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籌劃解放臺灣始末

2020-12-26 華夏經緯網

  解放臺灣是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準備實施的一次重大戰役計劃。從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整整一年間,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這一戰役進行了認真而緊張的戰略籌劃,並把具體的攻臺任務交給第三野戰軍,由粟裕負責解放臺灣戰役的作戰指揮……

  渡江戰役前後,毛澤東即著手籌劃臺灣戰役

  1949年夏,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方位的大進軍。大陸上已無更多大仗可打,但在海上尚有解放臺灣、海南島兩役需費大力。此時,中共中央已估計到國民黨蔣介石將把最後的落腳點放在臺灣,故欲達全勝,必須渡海解放臺灣,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正如中共中央、毛澤東所預料的,三大戰役末期,處於危局中的蔣介石,就考慮以臺灣作為國民黨的存身之地。1949年1月迫於國民黨內部反蔣勢力的壓力下野後,他制定了「建設臺灣、閩粵,控制兩廣,開闢川滇」的戰略計劃,並設想建立一個「北連青島、長山列島,中段連接舟山群島,南到臺灣、海南島」的海上鎖鏈,使其成為封鎖、包圍以至反攻大陸的戰略基地。

  為了實現上述計劃與設想,蔣介石做了一系列精心準備。他任命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蔣介石將重兵集結在長江下遊一帶,並在金門、馬祖一帶設防,在定海加緊修建飛機場,以便國民黨軍隊順利撤退臺灣。還在臺北設立了東南軍政長官公署,負責蘇、浙、閩、粵、海南等地的軍事與政治活動。蔣介石還將上海的中央銀行大批黃金、銀元和美鈔秘密運往臺灣,並設立臺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管理臺灣經濟。

  這年3月,中共中央制定了「武力解放臺灣」的戰略方針。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軍跨過長江天險。南京解放之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根據國民黨軍兵力部署的實際,決定立即研究解放臺灣的問題。

  毛澤東認為,解放臺灣不像解放大陸那樣,把軍隊開過去就行了,而必須先解決渡海作戰問題,還要認真對付美國插手問題。毛澤東認為,中國人民革命力量愈強大、愈堅決,美帝國主義進行直接軍事幹涉的可能性就愈小。「我們從來就是將美國直接出兵佔領中國沿海若干城市並和我們作戰這樣一種可能性,計算在作戰計劃之內的」。後來,局勢的發展證明毛澤東的判斷是有預見性的。

  毛澤東提出,1949年和1950年將是中國革命在全國範圍內勝利的兩年。準備於1950年夏季奪取臺灣,解放全國。後來,鑑於準備工作的艱難和繁重,主要是空軍和海軍建設要白手起家,頗費時日,而原來希望從蘇聯方面得到的物資援助也需要一定時間,因而將解放臺灣推遲到1951年夏季。

  鑑於國民黨陸軍主力基本被消滅,餘下的軍隊戰鬥力遠不及人民解放軍,但其海、空軍基本保持完整;而臺灣海峽寬大,沒有海、空軍的掩護,人民解放軍不可能渡海攻臺,毛澤東考慮應先準備,待條件成熟後,再發起臺灣戰役。毛澤東電令三野準備武力攻臺

  1949年5月20日,我人民解放軍總攻上海的前一天,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就指示陳毅第三野戰軍總部:「解放上海之後,即迅速進兵東南,提早入閩。」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在解放了上海之後,很快就撤出上海,集結於蘇州、常熟、嘉興一帶作短暫休整,進行緊張的入閩作戰準備。

  為此,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將其屬下的15個軍、60多萬人的4個兵團進行了戰略區分:第24軍調往山東攻擊由美軍和國民黨軍聯合駐守的青島;第7兵團準備解放舟山群島;第8兵團警備寧滬杭地區並進行剿匪;最強的主力第9兵團,在蘇南休整訓練準備用於以後的渡海攻臺;第10兵團則負責進軍福建,佔領攻臺出發陣地。

  為了給解放臺灣準備幹部,中央軍委還在解放軍軍政大學設立了臺灣隊。1949年11月1日,軍政大學臺灣隊學員畢業,朱德總司令出席了畢業典禮,並發表了重要講話。他說:「……海南島、臺灣,這是中國地方,我們一定要全部解放,解放一切領土。」
 
  12月7日,國民黨宣布「政府」遷至臺北。不日,國民黨中央黨部也遷至臺北。

  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同胞書》,明確提出:1950年的任務就是「解放海南島、臺灣和西藏,全殲蔣介石集團的最後殘餘勢力」。毛澤東請求蘇聯援助

  1949年5月中旬,黨中央決定由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出發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了關於是否向蘇聯提出協助進攻臺灣的技術手段問題,建議劉少奇在代表政治局給史達林的信中,試著提出請蘇聯出動空軍和海軍援助的問題。

  7月25日,毛澤東在給劉少奇的電報中,要他同史達林商量,能否「在莫斯科於半年或一年內訓練1000名空軍人員,300名地上機械人員,並賣給我們100至200架戰鬥機、40架轟炸機作為明年下半年我軍進攻臺灣之用」。

  7月27日,劉少奇拜會了史達林等蘇聯領導人,向史達林說明了中國共產黨準備在1950年進攻臺灣的設想,要求蘇方提供二百架左右的飛機並請代訓飛行員,爭取在進攻臺灣的戰役中使用。史達林非常痛快地答應了中共提出的這些請求。

  不過,對於劉少奇帶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所提議的,請蘇聯在作戰時提供空軍和海軍支援的要求,史達林明確表示難以贊同,說這樣做的結果,必定會引起美國的介入,從而誘發美蘇之間的衝突乃至戰爭。當天,劉少奇致電黨中央報告了這一情況,說:史達林、華西列夫斯基、布爾加寧等同志對我方計劃表示贊同,但航空學校不必設在蘇聯,可以在中國設立;他們同意劉亞樓速來莫斯科,以便商談具體計劃。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第一次訪問蘇聯。在12月16日見到史達林的當天,毛澤東就委婉地向史達林提出:國民黨的支持者在臺灣建立了一個海空軍基地,海軍和空軍的缺乏,使人民解放軍佔領這個島嶼更加困難。我們的一些將領一直在提議,請蘇聯援助,比如可以派志願飛行人員或秘密軍事特遣艦隊奪取臺灣。

  史達林婉拒了。他說:這樣的援助是不成問題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國提供幹涉的藉口;如果是指揮人員或軍事教員,我們隨時都可以派給你們,但其他的形式還需要考慮。

  1950年1月5日和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分別發表聲明和講話,聲稱:「美國目前無意在臺灣獲取特別權利或特權,或建立軍事基地。」並且宣稱美國的安全線既不包括臺灣,也不包括南朝鮮,美國不會為了保護這些地方採取直接的軍事行動。

  既然美國放棄了《雅爾達協定》劃定的勢力範圍,把中國和朝鮮劃在自己防禦圈之外,這就等於把它們交給了蘇聯。因此,史達林打消顧慮,同意毛澤東就解放臺灣進行必要的準備,答應將蘇聯給中國的3億美元貸款一半用於購買進攻臺灣最需要的海軍裝備。

  不過,直到最後,史達林還是小心翼翼地拒絕了使用蘇聯的飛機和軍艦來進攻臺灣島。

  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了起來。蘇聯專家也加緊協助中國軍隊進行裝備和技術的改進工作,人民解放軍的空軍和海軍也迅速地發展起來了。

  毛澤東點將,粟裕主持攻臺作戰

  1950年夏天,海南、舟山群島解放,割斷了臺、澎的手足,人民解放軍下一個目標自然是臺灣島。解放臺灣,除了需要空軍、海軍配合和爭取國民黨軍及島內人民的內應之外,主要依靠陸軍,派誰去完成呢?毛澤東點將粟裕。毫無疑問,擔負解放東南地區任務,並作為防止美國武裝幹涉的主要戰略力量的第三野戰軍,在攻臺作戰上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粟裕自然成了指揮解放臺灣戰役的最佳人選。

  1949年5月下旬,中央軍委就責成華東野戰軍進行解放臺灣的準備。華東野戰軍在追殲殘敵、分兵剿匪的同時,抽出野戰軍主力第9兵團的4個軍進行攻臺的訓練,同時擔任上海地區警備任務。1949年6月14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給粟裕、參謀長張震和副參謀長周駿鳴的電報,第一次明確提出攻臺作戰問題。這也是粟裕受命主持攻臺作戰準備工作的開端。

  6月21日,毛澤東再電粟裕等人,指出:不佔領臺灣,則國民黨海、空軍基地不拔除,時時威脅上海及沿海各地;不佔領臺灣,則數十萬噸船隻不能通行,沿海沿江貿易受制於外商航業界。電報要求夏秋兩季完成各項準備,冬季佔領臺灣。

  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的信中又指出,建立空軍,掩護渡海,「準備在明年夏季奪取臺灣」。

  在受命後的整整一年間,粟裕的主要精力是放在準備攻臺作戰和解放沿海島嶼,剪除臺灣外翼上。為更好地完成攻臺作戰,粟裕經過反覆考慮,於1950年6月建議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或派大員指揮這一作戰。

  6月上旬,粟裕赴京參加中共中央七屆三中全會。粟裕匯報了解放臺灣的各項準備工作並請求由中央軍委直接組織臺灣戰役。6月下旬,粟裕在給中央軍委的報告中再次提出,由於臺灣戰役將對整個太平洋地區和東南亞局勢影響較大,請求中央派劉伯承或林彪主持臺灣戰役,他本人作為華東地區的軍事領導全力協助該戰役的組織指揮。

  鑑於粟裕在解放戰爭中顯示出高超的指揮才能,毛澤東仍決定由粟裕負責指揮攻臺作戰。根據中央軍委部署,攻臺兵力中的空軍、海軍主要由中央軍委負責建設和準備,陸軍主要由第三野戰軍負責準備。

  粟裕密切注視著敵我雙方戰略態勢的變化以及國際形勢的發展,著重研究現代戰爭中陸海空三軍配合渡海作戰的新戰法,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作戰方案和戰前準備措施。

  隨著東南各省的基本解放和對渡海作戰艱巨性認識的不斷加深,粟裕不斷修正了攻臺作戰兵力投入方案。是年秋,根據毛澤東「以有力一部取臺灣」的指示,第三野戰軍制定了以8個軍攻臺的作戰計劃,其中,以第9兵團4個軍為攻臺第一梯隊,以另4個軍為第二梯隊。

  同年底,金門、登步島戰鬥失利後,對兵力部署作了較大調整,決定增加參戰兵力,三野除擔任剿匪和地方警備任務外,主力12個軍約五十萬人全部參加攻臺訓練。第一梯隊在原第9兵團4個軍的基礎上再增加24軍。毛澤東批准了這一計劃。

  1950年初,為了更細緻地籌劃臺灣戰役的具體事宜,1950年3月,粟裕與新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會商關於攻臺作戰的意見。在對東南沿海國共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及渡海作戰可能遇到的問題重新進行估算、分析後,設想以50萬部隊用於渡海攻臺,分兩次運送。這與國民黨的總兵力大體相當,雖不佔絕對優勢,但由於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明顯高於國民黨軍,因此,只要登陸成功,勝利是有把握的。中央軍委同意了這一方案。

  人民解放軍參戰人數雖然可達50萬人,但戰鬥部隊不過30萬人,與國民黨陸軍人數相比並不佔明顯優勢,特別是此時蔣介石正在臺灣加緊補充和組建新的部隊。為改變這一狀況,5月28日,粟裕在給當時正在北京的張震的電報中,首次提出歡迎四野3—4個軍參戰的設想。6月23日,他進一步向中央軍委報告,提出為了使攻臺作戰更有把握起見,如能從其他野戰軍中抽出4個軍作為第二梯隊或預備隊則更好。這樣,攻臺作戰參戰兵力可達到16個軍以上。

  大兵團渡海攻臺作戰,僅靠海軍運輸船隻是遠遠不夠的,陸軍還要依靠自身解決部隊渡海船隻問題,解決「過得去」的問題。1950年1月,粟裕在一次報告中計算,攻臺作戰以50萬人計,所有人員及車馬、武器、糧彈等一切準備,重約13.54萬噸,以每人0.6平方米計,約需船隻載重量76萬噸,需噸位千噸以上的船隻575艘。第一梯隊如以6萬人(突擊隊)計,另需登陸艇2000隻。這樣大量的船隻在短期內是難以解決的。

  韓戰的爆發延遲了解放臺灣

  正當粟裕在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積極準備攻臺作戰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一直視臺灣為其保護地,於半年前懾於中國人民革命的威力宣布放棄臺灣的美國,立即又藉機出兵臺灣,並把對朝鮮的侵略戰爭擴大到了中朝邊境。兩天之後,一個最讓毛澤東擔心的局面出現了。美國總統杜魯門於6月27日悍然宣布臺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因此他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任何對臺灣的進攻,確保臺灣及臺灣海峽的「中立化」,防止戰爭蔓延。

  毛澤東立即做出強烈反應,號召「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但中央認識到,目前自己沒有與美國現代化海空軍進行海上較量的可能,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臺灣添了麻煩,只好把「打臺灣的時間往後推延」。考慮到在經濟建設中舉足輕重的東北的安全和整個國家的安全,毛澤東果斷決策,暫停臺灣戰役計劃,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三年後,韓戰結束,但時過境遷,武裝解放臺灣的某些條件已不復存在。隨後,出現了某些有利於和平統一的因素,中共中央、毛澤東適時地提出了和平解放臺灣的方針,因而,當年所籌劃的臺灣戰役方案便只能束之高閣了。

來源:新聞午報

轉載自人民網

相關焦點

  • 毛澤東籌劃用武力解放臺灣為何沒能實現?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把解決臺灣問題的方向轉移到了和平談判上來,並為此付出了長久的努力,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建國前後,毛澤東籌劃以武力解放臺灣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放臺灣問題的決心和計劃,首先是建立在武力解放基礎上的。即使在提出和平解放臺灣之後,始終沒有放棄武力解放的方案。
  • 名將未能成行的最後一戰:粟裕籌劃的臺灣戰役
    從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整整一年間,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這一戰役進行了認真而緊張的戰略籌劃,並把具體的攻臺任務交給第三野戰軍,由粟裕負責解放臺灣戰役的作戰指揮…… 渡江戰役前後,毛澤東即著手籌劃臺灣戰役 1949年夏,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方位的大進軍。
  • 臺海攻略--新中國成立前後解放臺灣作戰計劃與準備始末
    毛澤東拍板攻臺決策——「一定要解放臺灣」 早在人民解放軍剛剛取得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勝利之後,毛澤東就開始籌劃解決包括臺灣在內的海島問題。當時,在奪取臺灣的步驟上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逐島攻擊,即首先解放靠近大陸的各沿海島嶼,最後解放臺灣;另一種意見是效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的越島攻擊方式,即在解放福建的廈門、金門(甚至金門也不一定奪取)後,以福建沿海為出發陣地,以部分兵力監視、牽制舟山群島、海南甚至金門之敵,集中重兵直接攻擊臺灣。這種意見的理由是這樣既可防止逐島攻擊消耗兵力,而一旦攻臺得手,其他島嶼將不攻自破。
  • 揭密:解放初期攻臺作戰的計劃與準備始末
    為將中國革命進行到底,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將解放臺灣作為全國解放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行精心策劃,於1949年6月作出攻臺作戰的實際部署,其後的一年時間內,人民解放軍進行了攻臺作戰的一系列準備。
  • 毛澤東為何暫不解放金門、馬祖
    韓戰結束之後,解放臺灣又再次提到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議事日程上來了。  1953年10月,中央軍委在杭州召開會議。  在大會聽取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代司令員楊勇關於朝鮮形勢的報告之後,毛澤東主席發表了重要講話。
  • 1975年,毛澤東曾想讓鄧小平訪問臺灣談統一
    建國前後,毛澤東籌劃以武力解放臺灣中國共產黨關於解放臺灣問題的決心和計劃,首先是建立在武力解放基礎上的。即使在提出和平解放臺灣之後,始終沒有放棄武力解放的方案。這是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7月初,毛澤東與朱德討論了進攻臺灣的問題。他們認為:只要蘇聯援助我們幾十架飛機,掌握了制空權,解放軍就可以發起進攻臺灣的戰役。7月3日,毛澤東和朱德致電華東軍區的陳毅、粟裕、張愛萍:「新中國就要成立了,希望你們抓緊做好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加強海軍力量,做到中央一聲令下,隨時殲滅敵人。」1949年10月金門之戰的失敗,並沒有動搖黨中央和毛澤東解放臺灣的決心。
  • 揭秘毛澤東平生四大憾事:最遺憾未能「解放臺灣」
    但是,毛澤東終於未能如願。高智給毛澤東寄了小米。毛澤東收到了,表示感謝。他吃了陝北的小米,卻未能沿黃河走一趟。這是毛澤東生平的一大憾事。未能見到臺灣和大陸統一,大概是毛澤東生平感到最大遺憾的事情了。毛澤東自己說過,他一生幹了兩件大事。沒有解放臺灣,為他幹的第一件大事留了個尾巴,他的遺憾是可想而知的。我已經講過,從1953年起,毛澤東年年都要到海邊,年年都要遙望大海說:「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他講的有些話我記不清了,但可以感到,他憤怒「臺獨分子」遠勝於憤怒蔣介石。因為蔣介石也堅持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 解放軍解放大陳島
    韓戰一結束,美國便與臺灣籌劃籤訂《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7月,休整一年後的解放軍再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同年9月,解放軍兩次炮擊金門,一方面抗議美國插手臺海事務,表示不承認美國的軍事幹涉和對臺灣的佔領,一方面試探臺灣與美國的反應。
  • 炮擊金門始末(四):毛澤東親自起草《告臺灣同胞書》
    央廣網6月6日消息(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解放上海,一個嘆為觀止的奇蹟,毛澤東批覆8個大字
    在近期出版的一批紀念上海解放70年主題新書中,不乏70年前解放上海方方面面的動人細節,更有70年來上海城市建設的種種進步。歷史與現實交疊,上海之所以成為上海,在親歷者的口述中,珍貴歷史照片上,學者作家的傾情書寫裡,變得越來越清晰。
  • 系列連載:從「解放臺灣」到「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一)
    由此,中國政府對臺政策,即從上個世紀40年代末「解放臺灣」的有關計劃開始,60年代初發展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思想。  一、解放臺灣計劃  (一)1949年12月,將「解放臺灣」作為「解放全中國」的一部分,確定為1950年的任務。
  • 毛澤東「炮擊金門」的戰略目標:中國定會統一
    《鳳凰大視野》推出《1958,臺海紀事》,為我們詳述「炮擊金門」的始末。第五集:理想不朽毛澤東把軍事、政治和外交鬥爭結合在一起,在臺灣問題一時解決不了的情況下,寧願把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手裡以拖住美國,暫時不統一也不讓臺灣獨立出去,避免了美國製造「兩個中國」,他相信中國以後一定會統一的。
  • 曾稱「一定要解放臺灣」 攻臺計劃為何遺憾擱淺?
    1950年5月17日,美國駐臺北官員斯特朗向美國國務院報告:「我和使館的人員都認為,臺灣的命運已經註定,共產黨可能在6月15日至7月底之間發動進攻。」   1949年2月1日至3日,毛澤東和米高揚在西柏坡見面時曾說——   目前,還有一半領土尚未解放,比較麻煩的有兩處:臺灣和西藏。
  • 解放臺灣計劃揭秘:攻打金門經費不足
    7月27日,毛澤東作出批示:同意你的意見。就這樣,第一次攻打大陳列島的計劃就這樣擱淺了。攻打金門經費不足多年後父親回憶說:「當時美國在朝鮮戰場上被拖住了,自顧不暇,其實是個機會。於是我有了新的計劃:就是從北向南逐島攻擊時間拖得太久了,不如先拿大小金門,直搗他的要害,其餘的必然不攻自破。」
  • 建國初期,如果解放臺灣,首任臺灣省長是誰
    在《尚書·禹貢》成書之時,臺灣就已經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從古至今,歷朝歷代的中國政府始終沒有放棄對臺灣的管轄權。1950年隨著韓戰爆發,鑑於當時國際和國內的實際情況,我國政府沒能一鼓作氣解放臺灣,造成臺灣同中國大陸分離的狀況。
  • 解放前夕,毛澤東在香山單獨接見黃克誠,下指令:你去湖南我放心
    其次,天津是通過武力解放的,城市設施被轟炸損壞不說,戰爭造成的動亂也不是一時半刻能夠消除的。更別說,還可能存在國民黨殘餘勢力隨時造成的破壞。黃克誠將軍毛澤東對黃克誠在天津的工作顯然是很滿意,在收到他的工作報告後,特別召他到香山當面匯報。主席認為黃克誠總結的這些經驗教訓對以後新解放的城市搞好軍管很適用,希望了解得更透徹些。
  • 毛澤東決策炮擊金門為何把蘇美蔣都嚇壞了
    炮聲震驚了臺灣,震驚了美國,也震驚了全世界。中國人民解放軍要解放臺灣嗎?蔣介石驚惶失措,美國人慌了手腳,就連與中國友好的蘇聯也一時摸不著頭腦,全世界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臺灣海峽上來。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炮擊金門,做出這一決策的就是新中國的最高統帥毛澤東。毛澤東為什麼要做出炮擊金門的決策,中國人民真的要開始解放臺灣嗎?
  • 《光陰》 20120606 梅蘭芳——解放
    首播時間:2012年6月6日23:25 首播頻道:北京衛視 所屬欄目:國粹京劇 所屬分類:百科探秘 關  鍵  字: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 為了「一個中國」,1958年毛澤東幫了蔣介石一把
    當時,毛澤東等中共領導認為:應該乘勝利餘勇,一舉解放臺灣,這一意圖,反映在 7月30日以毛澤東、朱德名義給華東軍區和華東海軍的一份密電中: 「陳(毅)、粟(裕)、張(愛萍)三同志:新中國馬上要成立了,希望你們抓緊做好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加強海軍力量,做到中央一聲令下,隨時殲滅敵人。」
  • 毛澤東智退美國航母(圖)
    核心提示新中國成立後,美國為了達到分裂和遏制新中國的目的,曾多次將航母編隊擺在臺灣海峽附近。然而,在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的戰略智慧面前,耀武揚威的美國航母最終被證明,它只不過是「紙老虎」而已。  攻臺計劃因朝戰爆發而擱置  1950年4月,中共中央提出「解放臺灣為全黨最重要的戰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