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來了,沒有敲門,留下了故事……
詩意澎湃的時候,我站在吉大免稅商場對面的街口,望過去,看到幾棵造型獨特卻不失美觀的大樹。
虯曲的枝幹上,鬱鬱蔥蔥堆著一團團茸茸的嫩綠枝條,像極了依偎在主人腳邊的京巴犬松毛犬貴婦犬。
「萌寶樹」,我的腦海突然跳出一個新詞。除了吉大路的樹,我又想到珠海大道看到的大葉榕樹,也是樹幹拱起一圈密匝匝的嫩枝;還有南屏濂泉洞的酸子樹也是從樹根綠到枝頭,茸茸的一圈圈嫩枝嫩葉裹緊在枝幹,像「娉娉嫋嫋十三餘」的少女初著春裝,又像「獨倚望江樓」凝眸遠望的怨婦背影。從登山石階往西南角望去,從山腳到山巔,一大片被颱風摧殘的樹林,莫不是長成如此「萌寶」!
圖:珠海吉大街頭「萌寶樹」
這些樹是如何長成的?為何以往沒有發現?這是園林工人裁剪的嗎?不,這分明就是颱風「天鴿」的「傑作」!去年8月23日珠海遭遇53年來最強颱風,颱風「天鴿」在金灣區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高達14級(45m/s),災害造成珠海4人死亡,倒塌房屋275間,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倒伏的樹超過了40萬株。
密密麻麻的嫩枝,全擠在一起,它們還能撐起遮風擋雨的綠傘嗎?樹木長成「萌寶」狀是何意,莫非要向颱風,向雨季,向蒼天獻媚取寵嗎?
「天鴿」發威,是五個月以前的事了,但截枝後的樹卻留下了求寵的形狀,一棵樹如此,千棵萬棵遭摧殘遭截枝的樹也是如此,一種樹這樣,十種百種不同品種的喬木也這樣,難道,這是一種流行的髮式一種時尚的風氣嗎?
德國波恩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植物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通過鈣離子,該校作物科學和資源節約研究所研究員Markus Schwarzlaender博士指出:「相關信息被編碼到了不同細胞組成之間鈣濃度的波動之中。」如果按照這理論,一棵樹受到颱風重創之後,植物細胞在內部交換信息統一共識我們還能理解,但是,十種百種不同樹木又是根據什麼信息,不約而同去獻媚取寵,齊齊長出扮嫩的「萌寶」狀態?
圖:珠海南屏街口「萌寶樹」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從東晉大司馬恆溫發出的感嘆,我突然想到了那個時代。據一些史料和回憶文章,現代文藝理論家胡風因為一篇《關於幾年來文藝實踐情況的報告》,在1955年5月慘遭逮捕,莫名其妙受到牽連的達2100人之多。
在那個時代,是舒蕪率先拋出私信告密,而與胡風交往20多年的老友、戲劇家夏衍在批胡言論時稱:「徹底揭露胡風反革命集團的罪惡活動,是我們革命事業一個偉大的勝利。這等於從我們的身體上割掉了一個足以致命的毒瘤。階級敵人一刻也沒有睡覺,他們處心積慮地在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缺口,他們在磨刀,窺測方向。」
當時的中國作協副主席馮雪峰是第一個建議法律處理胡風的人。戲劇家曹禺發表《胡風,你的主子是誰?》,文中提到「我從來沒有見過像胡風這樣的惡人!這樣狠毒,這樣陰險,這樣奸詐,這樣鬼祟,這樣見不得陽光,人壞到了這樣的地步,真是今古奇觀!」作家老舍、巴金、豐子愷、冰心、吳伯蕭、丁玲、歷史學家翦伯贊、演員趙丹、豫劇藝術家常香玉、音樂家馬思聰也紛紛發文批胡……暴風驟雨席捲文壇,知名的不知名的作家、藝術家紛紛亮相,齊踩胡風。這,與颱風過後,紛紛長出獻媚取寵姿態的樹木又有何區別呢?
不過,話說回來,萌寶樹與人相比,留下的卻是姿態,卻是美景,而人呢,在大環境下,留下是又是些什麼呢?
颱風來了,沒有敲門,留下了故事,留下了歷史,也留下了前人們難以癒合的創傷,和後人們難以遣懷的長嘆……
本文作者簡介:
陳彥儒,廣東興寧人,中新社記者。曾榮獲廣東新聞獎、首屆報業文學獎年度長篇小說獎,著作散文集《印象興寧 水墨珠海》、長篇小說《白天失蹤的少女》在當當網、京東書城熱銷。作者第四本書、理論專著《新聞課:如何學會與讀者拍拖》電子書已在當當網上線,即將出版。用或輕鬆或詼諧或飄逸或清新的筆觸去寫新聞教材,讓新聞行業新人、企宣人員、政府機構新聞幹事、自媒體人避開那類失去激活力量的教材帶來的僵化思維。
往期回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