意圖退學。
  • 為什麼日本孩子比中國孩子更真實
    (《法制晚報》4月9日)    如果按照一個班50人計算,在日本的高中課堂上22人打盹,而在中國只有2個人打盹。就此,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出以下結論:中國的高中生太愛學習了,如報導所言,這充分反映出日本學生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中國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是最積極的。    然而,這個結論和我們所了解的事實相去甚遠。
  • 孩子學了5年小提琴,讓我重新改變了對興趣班的看法
    市面上的興趣包種類繁多,網上的相關文章也數不勝數,陪孩子學了五年的小提琴,可謂是「收穫頗多」漲了很多見識,在這五年當中也看到了很多興趣班,時間不長也不短嗎,只能說我對於這方面還是很膚淺!現在很多父母給孩子送興趣班,其實都沒有什麼很清晰的目標規劃,就更不用提堅持下來的方法了,很多家長給孩子投資的錢也都打了水漂,不僅興趣沒養成,還花了高額的學習費,感覺很不值得。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不知從何說起,對於興趣班也是走了很多的彎路,試了很多錯,也跳了很多坑。
  • 為什麼要讓孩子接觸大自然?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而與鄉村家長相比,城市家長對讓孩子充分接觸大自然這件事顯得要更排斥,不少家長表示,外面又曬又危險,還不如丟個平板給孩子,一玩就是一整天。奇妙大自然,成長不缺席但你知道嗎?孩子宅在家中也並非全然安全,拒絕與大自然接觸,會導致孩子出現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例如注意力、情緒調節和環境適應能力差,對自然不友好。
  • 我為什麼不禁止孩子吃零食
    其實我一開始也不允許小葉子吃零食,擔心小葉子吃慣了零食就不愛吃飯了,而且一胎照書養,育兒書上說一歲前不能給小孩子吃鹽跟糖,我就更加嚴格控制他的飲食。老喬跟我說,零食雖然這不好那不好,但是小孩子喜歡,你不給他吃他難道不會背著你偷偷吃?那還不如乾脆買了,他吃過了,發現也就那樣,無非都是一個味道,之後就不愛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