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金門始末(四):毛澤東親自起草《告臺灣同胞書》

2020-12-06 央廣網

央廣網6月6日消息(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炮擊金門作戰,既是一場軍事鬥爭,也是一場政治鬥爭、外交鬥爭和宣傳鬥爭。毛澤東著眼於戰略全局,靈活地把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和外交鬥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有理、有利、有節,牢牢地掌握了鬥爭的主動權,充分顯示了毛澤東把握軍事鬥爭主動權的高超指揮藝術和靈活的策略原則。

毛澤東親自起草《告臺灣同胞書》,強調臺、澎、金、馬是中國領土,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

10月6日凌晨1時,毛澤東親自起草了準備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當日2時,他又給彭德懷、黃克誠寫了一封信:「昨天我說不發聲明,看兩天再說。隨後想了一下,還是先作聲明為好,所以有告臺灣同胞書。此件即將發出,請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多播幾次,為盼!」

毛澤東起草的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的《告臺灣同胞書》

毛澤東起草的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的《告臺灣同胞書》在10月6日《人民日報》上發表,並通過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對外廣播。《告臺灣同胞書》指出:「臺灣、澎湖、金門、馬祖軍民同胞們: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金門戰鬥屬於懲罰性質。你們的領導者們過去長時期間太猖狂了,命令飛機向大陸亂鑽,遠及雲、貴、川、康、青海,發傳單,丟特務,炸福州,擾浙江。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們注意。」「臺、澎、金、馬是中國領土,這一點你們是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確實不是美國人的領土。臺、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也是你們同意的,見之於你們領導人的文告。」《告臺灣同胞書》還宣布暫以7天為限,停止炮擊,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

從此,福建前線部隊炮擊金門作戰進入了打打停停階段。

10月13日,炮擊金門暫停7天的時限已滿。毛澤東又起草了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的對福建前線人民解放軍的命令。命令指出:「金門炮擊,從本日起,再停兩星期,藉以觀察敵方動態,並使金門軍民同胞得到充分補給,包括糧食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他們固守。兵不厭詐,這不是詐。這是為了對付美國人的。這是民族大義,必須把中美界限分得清清楚楚。我們這樣做,就全局說來,無損於已,有益於人。有益於臺、澎、金、馬一千萬中國人,有益於全民族六億五千萬人,就是不利於美國人。」「臺、澎、金、馬整個地收復回來,完成祖國統一,這是我們六億五千萬人民的神聖任務。這是中國內政,外人無權過問,聯合國也無權過問。」命令重申不準美國軍艦護航的原則:「金門海域,美國人不得護航。如有護航,立即開炮。」表達了中國政府不允許任何外國幹涉中國內政的決心。

在10月13日這一天,毛澤東還會見了定居香港的新加坡《南洋商報》撰稿人曹聚仁。毛澤東告訴他:「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同他合作。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馬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臺、澎、金、馬都可由蔣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特務活動。臺、澎、金、馬要整個回來。」 毛澤東進一步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金門、馬祖問題的態度和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10月19日,美國海軍4艘軍艦侵入金門海域,為國民黨軍護航,時間長達5小時。

鑑於美國的侵略行徑,經毛澤東批准,10月20日,國防部長彭德懷發布了恢復炮擊的命令,福建前線部隊於當日下午4時發起對金門國民黨守軍的大規模炮擊。

為了揭露和反對美國幹涉中國內政的行為,10月25日,毛澤東以國防部長彭德懷的名義又起草了一份《再告臺灣同胞書》,指出:「同胞們,中國人的事只能由我們中國人自己解決。一時難於解決,可以從長商議。美國的政治掮客杜勒斯,愛管閒事,想從國共兩黨的歷史糾紛這件事情中間插進一隻手來,命令中國人做這樣,做那樣,損害中國人民的利益,適合美國人的利益。」《再告臺灣同胞書》重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這一點我們是一致的。美國人強迫製造兩個中國的伎倆,全中國人民,包括你們和海外僑胞在內,是絕對不允許其實現的。」《再告臺灣同胞書》宣布了「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場、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的「四不打」政策,以保證島上軍民的供應,但仍以無美軍護航為前提。

相關焦點

  • 毛澤東談炮擊金門:我們整臺灣就是整家法
    會談過程中,美國決策者眼看玩弄「和談」陰謀不成,武力恫嚇又告失敗,遂開始調整對臺政策。9月30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聲明:如果中共願意在臺灣海峽地區「停火」,美國可以勸蔣軍撤出金、馬。這個以放棄金門、馬祖換取美國長期佔據臺灣的合法地位、製造「兩個中國」的談話,遭到海峽兩岸的同聲譴責。10月1日,蔣介石明確表示反對從金、馬撤軍,並說,他的「政府」沒有任何義務遵守杜勒斯的聲明。
  • 炮擊金門一石二鳥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全世界,尤其是美蔣都慌了手腳。美國急忙調動六艘航空母艦、八十幾艘巡洋艦、驅逐艦等船隻急赴臺灣海峽,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在遠東的最大海空力量集結,美國總統艾森豪不知道毛澤東想幹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不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實上已經歸還中國。
  • 《告臺灣同胞書》是勸降書嗎?
    《告臺灣同胞書》是改革開放的表現   在兩岸政治壁壘的現實下,由於信息不對稱的關係,一般臺灣民眾在上世紀多不知曉《告臺灣同胞書》的存在和意義。即便在信息發達的新世紀以來,由於島上「一邊一國」、「不統不獨」、「維持現狀」的政治建構,這篇文告也被有意地忽視或負評,一如當年因為呼應該文告而奔赴大陸的林毅夫。
  • 「炮擊金門」內幕幾何?《國家記憶》首次深度披露
    親自策劃金門炮戰的毛澤東,又將如何應對呢?在6月11日晚8點,CCTV-4播出的《國家記憶》《一九五八炮擊金門》之《炮聲猶在》中,對這一問題給出了解答。為了回顧歷史,啟迪今天,《國家記憶》欄目5月29日起,重磅推出十集大型文獻紀錄片《一九五八炮擊金門》。
  • 炮擊金門:精妙運籌改變戰略局勢
    炮擊金門對美蔣集團可謂當頭一棒。金門諸島雖小,卻是美蔣封鎖遏制大陸的橋頭堡,是兩大陣營軍事對抗的最前沿。在炮擊金門發生前,美國不僅與臺灣籤署所謂共同防禦條約,還大肆武裝國民黨軍隊,一心圖謀製造「兩個中國」。毛澤東作出炮擊金門的決策,正是為打破美國人的戰略妄想。
  • 回顧60年前炮擊金門,在4.18解放軍臺灣海峽實彈軍事演習之際
    1958年8月18日,實兵演習,轉為實打金門,直接對蔣,間接對美,追擊不過金馬線。(此圖拍攝自《毛澤東年譜》第三卷,下同)1958年8月20日,北戴河一號樓布署炮擊金門,無法避免打到美國人。1958年8月22日,北戴河一號樓再次布署炮擊金門,決定葉飛在北戴河指揮,實由毛主席直接指揮。1958年8月23日,對金門大規模猛烈炮擊。1958年10月5日,暫停炮擊金門。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一篇載入對臺工作史冊的重要文稿
    胡喬木傳達了鄧小平的意見:在這份文告中,要表明我們和平統一祖國的意願和政策;不再用「解放臺灣」的口號,並要宣布停止炮擊金門等沿海島嶼;提出兩岸通航、通郵、通商;文告既要面向臺灣人民,也要面向臺灣當局;措辭語氣委婉平易些,不要用報紙社論那種文體。總之,要讓對方聽得進去。12月20日初稿起草完畢。經胡喬木精心修改潤色,文告稿於12月24日送鄧小平處。
  • 從央視熱播紀錄片,回顧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始末
    9月4日,在毛澤東的命令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金門的炮擊停止了三天。挾炮擊聲勢,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國擴大領海線至12海裡。9月8日,由美國護航的臺灣運輸船隊向金門駛發,解放軍在毛澤東的「不打美艦」的命令下向臺灣運輸船開火,此時美國船艦竟立馬拋下臺灣船隊而向臺灣方面逃遁。此舉顯示了美國協防臺灣的底線,業已形成了在臺灣政策上的「脫身主義」。
  • 毛澤東,在美國公布協防臺灣以後,決定炮擊金門,狠打美國人臉
    美國務卿杜勒斯親去臺灣面見蔣介石,勸說蔣介石無論如何都要儘快放棄金門、馬祖等島嶼,讓海峽隔絕大陸與臺灣的聯繫,以使臺灣中達到中立化和臺灣地位未定」的目的。  雖然,蔣介石、毛澤東二人在意識形態認知上如同水火,但是,在中華民族分離、國家分裂原則問題上,二人卻在認識上高度一致。
  • 毛澤東「炮擊金門」的戰略目標:中國定會統一
    「炮擊金門」戰役,數萬發炮彈不但沉重的打擊了國民黨軍隊,也徹底粉碎了美國妄圖分裂中國的陰謀,炮戰一直持續到當年10月6日。從此,金門炮擊戰進入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新階段,一直持續到1979年元旦,歷時20年,過程耐人尋味,這場戰事成為中外軍事史、政治史上的奇觀,也對日後海峽兩岸的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鳳凰大視野》推出《1958,臺海紀事》,為我們詳述「炮擊金門」的始末。
  • 金門炮擊,徹底粉碎美國搞「兩個中國」的圖謀
    1958年8月,作為炮擊金門總導演的毛澤東親身輔導著炮擊進程中的每個環節。但是,只能在戰場上旗開得勝的軍事家,還不是最高品位的軍事家。「和平是政治的持續」,只要在政治舞臺和和平舞臺都遊忍自若,緊緊把握主動權,才稱得上是最高品位,毛澤東正屬於這一類軍事家。
  • 紀念告臺灣同胞書四十周年
    《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布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臺灣回歸祖國、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其要點是:    (1)強調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臺灣獨立。這是我們與臺灣當局「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    (4)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針對海峽兩岸仍存在的軍事對峙局面,提出首先應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臺灣當局之間的商談結束這種軍事對峙狀態,以便為雙方的任何一種範圍的交往接觸創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環境。
  • 炮擊金門:毛主席是如何用這巧妙一招,化解美國分裂中國陰謀的?
    金門和馬祖是中國的領土,打金門和馬祖島罰國民黨軍是我國內政,敵人找不到藉口幹涉,對帝國主義也有牽製作用。毛澤東還明確指示:以地面炮兵實施主要打擊,準備打兩三個月;以兩個空軍師於炮擊同時或稍後,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連城。與此同時,毛澤東還親自任命上將葉飛擔任這次炮擊的總指揮。
  • 毛主席為何親自要他將「炮擊金門」行動轉告臺灣?
    此後的幾個月,一度和緩的臺灣海峽再度戰雲密布,先有美軍第七艦隊在臺灣南部海域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一個月後,國民黨軍也出動11萬人進行了退守臺灣後最大規模的軍演,並迅速向金門、馬祖等外島增兵。多年來密使行動的成果付諸東流。1957年夏天過後,曹聚仁一直都沒有北上,直到轉年間的8月,他才再次被召喚去北京。
  • 【檔案】今日21:18播出《炮擊金門60周年——打炮和停炮背後的奧秘》
    1958年8月23日,毛澤東下令炮擊金門,在炮擊當中,毛澤東屢次下達炮擊命令,又屢次下令停止炮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得知金門遭受猛烈的炮火,蔣介石又為何連聲叫好?美國對臺灣當局的所謂「保護」到底是何居心?毛澤東耐人尋味的戰略決策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考量?本期《檔案》,將為您講述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的前因後果,敬請收看!
  • 毛澤東決策炮擊金門為何把蘇美蔣都嚇壞了
    當解放戰爭的時鐘轉到1948年與1949年之交的時候,毛澤東就開始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了這個地方。當新中國成立的鐘聲就要敲響的時候,毛澤東又適時地做出了解放臺灣的戰略部署。1949年4月21日,當南京政府拒絕在和平協議上簽字之後,毛澤東親自起草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展開,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掃企圖盤踞中國南部的國民黨殘餘勢力。
  • 從炮擊金門到「絞索政策」——感悟毛澤東應對臺海危機的戰略智慧
    毛澤東決定把「解放臺灣」問題再次提出來。1954年7月,日內瓦會議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後,毛澤東就致電周恩來,指出:我們在朝鮮停戰後沒有及時提出「解放臺灣」的任務是不妥的,現在若還不進行此項工作,我們將犯嚴重的政治錯誤。很顯然,毛澤東不能允許美國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也不能允許蔣介石集團長期盤踞在臺灣。因此,中國共產黨首先在宣傳上突出了臺灣問題,在軍事上也做出了炮擊金門的決策。
  • 金門炮戰到底打了多長時間?
    大陸方面比較權威的意見是,炮戰打了64天,因為10月25日這一天,毛澤東的《再告臺灣同胞書》發表,標誌著中共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更傾向於和平解決。 金門炮戰,意在擊美 美國政府一直在阻撓著在1955年萬隆會議後由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逐步確立的我國爭取和平解放臺灣的進程。
  • 系列談之三:《告臺灣同胞書》因時制宜 反映中國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全國人大常委會1979年元旦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和平統一祖國大政方針,明確提出停止炮擊、開啟交往的具體主張,海內外輿論遍感「石破天驚」。這一大政方針,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審時度勢,為新時期對臺工作做出的歷史性大決策;這些具體主張,深謀遠慮、高屋建瓴,在兩岸關係40年來的發展歷程中一一得到應驗並升華。
  • 51年前的今天:解放軍炮擊金門1小時擊斃3中將
    1958年我軍炮擊金門,是中央在北戴河會議上決定的。毛澤東親自點將讓時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並且「工作的重點主要是地方」的福州軍區第一政委葉飛指揮。葉飛接到命令後,「立即召開省委會議安排工作,決定江一真同志代替我主持省委日常工作,並立即組織前線指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