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
中國傳統古村落
一一尤溪縣西濱鎮厚豐村迎來當地盛大的民俗活動今年的厚豐「蛇神」民俗旅遊文化節以「保護生態、珍愛自然」為主題,分請神、迎神、祭祀、放生、文藝表演等環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引了尤溪、南平等地3000多名遊客參加,為歷年之最。
放生幼蛇是蛇文化節重要內容,要進行祈禱、浴蛇、親蛇、放蛇等儀式,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本次活動由尤溪縣旅遊局支持,尤溪縣西濱鎮黨委、西濱鎮人民政府主辦,西濱鎮厚豐村黨支部、西濱鎮厚豐村委會、厚豐村民俗文化活動理事會承辦。
厚豐在每年七月廿三舉辦傳統民俗文化節,包括張、簫、連三位聖君菩薩遊龍鄉村和迎蛇節等。
張、簫、連三位聖君的廟宇雙峰祖殿位於厚豐村林坑蘭山巔,地名叫雙峰亭,海拔 300米。雙峰亭主祀張聖君法主,從禮蕭公、連公,配祀諸神有觀世音、普唵禪師,五穀仙、陳林李三夫人、泰山公、雷公君、太子君和迦藍土地之神位。每年七月廿三舉行的系列民俗活動主要是迎張聖君菩薩,保一方安康。
張聖君,原名聖,乳名慈觀,於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七月廿三日降生永泰縣二十九都月洲村。他四歲喪父,母親江氏改嫁,隨母到盤谷連家為繼子。張聖君童年迫於生計而放牧於方壺巖,繼而以採薪、賣鋤柄謀生,飽嘗人生艱辛。張幼年即慕仙道,投師學法,常懷濟世救民之志。張聖君十八歲上閭山學法,三年後學成歸裡。從此雲遊於閩清、尤溪、莆田、仙遊、福州、德化等地,行醫治病,斬蛇驅魅,揚善懲惡,解民困厄。
據史志記載,紹興丁丑年,張聖君「到尤溪,募化緣金造橋亭」;淳熙戊戌年,尤溪瘟疫流行,張聖君尋找草藥救病民……淳熙十年(1183年),張聖君雲遊到閩清金沙鎮,修成正果,坐在九龍溪的巨石上,羽化升天。事跡聞之朝廷,被賜封為「都天法主監雷三元普濟大師」。其事跡載於宋人洪邁《夷堅志》、張世南《遊宦紀聞》。其後,明人何喬遠《閩書》及《福建通志》、各縣誌書屢有載述,影響遠播、臺及東南亞國家和地區。
迎蛇節這項民俗活動是由張聖君菩薩救活孔時公的傳說而來。厚豐鄭氏十二世紀裔孫鄭伯華家道殷實,卻到了四十歲時才生了個獨苗兒子鄭孔時,中年得子,自然歡喜,但往往好事多磨,這棵獨苗的成長也歷經了風雨的吹打。鄭孔時三歲時曾患惡疾,幾經搶救,還是氣絕魂消。家人忍痛依俗將他放在竹匾上置於後堂,擇時入土安葬。此時,厚豐雙峰亭的張聖君菩薩正被南平爐下驅邪治病,神漢突然驚乍曰:「老家甚不平安。立馬送我回返程。」在途經厚豐與南平交界的峽頂處,揮劍刺向官道的石板,劍尖挑起一條白脖子大蛇,急忙送到鄭家。然後,把蛇焙烘研成粉末,衝水灌服。一刻鐘後鄭孔時回陽重生。長大後,鄭孔時重修了雙峰亭宮宇,為神像再塑金身。
雙峰祖殿幾度興廢,「文革」中再遭劫難。合境黎民與八方信士戮力同心,慷慨解囊,建祖殿、扶厝、兩廡、下堂、山門等,宮觀巍峨,法相莊嚴,福佑合境群黎安居樂業,興旺發達。鄉親們為了弘揚張聖君行醫治病,揚善懲惡,解民困厄的精神,在每年農曆七月廿三張、簫、連三位聖君菩薩遊龍鄉村和迎蛇節文化活動。
來源:三明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