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過,晨有露珠,我們迎來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秋分。大部分地區的雨季剛剛結束,暑氣褪去,涼風習習,秋高氣爽,一樹樹的黃葉隨秋風搖曳,給人以開闊、詩意的感覺。
秋分,一般指每年陽曆時間的9月22日前後,按農曆說,秋分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正如春分一樣,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各12小時。而且,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在南北極都能看到太陽。
「鬥指己為秋分,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適當秋之半,故名也。」白天黑夜的長短變化其實也是陰陽此消彼長的變化,也能對應到一年四季的變化。
易說秋分
秋分在易經中對應的卦象很值得說道說道,是六十四卦中的「觀」卦。
在易經六十四卦中,有十二個消息卦代表了十二個月,按順序是: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觀卦六爻代表白露至寒露的三十餘天。
由立秋、處暑的「否卦」到秋分的觀卦,我們可以看出:陰爻數量逐漸增多,意味著夏天之後,陰氣已經開始回升,從姤卦開始,也就是從夏至開始,陰氣由最低開始上漲,到了代表白露、秋分的觀卦時,陰已經勝於陽。
接下來的天氣會日益轉冷,陰爻數量也會逐漸增加,直到變成純陰爻組成的坤卦。
秋分有秋殺之氣,也就是金氣過旺。過去有秋決的習慣,即秋天處決人犯,這才順應天時。
又因為金生水,所以現在人們早晚能夠看到露珠凝結的水,又為月亮之水,太陰之水。古時八月十五祭祀月亮神用的水就是這樣汲取的,此時的月亮也是最大最亮的。
仲秋的圓月使人們共度中秋佳節,闔家團圓,共賞美景,所以這一節氣為觀卦卜。農作物此時已經成熟,而莊稼的生長之命也到了盡頭,一年的收成好壞也能看出來了。
再看卦象。風地觀卦,觀字,通俗來講就是觀察,作為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方式。卦爻也是異卦相疊,巽為風在上,坤為地在下。巽風在上,順應天地規則,順勢而為;地上的萬物仰首觀察巽的行為,產生敬重和羨慕的心理。
因此,觀卦本身是以敬重的態度觀察和學習他人優點的卦。這裡也可看出,觀卦的卦象和寓意都是和秋天、收穫緊密相關的。
秋分三候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
一候雷始收聲
古有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秋分以後,陰氣開始旺盛,下雨就不會再打雷,意味著秋寒開始。
二候蟄蟲坯戶
由於天氣變冷,白天逐漸變短,因此蟄居的小蟲開始藏進洞穴裡,用細土封住洞口,以防寒氣入侵。秋蟬的鳴叫聲弱了下去,田野樹林間的蟲鳴也沒有了。
三候水始涸
《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由於氣候變得乾燥,降雨量減少,水汽蒸發變快,因此湖泊河流中的水量變少,沼澤、水窪都乾涸了。用詩意的語言來描述,便是「秋水消瘦」。
秋季養生
《春秋繁錄》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此時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附向收斂、閉藏,因此養生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以收斂為主。
黃帝內經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這是中醫養生學裡的一條很重要的原則,即秋應肺而養收。
滋陰防燥
秋季在五行中為金,身體五臟對應的是肺,五氣(風暑溼燥寒)中對應的是燥。意味著人體極易出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便秘等症狀。
所以秋分時節的養生應該注意養肺防燥。飲食方面以清潤、溫潤為主,如多食秋梨、藕、百合、銀耳、蜂蜜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潤燥的作用。
又因為土生金,土對應著脾胃,所以適當調養脾胃也是可行的辦法,預防胃病。特別是寒涼漸長,腸胃不好的人群要減少食用瓜果。
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秋分晝夜平衡,又陽氣收斂,陰氣漸盛。《易經》作為古人觀測天地變化發展規律的工具,如今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觀卦」帶來的哲理。
觀卦上卦為巽為風,下卦為坤為地,風吹拂著大地就是觀卦的卦象。風無處不在,無不入,人也應當像風一樣,無所不觀,觀察萬物而得到更多的知識。對於知識,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趨吉避兇,實現「君子無咎」。
中觀國學的觀字就是源自「觀卦」: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