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中的「街」字到底怎麼讀,為何全國各地都有人讀成「該」?

2021-01-10 騰訊網

「十裡不同音,百裡不同俗」在幅員遼闊的我國,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即便是同一個縣,每個鎮的口音都會有略微的區別。還有一個成語叫做「南腔北調」,同一個字在北方各地,區別大多在於聲調的不同。但是到了南方地區,可能連發音都完全不一樣。方言是我國語言文化的瑰寶,其自成一派的特色就是其生命力的體現。但是無論是北方方言還是南方方言,都有一個奇特的共同點:把「街」這個字讀作第一聲的「gai」(音同「該」)。

比如在我國北方的遼寧省東港市,有一個名叫「十字街」的鎮子,當地人往往習慣性地說成「十字gai」。在南方的廣東省,將「街」字讀作「該」也非常普遍。在華中的湖北省,也有同樣的情況,因為筆者的老家就在湖北的一個村子。由此可見,無論是北方地區還是南方地區亦或是中部地區,方言中都有將「街」字讀作「該」的現象。換言之,全國各地都有將「街」讀作「該」的習慣,這與方言自成一派的特性截然相反,甚至可以說這一讀法就是普通話。

方言都是一代代人傳下來的,當我們從上世紀留下來的視頻資料中尋找線索時,會發現更為驚訝的一點:不僅僅是「街」會被讀成「該」,讀作「jie」的字也會被讀成「gai」,比如「解放」一詞中的「解」字。在普通話中和「姐」同音,然而在許多方言中,也會不約而同地將其讀為「gai」(音同「改」)。例如在汪逆的一段影像資料中,當說「為東亞之解放而奮鬥」一句時,就將「解放」讀成了「改放」。如此多的線索匯集到一起,我們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將「街」讀成「該」在歷史上是全國大多數範圍內都通用的。

那麼為什麼普通話中的「街」只讀作「皆」呢?原因還得從歷史中去尋找。前文說到我國是一個方言眾多的國家,南北方言的巨大差異,可能讓兩個不同地域的人完全無法正常溝通。比如清末維新運動時,光緒帝曾召見梁啓超聽他闡述變法計劃,結果梁啓超滔滔不絕光緒帝卻一句都聽不懂,因為他說的是粵語。所以為了讓各個地方的人都能夠無障礙交流,一個通用的語言就成為了必然需求。早在古代,封建王朝就以「洛陽讀書音」為官方用語。新中國成立後,也在北京話的基礎上推出了現在的普通話。

清朝是北京話形成一個完整方言體系的重要時期,但這個時期的北京話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方言的影響,比如山西話。在清朝入關之前,山西的晉商就與清朝有著密切的貿易關係,並且為清朝統一全國立下了大功。所以清朝入關後,晉商也獲得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山西的地方文化也隨著晉商在全國的貿易路線到處傳播。比如將關公當作「武財神」,就是晉商最先興起的。除了文化方面,晉商也將山西的方言傳播到了全國各地,作為清朝國都的北京受影響自然較深。

在山西方言中,「街」字的發音比較特殊,讀作「jiai」。而同時期內包括北京在內的其他各個地區,大多讀作「gai」。在當時的北京,「街」字的兩種讀音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終出現了「jie」的讀法。所以這就使得當全國各地依舊將「街」字讀作「該」的時候,北京人已經將這個字讀成了「皆」,並且這一語言習慣也一直保留了下來。所以在確定普通話時,這一「另類」的讀法也被保留了下來,反而是原本大面積通行的「該」字讀法淪為了方言。

相關焦點

  • 黃聖依把淦讀成筋 那「淦」字又該怎麼讀?你知道嗎?
    黃聖依把淦讀成筋 那「淦」字又該怎麼讀?你知道嗎?時間:2020-10-08 18: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黃聖依把淦讀成筋 那淦字又該怎麼讀?你知道嗎? 近日,黃聖依把淦讀成了筋(或者是金)上了熱搜。
  • CF:AK47到底怎麼讀?為什麼有人讀成了「阿卡」?我們或讀錯了
    在穿越火線這款遊戲中,AK47可是一把很受玩家喜愛的步槍,因而它也衍生了諸多的皮膚版本,可見AK47的不凡魅力。在現如今,AK47系列也可以說得上是穿越火線中的第二大槍族,僅次於M4A1系列,這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不知道大家是否仔細的想過,AK47應該怎麼讀呢?
  • 普通話讀b、p、f的字在日語中原來是這樣讀的,你知道嗎?
    日本引進漢字音的時候就注意按照當時漢字的讀音習慣來讀,也就是模仿當時中國人漢字的讀音,下面我們從歷史音變的角度來分析,漢字音在日語中是如何變化的,歷史縱向比較。按照中古時期漢字聲母列表,中古並母字[b]為濁音,發音與日語的b一樣,但漢語普通話已經不存在這樣的讀音了,我們看到日語吳音都讀為ば行漢音讀為は行,顯得非常整齊規律,我們也可以由吳音與漢音聲母讀法不同看到唐朝時期的漢語發音已經與南北朝時期的漢語音產生差別了
  • 「街」字念「gai」還是「jie」?為何現在還有「gai」的讀法?
    我們都知道,漢字的讀音多種多樣。有部分漢字有多讀音是因為它本身就是多音字,每個讀音對應的意思也不同,還有部分漢字有多種讀音則是因為各地方言和習慣不同。下面我們要說的這個「街」字就有兩個讀音,那麼它是以上的哪種情況呢?
  • 「街」字原來的讀音是「gai」,為什麼現在變成「jie」了?
    gai的讀法全國大多地方都用的,北東北,南廣東,都是讀該, 很多字都因為很多人並不完善的死板普通話而變了,用處變得單一了,就比如色sè,在某些領域應該讀sǎi的,比如色酒,就應該讀sǎ,色拉油 才應該讀sè,現在都是讀sè,血應該讀xiě的,也都讀雪了。
  • "拿作"or"挪作"……"哪吒"上海話到底怎麼讀啊?
    哎,普通話已經撓頭了,更別說方言了!廣東人說「拿砸」,浙江人有人說是「挪扎」或者「拿扎」,江蘇人說「鬧趙」。 比如一部電影的名字、一本書的書名、人名、地名包括成語、唐詩等等,一般都是「文讀」。 「文讀借用非上海話的外來方言的讀法來發音,通俗來講,就是使用更加接近普通話發音的讀法。比如,「大世界」是個專用名詞,這個「大」,你要讀「da」,不能按上海話讀成「du」。
  • 「拿扎、落咋」…全國都在討論「哪吒」用家鄉話怎麼念,上海話到底...
    原標題:「拿扎、落咋」…全國都在討論「哪吒」用家鄉話怎麼念,上海話到底怎麼說?  隨著《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的一路飄紅,「哪吒」也成為了「史上名字最難讀的電影男主人公」。  連日來,朋友圈瀰漫著一個世紀之問——「哪吒兩個字,你們那裡的方言怎麼念啊?」
  • 「二維碼」用上海話怎麼讀?
    雖然中學課本裡都學過,雖然坐中不乏當年的學霸,但要把茴字的四種寫法寫完整,大家都做不到了。現在研究上海話和上海文化的朋友不少,在我看來多少也有點像孔乙己研究茴香豆,一個字,一個音,好像都有很深的文化淵源,更有一些朋友堅持用古字寫上海話,閱讀起來實在有些吃力。
  • 張雨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
    那麼問題來了,張雨綺這個名字,到底應該怎麼讀?很多同學會脫口而出:zhāng yǔ qí,綺為qi第二聲。對嗎?顯然不對。張雨綺不是李佳琦,所有的字典上,這個綺都只有一個讀音,就是qi第三聲。而這個字,正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綺。
  • 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字,3000年來只有一個讀音,看看你讀錯沒有?
    普通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確定的,中國通用的標準現代漢語。現如今,只要你在中國,你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走到哪都不怕有其它交流障礙。在普通話普及之前,各地都有各自的語言體系,這個就叫各地的方言。曾經有人為了打趣,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溫州人說鬼話。」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字,大家都很熟悉,這個字就是「街」。在如今的詞典上,這個字有且只有一個讀音,便是「jiē 」,但是在查閱中國上下三千年的歷史中,「街」這個字有非常大的可能並不是如今的讀音。那他到底該怎麼讀呢?
  • 看過《哪吒》電影的我問問你, 「哪吒」這倆字到底怎麼讀?
    同時也使他成為了「史上名字最難讀的電影男主人公」,並留給了我們一個世紀之問——「哪吒」兩個字,你們那裡方言怎麼讀?於是,「拿抓」「拉雜」「挪炸」「鬧趙」……等等五花八門的讀音齊齊登場,甚至還有將錯就錯的「拿託」,直接把「吒」讀成了別字「託tuō」。網友們歡樂開懷。 那麼,「哪吒」到底怎麼讀?為什麼這麼讀?下文我們將從普通話和方言兩個方面進行探討。
  • 《山行》中「斜」字該如何讀?
    三年級語文《山行》一課中「斜」,該如何讀?文/範遙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其中《山行》一課,「斜」字的課下注音為xie二聲,筆者覺得這注音其實是錯誤的,應該讀xia二聲。在百度上也查了一下「斜」字注音,很多也注成xie二聲。
  • CF:AK到底應該怎麼讀?讀成「ekei」惹人笑,正確的讀音是這個!
    而CF同樣也有著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武器道具,幾乎每一款武器道具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屬性,深受玩家喜愛!細數CF,不管是「狼牙AK」、「黑鋒AK」、「刺刀AK」還是「火麒麟」、「黑騎士」、「機械迷城」,每一把AK都有著炫酷的外形,威力跟穿透力更是強到爆表,受到了絕大多數CFer的青睞!
  • 「仁者樂山」怎麼讀?大部分人讀錯,餘秋雨讀錯一個字被批評
    2006年時,餘秋雨在一場歌手大賽上點評選手時,就用了這個成語,而且也是讀成了(le)。之後,無數觀眾就打來電話批評餘秋雨,說他將這個字讀錯了。但是他在事後,還為自己辯稱,說已經過去了幾千年的時間,從古至今這些字的讀音都在變化,不能完全按照之前的讀法。他的這個解釋沒有得到專家們的認同,甚至著名的金文明教授還在《咬文嚼字》期刊上發表了著作,諷刺餘秋雨。
  •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看」字到底該怎麼讀?(南郭居士)
    古詩讀音異讀系列之探討◎南郭居士第四節 古詩詞中的「看」字到底該怎麼讀?話說在去年的中華詩詞大會上,有網友問「『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而有人認為「看」如果不在句尾,那就隨便讀,這其實也是不對的,還需要通過平仄判斷。我大體比較了一下,按照古詩平仄,多數詩詞裡的「看」都讀平聲。比如下面五首詩詞中的看都讀(kān),之所以一下舉了五首例子,是為了順便糾正一下一些人錯誤的讀音,因為我敢說大多數人都是讀錯的。
  • 我國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都是同一個讀音,你可能也讀錯了
    從最初的甲骨文,到現在我們使用的簡體字,漢字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本質上的改變。就拿讀音來說,古代漢字有很多讀音,和我們現在的讀音就很不一樣。比如我國就有一個奇特的漢字,幾千年來都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如今的普通話把這個漢字定義成了另外一個讀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方言到底咋用字寫出來?99%的老成都被難倒了
    中國地域特徵明顯,自古以來,都用口音、方言辨別「人口產地」。那麼,方言是從哪兒來呢,不可能憑空產生吧。既然每一個人都有源可溯,那麼每一句傳承的方言也應有跡可循。成都的方言自是如此,悠久的歷史背後,藏著方言每個字的源頭。平坦的場地或者地區,成都人的方言成為「平壩」,南朝史書中記載「壩,蜀人謂平川曰壩。」說明1600年前成都人就在說「平壩」了。
  • 高考語文第一題引爭議 吐蕃的"蕃"到底怎麼讀
    專題推薦:2009陝西高考動態互動話題:高考作文裡 讀不懂中國如果考生讀fān,那麼就將丟掉3分;多數詞典、字典標註為fān,但最新詞典讀bō吐蕃的「蕃」字究竟怎麼讀,是讀「fān」還是讀「bō」?在今年高考全國卷語文試卷中,第一道題就引起了爭論。考生疑惑標準答案和字典上有出入馬女士的兒子是西安某中學考生,前幾天參加了高考。首場語文考試結束後,兒子回到家裡告訴馬女士語文試題中有一道題似乎有問題。馬女士想著高考是國內最嚴肅的考試,怎麼可能有問題,就沒有在意,只讓孩子好好準備後面的考試。
  • 為啥周杰倫「蝸牛」讀成「瓜牛」?臺灣腔是怎麼來的?
    簡單來說,大陸普通話審音更注重口語音,而臺灣普通話審音則更注重傳統音,就拿「蝸牛」的「蝸」來說,在《廣韻》、《集韻》中,其發音轉化成普通話都應該是「gua」,這在如今中國許多地方方言中依然保留著近似的讀音,同時在漢字中類似構造的如女媧的媧,古代韻書記載的讀音轉化後也是「gua」,按音韻學的角度讀
  • 古詩中常見的「斜」字在古代該如何讀,又能和哪些字押韻呢?
    在宋朝,朱熹等人繼承了南北朝的協韻法(亦稱「叶音」),並常用這個系統的方法來改正《詩經》和《楚辭》裡所謂「不和諧」的韻腳字的讀音,但這種改字音一般是主觀的,沒有系統地考究並不科學,叶音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押韻而強行更改漢字讀音的做法;普通話中《山行》斜讀xia就是一種典型叶音做法,在普通話中以斜組成的詞語如「斜坡」、「斜線」、「路斜」等都讀為xie2,如果只在詩詞押韻時讀為xia1,那麼這就不符合語言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