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川菜的味道,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麻辣味,這是因為麻辣味是川菜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味型。
麻辣味主要由辣椒、花椒、精鹽等調味料調製而成,具有麻辣鮮香、鹹鮮醇厚的特點,適合於各類葷素類原料及冷熱菜式,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川菜有水煮肉片、麻婆豆腐、幹煽牛肉絲等等。
調製麻辣味所用辣椒與花椒因菜而異,如調製辣味,有的用郫縣豆瓣,有的用幹辣椒,有的用紅油辣椒,有的用辣椒粉等。
麻辣味與其他複合味味型一樣,除了要用麻味、辣味調料外,還離不開鹹味、鮮味、香味調料去輔佐,如果鹹味不夠,往往會出現幹麻燥辣的現象,而如果鮮味、香味不夠,麻辣味則顯得鮮香淡薄,味感較差。
因此調製麻辣味時,還要根據不同的菜式用到姜、蔥、白糖、醪糟、豆豉、醬油、雞精、香油、味精等調味料。
以前各類書籍對麻辣味調製方法的介紹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涼菜麻辣味的調製,即是把精鹽、白糖、醬油、紅油辣椒、花椒粉、味精、香油等調勻麻辣汁,再用於製作涼菜。
另一種是熱菜麻辣味的調製,即是把剁茸的豆豉、辣椒粉炒香出色,收濃味汁,最後起鍋撒花椒粉而成,這種麻辣味的調製主要運用於燒菜。
其實,川菜麻辣味的調製遠遠不止這兩種方法,根據不同的烹調方法以及不同的菜式,其調製方法和所用調味料均有所差別。
下面,筆者將目前川菜中常見的麻辣味調製法歸類後介紹給大家,意在讓讀者朋友們更好的認識麻辣味。
一、涼菜的麻辣味調製
涼菜的麻辣味調製,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
1.麻辣味汁的調製
用於拌制涼菜的麻辣味汁,也可用於蘸碟,它通常用精鹽、紅油辣椒、白糖、醬油、花椒粉、花椒油、味精、香油、蔥花、等調製而成。
其中醬油定味提鮮,精鹽輔助醬油定味,白糖和味減燥,香油、蔥花可輔助增香,還可以加入豆豉、熟芝麻、油酥花生末、香菜末、芹菜末和味,是涼菜味道具有層次感。
2.幹拌涼菜的麻辣味調製
幹拌是流行於四川民間的涼菜拌制方法。幹拌菜常拌成麻辣味或者麻辣孜然味。幹拌菜是麻辣味製法極簡單,即把制熟(煮、蒸、炸、滷均可)的原料直接拌和適量花椒粉、辣椒粉、味精(根據實際情況可加入少許精鹽)而成。
代表菜如幹拌麻辣牛肚、幹拌麻辣牛肉條、幹拌麻辣雞等。用此法拌制麻辣味,應注意原料底味(即鹹味)要夠,在底味足夠的情況下重用於辣椒粉和花椒粉,方能突出麻辣味感。
辣椒粉與花椒粉的比例為2:1或3:1。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辣椒粉和花椒粉有生、熟之分,生辣椒粉、生花椒粉是將幹辣椒、乾花椒直接打磨成粉而成,而熟辣椒粉、熟花椒粉則是把幹辣椒、乾花椒炕香後再打磨成的。
一般來說,前者突出的是幹麻幹辣風味,後者突出的是辣香麻香風味,以後者在幹拌菜麻辣味的調製中較為常見。
此外,幹拌麻辣涼菜還有另外一種吃法,即先把辣椒粉、花椒粉、味精、精鹽拌和均勻成麻辣味碟,再直接用於幹蘸菜餚。這種麻辣味碟又稱麻辣幹碟,調製時還可加入少許酥花生碎末、熟芝麻增香。
3.炸收菜式的麻辣味調製
炸收是製作涼菜的一種常見方法。麻辣炸收菜是以幹辣椒節、花椒為主要調味料收制而成,常見菜餚如麻辣泥鰍、麻辣排骨、麻辣酥魚等。下面就以麻辣泥鰍的製法為例,介紹炸收菜式中麻辣味的調製。
先將活泥鰍用鹽灠暈後,下入油鍋中炸至體酥撈出。另鍋上火,先將幹辣椒節、花椒、姜塊、蔥節用油煸香,再摻入適量下入泥鰍,文火燒火靠入味,中火收汁,淋入少許香油起鍋,晾涼即成。
這種麻辣味的調製,一定要將幹辣椒節、花椒煸香,調味時注意把握好底味,加糖可使泥鰍入味。關注宏德香料百科公眾號,每天分享三篇好配方,另外在起鍋後還可淋入適量紅油、花椒油和撒入少許花椒粉拌勻,以增加其麻辣味感。
4.麻辣滷菜的麻辣味調製
麻辣滷菜是用麻辣滷水滷製成的。要製作好麻辣滷菜的麻辣味,關鍵還在於調製麻辣滷水。
調製麻辣滷水通常是紅滷中加入大量幹辣椒節和花椒熬製而成,辣椒與花椒的比例約為5:1.花椒用量切忌過重,否則會使滷汁帶有苦味,而幹辣椒節入滷水鍋前,最好用重量精煉油稍炒後再加入,這樣才香。
麻辣滷菜制好後,如覺麻辣味不強烈,可拌和上適量麻辣滷油或隨配麻辣幹碟上桌.
二.熱菜的麻辣味調製
熱菜麻辣味的調製主要有以下幾大類。
1.水煮菜式的麻辣味調製
水煮菜是川菜中最具代表性的麻辣味菜式之一,製作此類菜不僅在煮製時要用到麻辣味料,而且裝盤後澆熱油熗香時也要用到麻辣味料。
下面以水煮牛肉為例,說說之類菜式的麻辣味調製;
選牛柳肉橫切成片,以精鹽,水豆粉等醃製碼芡,淨鍋上火,放油下郫縣豆瓣煵出色,續下辣椒粉、姜米、蒜米煵出香味,摻適量鮮湯,調入料酒、精鹽、味精等燒開,下水牛肉片滑散,煮斷生後墊底的碗裡,撒上刀口辣椒,澆淋上熱油即成。
水煮菜式在煮製時用郫縣豆瓣、辣椒粉、精鹽等調味,賦予了菜餚鹹鮮辣香味和一定的色澤,成菜後再撒以刀口辣椒後澆淋熱油,使菜餚具有麻、辣、鮮、香、燙的特色。
在水煮菜式中最起直接作用的麻辣味料要數刀口辣椒了,其加工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水煮菜的風味。刀口辣椒口感麻辣、香氣濃鬱。
常見製法是:將3份幹辣椒節與1份花椒放入加有少量油脂的鍋中炒香,起鍋晾涼後,用刀鍘制麻辣油代替便是如此。這種麻辣油系用於幹辣椒、花椒和少許香料與熟菜油熬製成的,這種改良做法與傳統水煮菜式做法相比,共麻辣味較淡,香味更濃。
2.幹煸菜式的麻辣味調製
幹煸是川菜中頗有特點的技法。說到幹煸,省外不少廚師以為都是麻辣的,其實並非如此。
幹煸菜式可分為麻辣味和鹹鮮味兩種,麻辣味幹煸菜如幹煸泥鰍、幹煸牛肉絲等,鹹鮮味幹煸冬筍等。
麻辣幹煸菜式的烹製關鍵在於煸炒功夫,不僅要將主料煸至幹香,還要將麻辣味料煸出香味來,使麻辣味的調製法:
先把牛裡脊肉切成二粗絲,再取淨鍋上火,放適量熟菜油燒熱,下幹辣椒絲炸過打起,然後下牛肉絲,調入料酒,醬油,煸至牛肉絲幹酥時,下辣椒絲、芹菜節,煸熟後加味精,淋香油簸轉,起鍋裝盤,撒上花椒粉即成。
成菜麻辣鹹鮮,幹香化渣。製作麻辣幹煸菜,也有加豆瓣調味的,也有用幹辣椒節、花椒粒與原料同煸的,還有在成菜後淋紅油、花椒油增加麻辣風味的,其用料和製法可根據不同的菜式靈活掌握。
但需注意的是,花椒粉切忌與原料長時間煸炒,這是因為花椒粉不耐高溫,香味極易散失,且易變糊,影響成菜效果。
3.香辣菜式的麻辣味調製
香辣菜式在近些年一直比較紅火,深受食客青睞,代表菜如辣子雞、辣子兔、香辣排骨、辣子非常肥腸等,其味型多為麻辣味。
香辣菜式的麻辣味調製多以大量幹辣椒節、花椒為主料煸炒而成,辣椒與花椒比為5:1至8:1之間,炒制時還可加入香辣醬、刀口辣椒、花椒油調味。香辣菜式最大的特點不僅要突出麻辣味,而且還應突出辣椒與花椒煸炒後所散發出的特有的麻辣香氣。
4.燒制菜式的麻辣味調製
調製這類菜式的麻辣味,主要用郫縣豆瓣、豆豉、辣椒粉、化椒粉等調料。烹製時,先將豆豉、郫縣豆瓣、辣椒粉炒香上色,摻適量鮮湯,放入處理後的原料,調入醬油、味精、白糖等,燒制入味,收汁起鍋後撒以花椒粉即成。
燒制菜式調麻辣味,大多以精鹽、醬油、豆豉,以及郫縣豆瓣組成鹹味,以辣椒粉,花椒粉突出麻辣味,其中辣椒粉、郫縣豆瓣提色定香賦辣,能使菜餚色澤紅亮、辣香味突出;
花椒粉使菜餚香麻味濃鬱;味精提鮮和味,是連接鹹味與麻辣味的「橋梁」。總之各種調味料在烹調後組成的複合味呈鹹香、麻辣、鮮醇即可。常見的菜餚有麻辣燒魚、麻婆竹蓀蛋、麻辣燒牛肉等。
除了上述這類麻辣燒菜,近些年還流行半湯類的麻辣澆菜,其特點是辣中帶麻香味,即是在辣味上突出花椒的麻香味。
5.熱菜中其他菜式的麻辣味調製
除上述水煮菜式、幹煸菜式、香辣菜式、澆制菜式的麻辣味調製外,熱菜中還有炒制、蒸製等幾類菜式麻辣味的調製。
這裡公選蒸製菜式說說,蒸製菜式麻辣的麻辣味調製,多見於粉蒸,如麻辣蒸魚、麻辣粉蒸肉、麻辣粉蒸排骨等。
其製法是:將原料初工後拌以麻辣味料(由油酥豆瓣、紅油辣椒、花椒粉、腐乳、花生醬、醬油、白糖、精鹽、姜米酒等調成)和蒸肉米粉,經蒸製而成。調製蒸製類菜式的麻辣味,忌用幹辣椒節和花椒粒,蒸製好後可撒花椒粉、蔥花、澆淋紅油、花椒油、香油等增香增色。
三.火鍋的麻辣味調製
四川火鍋品種多樣,但大多以麻辣味著稱。要調製好四川麻辣火鍋,除了將香味、鮮味、鹹味調配得和諧外,更重要的是要將麻味與辣味調配得當,否則風味全無。
四川火鍋的麻辣味主要由幹辣椒、郫縣豆瓣、餈粑辣椒和花椒等組成,炒制底料時注意加入香料量不能太多,以免壓住麻辣風味,在對制火鍋湯料時,還要加入幹辣椒節和花椒,有的還要加入花椒油,以突出麻辣味感。
四川火鍋的製作並無固定模式,其麻辣味調製尚不能以一言蔽之,總之,調製火鍋麻辣味是以進口帶辣、回味略麻、鮮味、香味與辣味並重為標準,辣椒與花椒的用量比約為10:1。
其實,省外的一些廚師的這樣的認為,以為加了花椒與辣椒烹製的菜餚其味型都屬於麻辣味,這是對麻辣味的一種偏見,在烹飪實踐中,有的菜品加入少量花椒是起去用腥和增香的作用,並不起到增加麻味和麻香味的作用,故此類製法不應列入麻辣味的範疇。
還有一些川菜味型如煳辣味,同樣重用辣椒、花椒,但其糖、醋的用量比較大,因為這裡要突出的是煳辣麻香、略帶酸甜的味道,這與麻辣味有一定區別。又如四川炸收菜的基礎上重用陳皮。即使怪味,也同樣離不開辣椒、花椒去調味,只不過其味感層次變成了鹹、鮮、香、麻、辣並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