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作為炮擊金門總導演的毛澤東親身輔導著炮擊進程中的每個環節。但是,只能在戰場上旗開得勝的軍事家,還不是最高品位的軍事家。「和平是政治的持續」,只要在政治舞臺和和平舞臺都遊忍自若,緊緊把握主動權,才稱得上是最高品位,毛澤東正屬於這一類軍事家。
10月後,炮擊舉動預期的目的都已到達。但美、蔣還沒有摸透毛澤東的實在企圖,以至連參與炮擊的廣闊指戰員,也不清楚最高統帥的全體構想,他們還覺得緊接著炮擊的是渡江作戰,光復金、馬,然後紅旗直插臺灣島。
可此時毛澤東想的已是「如今我們不拿臺灣,或許10年、20年、40年都不去拿臺灣。向金門打炮,也不是為了束縛金門。」
10月5日,毛澤東忽然決議在10月6、7日兩日中止炮擊,「消聲匿跡,察看兩天。」
第二天,他又改變了主見,公布了預備推延幾天發的、由他親身執筆以彭德懷名義發的《告臺灣同胞書》。書中開篇的筆墨是:「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將中止炮擊的時光延伸到一周,並催促蔣介石同大陸就和平統一麻煩進行談判。
停炮一周期滿,毛主席暗示持續停炮兩周。美國見此,遂藉口金、馬地域實際上已「開火」,再次請求蔣介石後撤,同中國離開打仗。美國國務卿預備再赴臺灣,對蔣緊逼。10月21日,杜勒斯飛抵臺灣。
針對美國的舉措,毛澤東決議把炮擊方式牢固上去。10月25日,毛澤東親身草擬以彭德懷名義宣布《再告臺灣同胞書》。
書中請國民黨政府不要屈服美國的批示,讓他們回憶一下張作霖之死的舊事,正告說美帝國主義之善良,不下於昔時置張於死地的日本人,勸蔣介石等「留神一點兒」,「不要過於依人籬下,讓人家把統統權益都拿了去」。
為了持續使蔣介石持有不撤軍的來由,書中宣布規復炮擊金門、馬祖地域,「以利於你們臨時猛攻」。
規復炮擊後,法新社駐臺北記者收回音訊說:臺灣政府人士在炮擊後,「明顯鬆了一口氣」。當杜勒斯要蔣介石地下聲明,「任何時候,任何所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與中共和談,蔣介石緘口不言」。
從10月25日當前,炮戰成了地道政治意義的舉動,兩邊都意味性地把炮打在對方的海灘上沒有涓滴軍事意義。一朝一夕東方人都得出這麼的結論,這炮戰是中共與蔣介石間之間湊合美國的「一種默契」,臺灣海峽形勢又趨於緊張,而美國「劃峽而治」,搞「兩個中國」的蓄謀完全失利。
看累了吧,看個笑話,讓你開心放鬆一下
今天和老婆吵架
今天和老婆吵架,被老婆打破了頭住進了醫院。旁邊病床的大爺說:「你算幸運的,上個月我旁邊的一小夥子,也被他老婆打進了醫院,被醫生包紮得像木乃伊一樣。」 我苦笑一下,心想:上次那個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