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派財經報告之一百零六
文/董廣宇
(一)
有這樣一個經典故事:
老王開了一家鞋店,他進一雙鞋的價格是20元,賣一雙鞋的價格是30元;一個人來買鞋,支付了一張50元,老王沒有零錢,於是到鄰居那裡換了5張10元,給了買鞋人一雙鞋和20元找零;之後鄰居發現這張50元是假錢,於是老王只得再給鄰居50元真錢,問:此時老王虧了多少?或者說,老王損失了多少?
這個問題的計算結果五花八門,40元、50元、90元、100元,等等,和之前的《債務循環問題中到底誰損失了》一樣。其中有兩種答案成為主流,一種是:老王虧了50元,另一種是:老王虧了40元。
(二)
兩種計算過程如下:
一、虧了50元。既然買家用50元假錢去買東西,那麼這就意味著賣家損失了50元。或者說,賣家損失了20元零錢加上一雙價格為30元的鞋的錢,共計損失50元。
二、虧了40元。從虧損角度看,賣家損失的,不是一雙價格為30元的鞋的錢,損失的是一雙價格為20元的鞋的錢,因此,賣家損失了20元零錢加上一雙價格為20元的鞋的錢,共計損失40元。理由很簡單:用30元真錢買鞋,則賣鞋人賺了10元,用20元真錢買鞋,賣鞋人不虧不賺,用0元買鞋,則賣鞋人虧了20元。
兩種答案的分歧關鍵點在於:站在賣鞋人的虧損角度看,買鞋人手中的這雙鞋該如何計價?是按成本的20元,還是按賣價的30元?
再推導下去,這種分歧的淵源在於:認為虧了50元,是因為基於機會成本考慮,認為虧了40元,是因為基於歷史成本考慮。
(三)
那麼賣鞋人老王到底虧損了多少?
我先給出結論:對於這種問題,假如按照鞋的歷史成本去計算,那麼只有一個唯一的答案:老王虧損40元;假如按照交易的機會成本去計算,那麼答案是不唯一的,不是虧損50元,而是一個區間:40元<老王虧損<50元,就是說,老王的虧損具有無數個答案。
(四)
為什麼這麼說?
其實很簡單,既然考慮了機會成本,那麼,當老王用20元進一雙鞋,之後,買家用20元真錢買鞋時,賣家是虧損的!因為,老王為了達成這筆鞋的交易,需要放棄用20元進行其他投資消費的選擇,同時老王還要支付物流、倉儲、鞋店水電費、店員工資這些環節的費用,因此,買家用20元真錢買鞋時,賣家一定是虧損的!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當買家用20元真錢買鞋時,老王虧損了多少?在這道題目中,無法計算!因為我們不知道物流、倉儲、鞋店水電費、店員工資這些環節的具體金額,更不知道老王放棄了哪些其他投資消費的選擇。
但我們可以肯定一點,一雙鞋賣30元,老王是賺的(否則老王開店賣鞋圖什麼呢),至於賺了多少?不知道,理由同上。
一雙鞋,賣20元,虧,賣30元,賺,則必然存在一個盈虧平衡點。
因此,對於老王來說,一雙鞋的賣價的盈虧平衡點,落於區間:(20元,30元);假設,盈虧平衡點是25元,那麼,一雙鞋賣30元,老王賺5元,一雙鞋賣20元,老王虧5元,丟了一雙鞋、被盜一雙鞋、用假錢買一雙鞋,老王虧25元;所以,在一開始的題目條件下,老王的虧損就是區間兩端加上20元的找零,即:(40元,50元),或者說:40元<老王虧損<50元。
(五)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道題目的出現,本意是想得到一個唯一的結果,那麼,只能用鞋的歷史成本進行計算,即:賣鞋人虧損40元;但是,如果讀者還要考慮機會成本、對勞動的評價、對資本的回報預期、對風險的估量這些概念,同時還要得到一個唯一的答案,那麼,只能帶來無窮無盡的爭論。
想要了解我的更多金融觀點,可關注我的新浪微博:@聞道_wendao,weibo.com/dgylamborghini
作者簡介:
董廣宇,新浪ID:@聞道_wendao,貨幣金融研究者,倡導建立一套誠實健康自由購買力穩定的貨幣系統,從業於商業銀行,著有《貨幣原本》、《被忽視的貨幣真相》兩書,經營有「少數派財經報告」公眾號。
著作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董廣宇)與出處(微信公眾號:少數派財經報告,wendaofinance)
--
讀完如有收穫,可長按二維碼向作者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