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2月22日電題:貧困戶馬爾乃:我家的牛愛吃「麵包」
新華社記者馬莎
春雪普降,一夜間隴原大地披上素裝。但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十裡墩村村民馬爾乃家中,一個個碼好的藍色包裹格外顯眼。到了「飯點」,馬爾乃打開包裹,盛出飼料,走向牛棚。
兩頭母牛很快就把一大包飼料吃得乾乾淨淨,儘管食槽底部還有一些乾草,但它們的眼睛卻直勾勾盯著欄外的藍色包裹,馬爾乃稱這種飼料是牛的「麵包」。
「我家的牛吃這種『麵包』可以一天吃兩頓,一頓吃半天。」馬爾乃說的「麵包」是「糧改飼」的成果青貯玉米飼料,也被當地農民稱為牲畜的「新品種口糧」。
馬爾乃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家中六口人,他是唯一的勞動力,「過去家裡四畝地一直種玉米,但玉米賣不上好價錢,廣種薄收,養牛也費勁,一頭牛一年要吃兩三千塊錢的飼料,太貴了,養不起。」馬爾乃說。
去年縣上大力推廣「糧改飼」,馬爾乃把家裡兩畝地的玉米打成了青貯玉米飼料,他坦言,一開始感覺把糧草打成飼料有些拿不準。一畝地能收好幾噸飼草,每畝地比種玉米多掙三四百塊錢,牛飼料不用花錢買了,省了一大筆錢,今年四畝地要全部打成「糧改飼」。
廣河縣農牧局局長馬進福介紹稱,優質青貯飼料營養充足,牛羊吃了下奶好,長得也肥美,大大提高了農民種植、養殖效益。
臨夏回族自治州黨委書記楊元忠表示,廣河縣作為甘肅省「糧改飼」試點縣,2017年全年完成飼料加工9萬畝,總計31萬噸。「『糧改飼』不僅解決了養殖業優質飼草供給不足的問題,還通過合理測算青貯玉米種植面積,避免了玉米過剩,提高了秸稈的綜合利用效率,可謂是一個多贏的舉措。」
「臨夏州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地區,產業發展滯後,群眾致富路子窄,『糧改飼』能有效破解這一制約發展的因素,為養而種,以養改種,農牧互補,為群眾實現穩固增收、穩定脫貧注入了新活力。」楊元忠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