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傍晚,臺灣海峽上空出現了萬枚飛彈,將整個臺灣海峽照得亮如白晝,這就是著名的炮擊金門事件。
這次炮擊中,在福建的解放軍一共發射了上萬枚炮彈,頃刻之間金門就陷入了濃煙烈火之中,而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也因此而損失慘重。兩個多小時的炮擊,擊斃了包括金門防衛副司令趙家驤、吉星文、章傑在內的六百餘名守軍,這次炮擊可以說是震驚了全世界,也讓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大吃一驚,甚至有點驚慌失措。
一、炮擊金門的前奏
從地圖上看,金門島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西南海域,在廈門的東北方向,東望臺灣,西對廈門,是福建通往臺灣的必經之路,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
當年鄭成功被清軍所迫,就以金門島為據點成功登陸臺灣,並趕走了荷蘭人,所以金門自古以來就是臺灣海峽上的戰略要地。
但是金門島雖然是臺灣海峽的戰略之地,其位置卻距離大陸較近,而距臺灣較遠,距離大陸最近的地方只有五海裡,但金門島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卻一直處在臺灣的控制之下,這是為何呢?當時為何沒有一舉將這個近在咫尺的海島拿下呢?
這還要從解放之初說起,1949年10月,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發起了解放廈門的戰役,當時新中國已經成立,中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解放,而在東南沿海地區還有一部分國民黨軍隊在負隅頑抗。
當時駐守廈門的國軍將領是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湯恩伯,雖然湯恩伯在抗日戰場上表現英勇,但是面對英勇無畏的解放軍,他卻是一敗再敗,當解放軍氣勢磅礴地進攻廈門時,湯恩伯再也沒有了抗日名將的風範,從東南海岸線上一路狂奔,最後勉強搭上了開往臺灣的軍艦,逃到臺灣之後,湯恩伯因為丟了廈門這個大陸上的最後戰略基地,老蔣氣得破口大罵,一怒之下將湯恩伯解除了職務,然後任命胡璉作為駐守金門的指揮官。
這個胡璉是何許人也?胡璉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和林彪、張靈甫是同學,黃埔畢業之後,胡璉從旅長一路上升到師長,在抗日戰爭中率部於鄂西保衛戰中死守石碑要塞,榮獲青天白日勳章,解放戰爭爆發後,胡璉受到老蔣的重視,奉命執掌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十八軍,可以說是深受老蔣青睞。
而胡璉到了金門之後果然沒有讓老蔣失望。解放軍在解放廈門之後,第十兵團的司令葉飛就想要趁熱打鐵,一舉拿下金門,所以在解放廈門的第二天,葉飛就下達了進攻金門的作戰部署,10月24日晚七點,葉飛所部的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對金門島發起了猛烈進攻。
這一戰打的可以說是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攻守雙方都拼盡了平生所能,最後因為遇到了海水退潮,導致第一批登島的三個團沒有了後續的支援,幾乎全軍覆沒,解放軍因此損失慘重,而胡璉也因為這一戰晉升為一級上將。
第一次登島作戰失敗以後,作為前線總指揮的粟裕大將開始穩紮穩打,打算再整兵力,找準時機一舉拿下金門。
但是就在解放軍想要動手的時候,朝鮮內戰爆發了,美國率領的聯合國軍悍然出兵朝鮮,並派遣第七艦隊公然入侵臺灣海峽,給我國解放臺灣事業造成了極大的阻力。
在美軍出兵朝鮮期間,老蔣可謂是欣喜若狂,因為有了美國的支持,老蔣反攻大陸的美夢又開始做了起來,蔣介石還主動要求出兵朝鮮,給美國打下手,但是被美國總統杜魯門給拒絕了。
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顧中國的一再警告,公然越過三八線,將戰火燒到了我國東北邊境鴨綠江邊,嚴重威脅了我國公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為了保家護國,以彭德懷為首的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由於我國全力支持抗美援朝戰爭,沒有精力繼續解放臺灣,所以在東南沿海只能只守不攻。
1953年韓戰即將結束,蔣介石看著志願軍節節勝利,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反攻大陸的機會,就命令駐守金門的胡璉伺機反攻大陸,偷襲福建的東山島,結果胡璉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在東山島戰役中,胡璉損失了一萬三千餘人,狼狽不堪的胡璉帶著殘部逃回了金門,再也不敢出來。
二、炮擊金門前的國際局勢
韓戰結束以後,解放軍士氣正盛,1955年1月便拿下了江山、大陳二島,此時在福建沿海地區只有金門和馬祖還掌握在國民黨手中,解放軍絕對有實力一舉拿下金門和馬祖,進而解放臺灣,但是接下來的國際局勢變換莫測,又把解放臺灣的計劃擱置了下來。
1954年日內瓦會議前後,美國進一步插手臺灣事務,臺灣為了求得美國的支持,而美國也想要利用臺灣作為遏制中國崛起的武器,所以美臺雙方在1954年12月2日籤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在這份條約中宣稱「『中華民國』和美國有抵禦外來武裝攻擊的共同決心」,這一條約的籤署,很明顯就是針對我國大陸的對臺政策,就是為了阻止我國的統一臺灣的腳步。
但是在這份條約中美國卻耍了一個小心機,在這份條約中,美國並沒有明確表示會對國軍所佔領的沿海島嶼給予保護,因為美國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把臺灣從祖國大陸割裂出去。而臺灣一旦失去對金門和馬祖島的控制,和大陸方面的聯繫就會減弱,所以美國分裂臺灣的目的就會達到了。
而蔣介石卻一心想要反攻大陸,認為自己敗退臺灣不過是戰略性撤退,臺灣只是暫時的屈身之所,如果在他手裡把臺灣割裂出去,他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這個千古罵名,他蔣介石不敢承擔,也承擔不起。
但是如果沒有美國的保護,恐怕連臺灣這塊棲身之所也要沒了,怎麼辦呢?只好咬咬牙籤了這份協議,然後往金門和馬祖島大量增兵。
到1958年夏天,蔣介石在金門、馬祖的軍隊已經多達10萬人,幾乎佔臺灣地面部隊總數的1/3,可見蔣介石對金門和馬祖的重視程度。
1958年5月,黎巴嫩人民掀起了反對投靠美國的夏蒙政府的武裝起義,而美國為了保住在中東的勢力,在1958年7月15日,出兵入侵黎巴嫩,公然幹涉中東事務。
與此同時,美國在遠東地區的陸海空軍也進入了戒備狀態,美國劍拔弩張的態度讓蔣介石錯誤的估算反攻大陸的時機已經到來。
蔣介石為了抓住這一機會反攻大陸,不僅向金門和馬祖大量增兵,而且還派遣飛機轟炸我國雲貴邊疆,並且秘密派遣了大量的特務潛入大陸搞破壞,總之就是抓住一切機會擾亂新中國的成長。
從1958年7月到8月,毛主席和周總理等人每天苦苦思索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就在這一年的7月31日,蘇共第一總書記赫魯雪夫訪華,期間發表了《毛澤東和赫魯雪夫會談公報》,其中宣布「中蘇雙方對於反對侵略和維護和平所應採取的措施達成完全一致的協議」,這讓在美蘇冷戰時期的美國認為中國和蘇聯已經站在了一條戰線上。
就在此前赫魯雪夫還計劃前往美國處理中東危機的事務,而突然改變行程,訪問中國,讓美國和蔣介石更加惶恐。
所以蔣介石迫不及待地想要反攻大陸了,但是周恩來總理在亞非萬隆會議上已經明確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將是未來祖國大陸的發展重心,所以中共中央毛主席和周總理都不願意和臺灣開戰。
不願意和臺灣開戰,主要有三點考慮。
一來不願意因此而得罪美國,1958年6月16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召開會議,討論外交問題,在會議上毛主席指出:「和美國接觸的問題,在日內瓦會議時我也說過可以有所接觸。事實上美國也不一定願意接觸。同美國鬧成僵局20年對我們有利,一定要美國梳妝打扮後送上門來,使他們對中國感到出乎意外。你不承認,總有一天你會承認的,101年你一定會承認的。」所以當時的毛主席還是對同美國緩和關係抱有希望的,毛主席主張對美國要先禮後兵,不主動挑起爭端。
二來不願意傷了海峽兩岸同胞的和氣;三來對臺灣開戰勢必會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所阻礙,在當時的和平與發展的大環境下武力解放臺灣確實是一個不明智之舉。
但是如果放任蔣介石和美國在臺灣海峽耀武揚威,不給他們點厲害,又會讓他們以為中國人民是好欺負的,所以毛主席以中東危機為契機,作出了炮擊金門的戰略決策。
三、炮擊金門過程
1958年7月18日,毛澤東緊急召集重要軍委副主席朱德、周恩來、彭德懷以及海軍司令肖勁光、空軍司令劉亞樓等人開會,在會議上,毛澤東表示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美鬥爭,不僅道義上要聲援,而且還要有實際行動的支援。
金門和馬祖是中國的領土,打金門和馬祖島罰國民黨軍是我國內政,敵人找不到藉口幹涉,對帝國主義也有牽製作用。毛澤東還明確指示:以地面炮兵實施主要打擊,準備打兩三個月;以兩個空軍師於炮擊同時或稍後,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連城。與此同時,毛澤東還親自任命上將葉飛擔任這次炮擊的總指揮。
1958年進入8月以來,由彭德懷率領的空軍進入福建,隨後空軍完成緊急戰鬥轉場,奪取了福建上空的制空權,在8月上旬,海軍艦隊和炮兵增援部隊也陸續到達指定位置,在此期間,毛澤東雖然遠在北京,但是始終密切關注著福建方面的動向,並且給予親自指揮和部署。
在彭德懷元帥和葉飛上將的緊急部署之下,8月15日已經基本完成炮擊金門的部署任務,參與此次任務的全部官兵已經提前進入陣地,從角尾到廈門長達三十多公裡的炮擊陣地,將大金門,小金門在內的所有港口和海面全部覆蓋在解放軍的炮火射程之內,一切準備就緒,只待一聲令下,上萬枚炮彈就會同時覆蓋整個金門。
此時此刻,海峽兩岸都瀰漫著一種緊張而又興奮的氛圍,大陸方面,上萬名解放軍戰士摩拳擦掌,準備一舉解放臺灣,迎接祖國統一這一光輝偉岸的時刻,而臺灣方面官兵們卻都誠惶誠恐,唯恐反攻大陸不成反被大陸攻陷,而美國方面在中東和遠東兩邊忙的也是焦頭爛額。
1958年8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上作出了炮擊金門的最後決定,在18日,毛澤東致信彭德懷,親自對炮擊金門進行部署,並且告誡彭德懷炮擊金門的八字方針是「直接對蔣,間接對美」,儘量避免和美國之間的衝突,但是還要起到震懾臺灣的作用。
炮擊金門,並非是要收回金門,而且給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和美國一個震懾作用,給老蔣看看,親們,不是我不收回,而是目前我不想收回來,金門和馬祖給你留著,作為和大陸聯繫的一個紐帶,但是如果你還不老實,小心我一舉收復臺灣。
後來毛澤東也說:「我們整金門,我們是整家法,這是我們國內的事,當然整臺灣也是整家法,不過那個地方有你美國兵,那我還是暫時不去。」
在炮擊金門前夕,金門前線總指揮葉飛到北戴河向毛澤東匯報工作,詳細向毛澤東匯報了金門的炮兵數量部署以及實施突襲的打法,毛澤東思索良久,告誡葉飛,儘量不要打死美國人,不要美國人起衝突。
但是由於當時的國民黨軍隊和美國關係密切,美國的軍事顧問一直配備到國民黨軍營一級,所以葉飛表示,如此大規模的炮擊行動,很難避免不打死美國人。
8月22日晚,毛澤東終於下定了決心,他致電彭德懷,炮擊金門按照原計劃進行,至於到時候要不要登島作戰看情況而定,走一步看一步。
8月23日傍晚,隨著一聲令下,上萬門火炮齊發,天地為之震動,海水為之翻湧,金門的國民黨軍猝不及防,損失慘重,這次炮擊共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給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隊造成了極大的傷亡。
金門上的炮聲,驚動了美國總統艾森豪,軍人出身的艾森豪認為炮擊金門是解放軍解放臺灣的前奏,為了繼續推進臺灣獨立,割裂海峽兩岸之間的聯繫,他一面將位於地中海的第六艦隊一半軍艦調到臺灣海峽和第七艦隊會合,一面敦促蔣介石從從金門和馬祖撤兵,固守臺灣。
對於美國方面的舉措,無論是毛澤東還是蔣介石都識破了美國的陰謀,對於蔣介石來說,失去金門和馬祖,就相當於丟掉了反攻大陸的前線陣地,而一旦割裂了和大陸的聯繫,那麼臺灣很可能會在美國的推動下獨立出去,那他蔣介石就真成了千古罪人。
而毛主席則牢牢把握住了蔣介石這種想法,所以對金門打而不攻,雖然每天對金門進行炮擊兩小時,但是卻不對金門發起登島進攻。
美國眼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9月30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記者招待會上聲明:如果中共願意在臺灣海峽地區停火,美國可以勸蔣軍撤出金、馬。這個聲明公開地表明了美國的狼子野心,通過放棄金、馬進而獨立臺灣的陰謀昭然若揭,因此遭到了海峽兩岸的一致反對和同聲譴責。
此事件之後,蔣介石和美國的關係已經公開對立,蔣介石公開發表對杜勒斯的談話表示不滿,而毛澤東也審時度勢地抓住蔣介石和美國這個矛盾大做文章,對金門和馬祖「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將金門和馬祖繼續留在蔣介石手中,利用美蔣矛盾,聯蔣抵美,以捍衛中國主權,力爭實現兩岸和平統一。
1958年10月5日,毛澤東指示停止炮擊金門兩日,並且在10月6日,毛澤東親自起草了《告臺灣同胞書》,並將原定的暫停炮擊兩天延長為七天,並且通過國防部公開聲明美國人不得在金門海域護航,如有發現,立即開炮!
由於美國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加深,10月21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飛往臺灣,在此期間,毛澤東恢復了對金門的炮擊行動,想要以此來對美國施壓,以增加蔣介石堅定駐守金門和馬祖的決定。
蔣介石心中清楚,一旦丟掉金門和馬祖,他千古罪人的名頭就算落實了,所以即便是杜勒斯說的天花亂墜,威逼利誘統統上陣,蔣介石也沒有同意從金門和馬祖撤兵,如此一來,杜勒斯來臺灣勸說蔣介石放棄金門的計劃又落空了。
而此時蔣介石也對和平統一有了新的看法,他似乎已經不再那麼執著於反攻大陸,而是迫切地想要回到祖國。
在炮擊金門前夕,蔣介石為了鼓舞士氣曾親自數次到金門島上視察,有一次他望著不遠處的大陸,感慨地說道:「金門呀金門,這是唯一讓我看到大陸山河的地方了!」
10月25日,毛澤東又起草了再《再告臺灣同胞書》,明確聲明,逢雙日不打機場以及碼頭,國軍可以進行補給,後來又演變成了「單打雙不打」,再到後來只是象徵性地打宣傳彈,一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徐向前元帥親自宣布結束炮擊金門,持續了20年的「炮擊金門」至此結束。
尾聲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英明決策,炮擊金門既打擊了美帝國主義分裂中國的圖謀,保留了金門和馬祖作為臺灣和大陸的傳聲筒,而且有力的打擊了臺獨勢力,為後來的九二共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向偉大的老一輩革命家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