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節氣到,「秋分」是啥意思?秋分時節分為三候,各指什麼?
文/農夫也瘋狂
時間一晃,又到了一年秋分節氣。9月23日就要迎來今年的秋分節氣了,這也是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秋分節氣到了,國內大部分地區也先後進入到秋季了,這也表示秋高氣爽的天氣來臨了。
在古代的時候有「春祭日,秋祭月」的傳統,秋分這天也被稱之為「祭月節」,後來就發展、演變到了中秋節祭月了。不過從去年開始,秋分節氣也有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每年農曆秋分節氣這天被設立為了「中國農民豐收節」,這個是首個專屬於農民的節日,所以意義非凡。那秋分到了,「秋分」是什麼意思?古人將秋分時節分為「三候」,具體又是指啥呢?我們今天一起來了解一下。
(1)秋分是啥意思?秋分節氣「分」的是什麼?
秋分是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其在公曆時間比較固定,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當太陽到達了黃經180度,也就迎來了秋分節點。在南方大部分地區,秋分節氣到了,也就正式開始入秋了。
對於秋分節氣的解釋,在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是這樣記載的:「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因此秋分的「分」也就是「半」的意思,在這一天不僅將秋季分成了兩半,而且晝夜也是等長的。
關於秋分節氣的意思,具體來理解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在這一天的晝夜是一樣長的,也就是白天和夜晚都是12個小時。農諺說「秋分秋分,晝夜平分」,因為在秋分節氣這天,太陽到達了黃經180度,也就意味著其將要直射著地球赤道,因此這天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晝夜都是均分的,各為12小時。秋分節氣到了以後,隨著太陽直射點不斷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在北半球就要開始晝短夜長,而南半球則正好相反,是夜短晝長。我國是出於北半球,因此從秋分節氣以後白天漸短,夜晚時間漸長,直至冬至日達到夜晚最長。
第二個含義是秋分節氣以後,氣候也開始由熱轉涼了。古人將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而一個季節是6個節氣,每個節氣是15天,所以就是90天。秋分節氣這天正好在秋季的90天之中,也就是正好平分了秋季。在秋分節氣前,天氣還會比較酷熱,但進入到秋分以後,國內大部分地區就已經入秋了。平均氣溫也要低於22℃了,標誌秋季正式來臨了。
(2)秋分時節分為三候,各指什麼?
每一個節氣都是15天,而每隔五天為一候,秋分節氣也有三候。智慧的古人將秋分節氣劃定三候,即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進入到了秋分節氣以後,一般也就不會再有雷聲了,也就是不再打雷了。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而秋分節氣以後陰氣就開始旺盛了,所以不再打雷了。秋分節氣到了,不僅不再打雷了,而且從這以後秋寒開始了,天氣也逐漸轉涼了,萬物也開始衰敗了。
二候蟄蟲坯戶的意思是說,一些小蟲子開始要藏人洞穴中,然後還要用泥土把自己的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入侵。因為到了秋分節氣以後,暑天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寒冷天氣就要來臨了,這些小蟲子就必須在天變冷之前,開始蟄居起來。
三候水始涸意思是說,這個時候降雨量開始減少了,並且因為天氣乾燥,水汽蒸發快,所以湖泊和河流中的水也變少了,在有些沼澤及水窪處還會因為長時間不下雨,所以就變得乾涸。
在秋分節氣以後,北方地區也要開始種植冬小麥了,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這個期間種冬小麥正當時。但是不同地區的氣候不同,種植小麥的時間早晚也是有區別的。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