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校務委員會委員 劉紅雷
當前,世界正處於「百年大變局」的特殊時期,中美戰略競爭漸趨激烈、全球新冠肺炎病毒危機持續發展,以蔡英文為首的民進黨當局仰仗美國等外部勢力的支持,頑固拒絕「一個中國」原則,與敵對勢力內外勾聯,企圖製造新的國家分裂危機。重溫60多年前我黨我軍成功應對臺灣海峽危機的實踐,深刻感悟毛澤東的戰略智慧,對於我們研究思考如何應對當前多重危機並存的複雜局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毛澤東應對1954年臺海危機的戰略智慧
1954年,我軍事戰略重點重新轉向臺灣海峽,美蔣商籤《共同防禦條約》,毛澤東以非凡的膽識和魄力,對金門的國民黨軍進行了懲罰性軍事打擊;隨後聲東擊西,迅速奪佔一江山島,並全部解放了浙江沿海島嶼。這一勝利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也改變了臺灣海峽的鬥爭形勢,使國民黨軍陷入被動防禦的地位。
(一)危機產生的背景
金門,是我國福建省沿海廈門灣的一個小縣,位於廈門東北方向約10公裡處,是一個總面積僅151.65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距離大陸最近處僅1800米。然而就是在這個曾鮮為人知的近海小島,人民解放軍進行了1949年10月24日至27日為期三天的金門戰役,渡海作戰部隊3個建制團9086人(含船工)全部損失。這對以後國共兩黨、中美關係以及我黨、我軍處理臺灣問題的方式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金門登陸作戰失利後,解放軍將士厲兵秣馬,準備再攻金門,進而解放被國民黨軍隊佔據的臺灣澎湖和沿海島嶼,實現祖國的統一。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美國隨即派遣第7艦隊侵入臺灣海峽,以「阻止對臺灣的任何進攻」,這就使本屬中國內政的臺灣問題嚴重複雜化。毛澤東等領導人決定停止渡海攻臺,雖然一度把軍事戰略重點由東南沿海轉向東北和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但從來沒有放棄過解放臺灣的既定目標。
朝鮮停戰以後,美國著手策劃以《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連同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美韓協防條約及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在亞洲劃一條遏制新中國的軍事包圍線,而臺灣則是這條包圍線上重要的戰略據點。1954年夏秋,圍繞《共同防禦條約》問題,美國和臺灣當局進行了一系列的磋商,固守臺灣,反對共產黨的雙方共識進一步強化,新中國安全形勢又嚴峻起來。毛澤東決定把「解放臺灣」問題再次提出來。1954年7月,日內瓦會議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後,毛澤東就致電周恩來,指出:我們在朝鮮停戰後沒有及時提出「解放臺灣」的任務是不妥的,現在若還不進行此項工作,我們將犯嚴重的政治錯誤。很顯然,毛澤東不能允許美國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也不能允許蔣介石集團長期盤踞在臺灣。因此,中國共產黨首先在宣傳上突出了臺灣問題,在軍事上也做出了炮擊金門的決策。
(二)危機的發展演變與毛澤東的應對思路
1954年9月3日1時50分,福建前線解放軍開始了連續19天對金門的炮擊,給了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美國迅速派出大批艦艇至金門外海,密切關注事態進展。在美國決策圈內,對是否增派軍隊協防金門和空襲中國大陸沿海港口、機場發生激烈爭論。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等人主張使用原子彈對中國境內的戰略目標進行突擊。與此同時,美蔣之間也產生罅隙,就美國協防臺灣的範圍出現了嚴重分歧。美國軍界、政界普遍認為臺灣、澎湖是必須保衛的,但應該以臺灣海峽為界分裂中國,不承諾協防金門、馬祖等沿海島嶼。蔣介石則堅持不放棄金、馬,因為據有這兩個島嶼就意味著國民黨當局仍然統治著中國大陸福建省的部分土地,是臺灣「反攻大陸的決心和希望」的象徵。退出金、馬,也就切斷了臺灣和大陸在政治上的最後一根紐帶,從而動搖了國民黨政權在國際社會中「代表」中國的法統地位。蔣介石也很想以外島問題把美國拖入中國的內戰之中。
正當各方都將注意力集中於金門之時,毛澤東已果斷地決定將軍事攻擊的鋒芒轉向了北面的大陳島。1954年11月1日,解放軍空軍開始猛烈轟炸大陳島,海軍魚雷快艇部隊11月14日也在浙東海面擊沉了國民黨軍的主力戰艦之一「太平」號驅逐艦,大陳島地區的制海、制空權很快被我方掌握。此時,美國和蔣介石集團加快了籤約談判步伐。1954年12月2日雙方在華盛頓最後籤訂了《共同防禦條約》。狡猾的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了一個方案,將沿海島嶼問題提交聯合國,使安理會作出維持現狀的決定。美國的策略是:利用聯合國達到既能實現停火,又不使美國捲入同中國的戰爭,更重要的是這些都以「臺灣國際地位未定」為前提,為以後分裂中國準備了條件,可謂一箭雙鵰。然而,蔣介石堅決反對杜勒斯的方案。他判斷外島停火和中立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臺灣中立化,再下來中共進入聯合國,最後臺灣就要被共產黨接管了。這是蔣介石第一次對「兩個中國」問題表態,也標誌著國共兩黨在反對「兩個中國」方面取得了基本的共識。
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陸、海、空軍首次聯合作戰,一舉攻佔了一江山島。這一行動震驚了美國朝野,國會立即授權總統在必要時使用武力,杜勒斯則公開叫囂必要時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毛澤東面對戰爭威脅舉重若輕,1月28日他在接見芬蘭大使時指出:美國的原子訛詐,嚇不倒中國人民,美國那點原子彈,消滅不了中國人。他表示,如果飛機加原子彈的美國對中國發動戰爭,那麼,小米加步槍的中國一定會取得勝利。美國的戰爭邊緣政策並未奏效,遂於2月8日派出大量艦船,協助國民黨守軍撤離大陳島。至此,第一次臺海危機結束,浙江沿海島嶼全部獲得解放。
二、毛澤東應對1958年臺海危機的戰略智慧
1958年炮擊金門,是一場重大而特殊的軍事行動,毛澤東巧妙地運用軍事手段與政治、外交鬥爭相結合的鬥爭策略,先是以突然猛烈的炮擊和封鎖行動摸清了美國不願被蔣介石拖下水的底牌,繼而審時度勢,推出「絞索政策」,粉碎了美國搞「兩個中國」的圖謀,為兩岸的最終統一奠定了政治基礎。
(一)危機產生的背景
經過臺海第一輪較量之後,毛澤東進一步認識到在美國幹預背景下解決臺灣問題的艱巨性和複雜性。為此,他因勢利導,調整了對臺政策,提出了解決臺灣問題「既有武戲又有文戲」的方針,開始考慮「和平解放」臺灣的可能性。1955年4月23日,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聲明:「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緩和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緩和臺灣地區緊張局勢的問題。」在中國的努力和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壓力下,美國不得不同意用談判的方式來解決臺灣問題,1955年8月1日在日內瓦開始了中美大使級會談,中心就是臺灣問題。但美國缺乏誠意,使會談陷入僵局。1957年7月,美國將可以攜帶核彈頭的「鬥牛式」戰術飛彈運進臺灣,海峽局勢和中美關係再度緊張,到12月12日會談由於美方企圖降低談判級別而中斷。1958年7月15日,美國為了維護其在中東的利益,公然派海軍陸戰隊以保護僑民為名在黎巴嫩登陸,佔領了貝魯特。同時,美國為了轉移世界輿論對中東局勢的關注,擴大對中國的威脅,調派大批軍艦、飛機加強了在臺灣海峽活動的第7艦隊的力量。在美國的慫恿支持下,蔣介石集團也加緊了對東南沿海等城市的襲擾,派軍艦和小股匪特在沿海登陸襲擾,並一再叫囂要反攻大陸,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不斷升級。毛澤東下決心「利用這個機會在國內外搞點東西」,促使美國回到談判桌前來。同時臺灣海峽的軍事鬥爭可以同支持中東人民反美鬥爭的國際戰略意圖密切結合起來,使兩個地區鬥爭相互支持,互相配合、互為後盾。實際上,毛澤東還有更深遠的戰略考慮。1958年春夏因「長波電臺」和「聯合艦隊」事件,中國和蘇聯的國家關係出現陰影,同時中國國內正在掀起以「超英趕美」為目標的大躍進運動,面對美帝國主義在中東和臺灣的侵略,強調它是「紙老虎」,就必須以實際行動同它鬥爭,並以此向習慣以「老子黨」自居的蘇共領導人赫魯雪夫顯示出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的態度。以對敵鬥爭激發人民的革命熱情,以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革命和建設,也是毛澤東一直以來的想法。同時,國內要想爭取一個和平建設的環境,就需要摸清美國對新中國的戰略意圖,尤其是美臺所謂《共同防禦條約》的底牌如何,通過有限的軍事行動可以進行這種戰略上的摸底①。從多方面來考慮問題,正是毛澤東作為戰略家的高明之處。經過慎重考慮,毛澤東決定通過炮擊金門和封鎖金門再次突出臺灣問題。7月18日,毛澤東在軍委聯席會議上指出,金門、馬祖是中國的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內政,敵人找不到藉口,而對美帝國主義則有牽制的作用。
(二)危機的發展演變與毛澤東的應對思路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以32個地面炮兵營、459門火炮同時開火,猛烈炮擊大小金門。這一天持續2個多小時的炮擊,發射炮彈2.92萬發,擊斃擊傷國民黨軍中將以下官兵600多人,摧毀其大批軍事設施。美國立即向臺海地區增派武力裝備,擺出一副強力幹預的架勢。然而美國的一系列軍事威脅並沒有阻止解放軍的持續炮擊與海空封鎖。9月7日,當美國4艘軍艦為國民黨軍運輸船隊護航,向金門實施補給時,解放軍炮兵群發起壓倒性炮火攻擊,護航美艦迅速掉頭,丟下國民黨軍船隊,倉皇撤離到公海。至此,毛澤東徹底摸清了美蔣的底牌:蔣介石力圖將美國拖下水,而美國並不想因金門這個靠近大陸的小島而與中國發生直接的武裝衝突。不久,因金、馬問題,美蔣再起爭執,蔣介石不聽美國勸告,拒不從金、馬撤軍,對此,杜勒斯公開表示了不滿。9月30日,他在記者招待會上宣稱:美國「沒有任何保衛沿海島嶼的任何法律義務」,我們「不想承擔任何這種義務」②。杜勒斯的講話激怒了蔣介石,第二天,他就對美聯社記者說,杜勒斯「只是單方面的聲明」,臺灣當局「沒有義務去遵循它」,並表示決心固守金、馬。③
這一情況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10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舉行會議,討論對金、馬的方針。毛澤東說,偵察任務已經完成,問題是下一步棋該怎麼走。可以設想,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如何?這樣做的好處是金、馬離大陸近,我們可以通過這裡同國民黨保持接觸,什麼時候需要就什麼時候打炮,什麼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些,什麼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鬆一下,可以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手段,把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拖住美國,這就是著名的「絞索政策」。與會者同意毛澤東提出的設想,讓蔣軍繼續留在金、馬,使美國當局背上這個包袱。毛澤東認為,「絞索政策」的好處就在於:第一,保護了蔣介石的民族性,使臺灣不落到美國人手裡。如果蔣介石讓出金、馬,使臺、澎、金、馬分開,臺灣就離大陸更遠了,便於美國搞「兩個中國」。第二,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裡,保留了一個大陸同臺灣對話的渠道,否則雙方將長期處於隔離狀態。第三,臺灣歸還祖國,實際上是一場政治、軍事、經濟力的競爭,晚一些時間收回,有利於動員國內人民搞建設,增強國防力量。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拉住蔣介石留在金、馬,支持他反對美國的「劃峽而治」,以利共同挫敗美國搞「兩個中國」的陰謀。根據中央決策,解放軍於10月6日宣布暫停炮擊。爾後炮擊進入了打打停停的階段,持續到1961年12月中旬,此後改為不打實彈,只打宣傳彈。艾森豪後來說:「我奇怪我們是不是在進行一場滑稽歌劇式的戰爭了。」④赫魯雪夫說:「中國對蔣介石發動的軍事行動採取了炮擊兩個沿海小島這樣一種形式。」「可是,正當中國人能夠跨過海峽去佔領那些島嶼的時候,他們突然停止了攻勢,結果整個仗等於白打了。」毛澤東向赫魯雪夫解釋說:「我們只是想顯示一下我們的潛力。我們不希望蔣離我們太遠了。我們想讓他待在我們夠得著的地方。」赫魯雪夫說:「這真是個奇怪的邏輯。」毛澤東這種以打促談的方法處理內外交織的矛盾,分寸把握相當重要。他曾向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詳細介紹了他的對美鬥爭策略:「他們停止在邊緣。」「我們向杜勒斯學習,也把戰爭避免在邊緣」。⑤
第二次臺海危機促使中美兩國在華沙恢復了大使級會談,保持了一個直接接觸的渠道。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和臺灣雙方軍隊在金門隔海相互炮擊,突顯了彼此的內戰關係,共同維護了「一個中國」的局面,為兩岸的最後統一奠定了政治基礎。這是炮擊金門最重大的收穫。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美國宣布與臺灣國民黨政權斷交並撤軍,我黨對臺方針政策從此正式轉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發表了著名的《告臺灣同胞書》。國防部長徐向前這一天發表聲明:「停止對金門的一切炮擊」,持續二十多年的金門炮擊這才正式結束。
三、毛澤東應對臺海危機的啟示
毛澤東作為新中國的開國領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帥,畢生致力於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統一,在兩次臺海危機期間展現了高超的戰略智慧,始終掌握著戰略主動權。毛澤東臺海危機應對戰略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軍事手段對分裂勢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硬制約」作用
毛澤東1975年在一次批示中寫到:我就不相信臺灣那幫反革命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還是那句老話,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動跑掉,關鍵是看解放軍能不能一聲令下立即出動。臺灣問題因為複雜的歷史和國際等因素,已延宕了70年之久。當前,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頑固堅持「臺獨」黨綱的民進黨當局,已經成為實現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遏制形形色色的分裂活動,打掉「臺獨」頑固分子的囂張氣焰,促使臺灣民心向我,兩岸關係重新回到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的正確軌道上,離不開軍事手段對分裂勢力的「硬制約」,就像高懸在敵對分子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具有強大的震懾力。
(二)必須把「不放棄使用非和平方式」的戰略考慮堅決落實到位
中國共產黨的歷屆領導人在鬥爭實踐中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解決臺灣問題必須文攻武備的思想,主張採取和平談判方式解決統一問題,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把使用武力作為最後手段。鄧小平明確指出,「我們堅持謀求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但是始終沒有放棄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們不能作這樣的承諾。」他還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一種戰略考慮」。2019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座談會上作了《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的重要講話,強調「我們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習近平強調「有文事者,必有武備」,「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這就是戰爭與和平的辯證法。」他還指出:「我們不希望打仗,但只有我們有準備,有強大軍事力量、有打贏能力,才能從戰略上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達到『以武止戈』的目的。」因此,我們在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以經濟交往、文化交流等手段「拉住臺灣」、爭取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同時,必須把「不放棄非和平方式」的戰略考慮落實到位,並重視運用各種軍事威懾手段,以防止臺海局勢進一步惡化,充分顯示我解決臺灣問題的決心和能力,才能始終保持戰略主動。據筆者所知,曾有學者主張政治上在總的和平統一框架內,可以「漸進壓迫」反制「漸進臺獨」;軍事上針對「臺獨」重大挑釁,應以威懾加實戰的「準戰爭軍事行動」作為全面武力攻臺前的過渡,提前釋放動武效應,這是一種把威懾手段運用到極致的創新思路。從某種意義上說,「漸進壓迫」和「準戰爭軍事行動」的思路「跳出了要麼大打拼命、要麼無所作為的邏輯怪圈」,值得我們在反分裂鬥爭的實踐中認真借鑑並進一步充實完善。
(三)對臺戰略不僅要做好軍事上的充分準備,更需要對多個領域綜合謀劃
1964年5月25日,毛澤東指示:「革命單搞軍事不行,如不建立根據地,跟群眾沒有密切聯繫,不建立正確的黨,沒有正確的統戰工作,單有軍隊,單會 打仗是不行的。」他還強調:「重要的是政治、根據地、人民群眾、黨、統戰工作,只有會做政治工作的人才會打仗,不懂政治的人就不會打仗。」⑥這可以說是毛澤東給我們留下的戰略箴言。人類已經進入了「後疫情時代」,就人類所面臨的危機範圍和危險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思想觀念要有一個大的解放,用新的理念、新的視野、新的方法、新的標準推進軍事鬥爭準備和各項建設。在應對國家安全威脅與挑戰的戰略謀劃中,習近平謀勢造勢,主動塑造,創造性地把外交策略、軍事策略和經濟策略結合起來,加強軍事行動和國家政治外交行動的協調配合,形成「大棋局」,打出「組合拳」,尋找戰機、創造戰機、抓住戰機,面對挑釁堅決反擊並營造更加有利的戰略態勢。解決臺灣問題,必須堅持底線思維,保持戰略定力,不僅要進行軍事上的充分準備,更需要從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綜合謀劃。我們應當將中國武術打太極拳的技術戰法運用到戰略層面,捕捉先機,不能只憑藉自身的勇力,更要善於運用內在潛能,借力打力,進而達到內外相輔,才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成功效果。
注釋:
① 徐焰:《金門之戰:1949—1959》,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6頁
②《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2輯(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第2861頁
③ 宮力:《毛澤東與美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年,第116—117頁
④ 艾森豪回憶錄:《締造和平》中譯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7年,第340頁
⑤ 《我眼中的毛澤東》,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5—126頁
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六卷,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年,第 397 頁
作者簡介
劉紅雷,江蘇省金湖縣人,生於1965年4月,現任中共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校務委員會委員、二級巡視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學院外語系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國防大學師資培訓班戰役學專業畢業,獲文學學士和軍事學學士學位,曾任國防大學軍事戰略學副教授、防務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大校軍銜。曾公派留學法國羅什福爾憲兵學校、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軍事學院,獲得俄羅斯聯邦軍事指揮和國家管理專家稱號並受聘俄羅斯聯邦安全、國防和法制科學院教授以及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首屆特約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臺灣問題及老幹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