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作者:新報記者管國忠文發布時間: 2013年09月29日
今年9月19日-22日,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以環保的舞美布景、耳熟能詳的旋律、熱情奔放的舞蹈、色彩絢麗的服飾、酣暢淋漓的表演以及演員與觀眾的熱情互動,使得文化廣場在整個中秋期間都瀰漫著濃濃溫情。演員們載歌載舞激情上演悲喜劇情,精彩紛呈的場面與深情感人的情節交替呈現,令現場觀眾在觀劇的興奮中引出對母愛的思考。這部反映現實生活的音樂劇,連演4場不能滿足觀眾觀戲要求,21日下午加場仍是一票難求。
什麼原因讓《媽媽,再愛我一次》能在並不景氣的中國音樂劇市場受到歡迎?9月23日該劇製作方邀請本市文化藝術界專家、學者和領導召開大型研討會。
創新形式,打造全新作品
與會者一致認為,《媽媽,再愛我一次》是在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製作演出的反映現實生活的音樂劇,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創新。
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藝術總監、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學院院長劉文國指出,這部音樂劇之所以受歡迎,首先要歸功於製作的主體創新,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德稻集團和松雷公司三方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強強聯手,按照市場規律製作和經營這部音樂劇。
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聖來說:「這部新創音樂劇音樂動聽、敘事簡潔、故事感人,是一部有基礎有創新的舞臺作品。但我從這部作品看到一種嶄新的創作機制,就是由一所民辦高校發揮人才優勢,並整合社會資源優勢共同打造的新作品。」
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宋妍對這個戲的運作方式表示讚賞,「看到了文化建設非常好的、方向性的表達」,她希望能夠出現更多這樣的文化主體,把文化市場搞得更活躍一些。
《新民晚報》文藝部主任、高級記者張曉然認為,這是部由藝術精英組成團隊打造磨鍊的具有創新意義的音樂劇,雖然改編自同名電影,但經過不斷的藝術再加工、再創作,將當今引起震動的"兒子刺母"的真實社會故事加進劇情,加上原創的音樂作詞,可以說就是一部原創的音樂劇。
引發思考,傳遞出正能量
與會者指出,這些年來國內製作的音樂劇數量並不少,但能留下來的卻很少,都是演幾場就沒有了。大家分析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比較複雜,主要是很多音樂劇不能面對現實,缺少切中時弊的作品。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劇系副主任、教授王作欣表示,《媽媽,再愛我一次》所表現的主題非常好,切中當前教育缺失,聚焦人性和愛的主題,所以能夠引起觀眾共鳴,在如今這樣浮躁的現實社會裡,每個人都感到了情感和信仰等等方面的危機,表現出對物慾橫流現象的痛惡,都在呼喚真情的回歸。因此這個戲輸出了正能量,給人們很多啟迪和教育。
上海市文廣局藝術總監滕俊傑認為,《媽媽再愛我一次》無論從劇的本身,還是戲裡人物給我們留下的形象,都能引出反思,劇中媽媽好像是正面人物,但是她對兒子的溺愛卻給我們帶來了思考。
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總指揮樂勝利說:「我是第一次看中國版原創的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我感到做父母的觀眾看了這個戲應該會比較感動。這個戲對自己子女的培養教育有很多的啟發。」
《上海戲劇》雜誌主編、文藝評論家胡曉軍指出,這個作品主題具有創意,展示了不一樣的母愛。這種母愛值得同情、值得肯定。各種人類美好情感互相交織,只要符合劇情發展和人物性格的,都能夠烘託母愛核心思想,這是音樂劇作為一個大眾藝術贏得最大範圍觀眾的內在能力。
《新民晚報》文化部記者朱光認為:這是擁有成功音樂劇共性的作品,有良好的基礎,這是給全天下有愛的人看的音樂劇,是在輸出正能量。
人物個性,具有時代特徵
對於劇中人物的塑造,與會專家學者都給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認為,這次參演的演員非常投入、非常敬業,舞臺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劉文國說:「周冰倩雖然是首次接觸音樂劇,她聲音獨特、飽滿,而且有磁性。戲到高潮時,又有爆發力,能夠感受到救救孩子的那種吶喊;男主角葉麒聖,歌唱、表演、舞蹈都有特點;劇中的奶奶、記者,還有小時候的小小強,這些人物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部戲之所以收穫觀眾掌聲,是因為當下中國各層面的人都期盼文化傳統和真情實感的重現。大家有這種期盼,我們演這個戲的目的就達到了。」
身為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藝術總監、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學院院長的劉文國表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已經要求學生朗誦《媽媽再愛我一次》的歌詞,該劇中的表演、聲樂、歌曲都作為學校的教學材料,這就使得這臺戲與教學完全結合了起來。很多同學參加了演出後,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內容。因為表演本身就是實踐,這就貼近了現實,也具有時代特徵。
上海大劇院藝術顧問錢世錦在談到《媽媽再愛我一次》音樂劇感人場景時表示,這部戲後半部分要比前半部分還好,原因就是故事好。錢世錦指出:「故事是音樂劇最重要的元素。」
上海文化廣場節目總監費元洪認為,《媽媽再愛我一次》整個劇的故事很流暢,也有現實感,而且很多劇情有美感,很感動人,因此值得觀看。
舞美歌詞,令人美不勝收
《媽媽再愛我一次》的舞美、歌詞都非常優美,與會者比較認同。大家認為,歌詞擺脫了單純對話和敘事的束縛,非常有詩意;還有穿插其中的舞蹈,令人美不勝收。
張曉然認為該劇舞美既精煉又唯美,比如講媽媽的小屋子,正反兩面轉動,變換場景;小強送給媽媽的千紙鶴,最後自天而降,既寫實又寫意,符合音樂劇的特點。結合西方的音樂劇元素、手法,比較圓潤,不像原來音樂貼上去、舞蹈貼上去,器具和音樂的結合有機自然。
市政府參事、文藝理論家毛時安說:「現在劇中的旋律已經做到了可聽,應該說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王作欣表示,劇中的舞蹈語彙獨特,有說服力,能刻畫人物、塑造人物,成為這個劇獨一無二的舞蹈語彙,基本符合音樂劇用音樂說故事、塑人物的要求。張曉然對這個闡述做了補充,認為不少唱段的歌詞優美,旋律抒情,有些歌詞擺脫了單純對話和敘事的束縛,非常有詩意。還有穿插其中的舞蹈,令人美不勝收。
與會者認為該劇歌詞寫得好、很通俗。胡曉軍指出:「音樂劇要的就是通俗、優美、有意味,用詞押韻、斟酌。」
不斷打磨,瞄準國際市場
與會人員都表示,中國音樂劇的發展,還需要走很漫長道路,會出現我們以前從來沒有碰到過的問題,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要瞄準國際市場,打造成為經典作品,仍然需要不斷打磨。陳聖來指出,從國外的音樂劇來講,都經過了很多磨鍊。從百老匯到外百老匯,從外百老匯再到百老匯,出來的都經過市場很多年的打磨。
劉文國希望這個劇能夠產生一些經典的唱段和有相對獨立價值的唱詞,對劇中小強的轉變、母親的悔恨,需要設計好劇情,還是要有一點反思。
毛時安說,中國音樂劇,這幾年一直走在非常艱難、頑強的道路上。我們覺得音樂劇有市場、有觀眾,是一種大眾喜歡的、具有極強商品性的藝術,大家滿懷熱情,希望用音樂劇佔領市場,一定要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目的。他認為「這部音樂劇,就我個人來看,是目前中國音樂劇近10年中,走向成熟的一塊重要基石。也是我們瞄準國際,走向市場,走向大眾的一條暢達的橋梁。」
與會者認為,該劇還可以運用主旋律在每個場景之間反覆響起,增加該劇的藝術感染力和音樂效果。
參加此次研討會的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製作團隊成員也對該劇的進一步打磨談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