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家訓家國情懷 祖訓家規內涵豐富(組圖)

2020-12-23 網易新聞

(原標題:客家家訓家國情懷 祖訓家規內涵豐富(組圖))

「振成樓」主人阿耕(前排右二)為遊客介紹土樓內的楹聯。 馬斌 攝

遊客在參觀客家家訓館。 劉永良 攝

永定客家家訓館開館儀式(資料照片) 馬斌 攝



  核心提示:

  在閩西蜿蜒起伏的崇山峻岭之間,放眼可見或方或圓、黃牆灰瓦的建築,這就是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土樓所蘊含的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永定土樓客家人的祖訓家規,寄託著客家先祖、土樓主人對後代的諄諄教誨與美好期望,展現了中華優秀文化和客家優良家風,承載著客家傳統美德。龍巖市永定區於去年6月在「慶成樓」建成客家家訓館,集中展示土樓客家人的祖訓家規,體現客家核心價值觀。

  東南網11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通訊員 盧基瑩)

  「家庭美德需要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這些『最美客家家庭』為我們樹立了學習榜樣。」23日,新疆呼圖壁縣婦聯主席焦繼萍在參觀永定客家家訓館後深有感觸地說。

  當日,前來參觀該館的還有一批廣州遊客,他們也紛紛表示要將最美家庭和諧相處、盡忠盡孝的優良品德融入自己的家庭中。據悉,永定客家家訓館自去年6月15日開館以來,截至今年11月,已吸引上百萬人次前來參觀。

  家訓館創意從何而來?

  黃氏家規「為士者敦詩書崇禮讓」;趙氏祖訓「勤儉乃居家之本」;林氏家訓「端正勤儉,是居身良法;仁恕正直,是居家良法;恭寬容忍,是居鄉良法;廉潔奉公,是居官良法」……23日,在永定區湖坑鎮「慶成樓」的客家家訓館參觀,這一段段客家家訓深深銘刻在記者的心中。

  「土樓之鄉」永定區分布著2萬多座土樓。土樓客家人的祖訓家規,展現了中華優秀文化和客家優良家風,承載著客家傳統美德。

  去年6月,永定在世遺土樓「振成樓」邊的「慶成樓」建立了客家家訓館,集中展示土樓客家人的祖訓家規,提升客家土樓的文化內涵。祖籍永定下洋鎮思賢村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聞訊後甚為高興,欣然揮毫為客家家訓館題寫了館名。吳伯雄認為,優良的家風家教是中國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富滋養,應該世代相傳。

  客家家訓館展館面積300多平方米,以「堅韌不拔、開拓創新、愛國愛鄉、團結互助、崇文重教」的客家精神為主線,通過族譜、圖片、書法和部分實物形式,展出永定境內100多個姓氏中的32個姓氏的祖訓家規,以及永定客家族譜中有記載祖訓家規的19個姓氏族譜,32幀名居、名祠家訓圖片,14幅家訓書法作品。

  客家家訓館開館後,成為遊客青睞的一道文化風景線。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客家研究中心的一批學者還為此專門前來考察,與永定有關專家一起研究客家文化。

  祖訓家規內涵豐富

  人們參觀客家土樓「振成樓」時,經常可以見到一位頭髮花白、善於講解的農民導遊。他叫林日耕,是「振成樓」的第二代主人。

  「振成樓」由洪坑林氏21世孫林遜之牽頭於1912年開始建造,歷時五年建成,共有208個房間,最多的時候林氏家族有130多人聚居在這幢樓內。林日耕每次在為遊客講解土樓精湛的建築工藝時,都會自豪地著重介紹那些樓內隨處可見的楹聯。

  「這些家訓家規寄託著客家先祖、土樓主人對後代的諄諄教誨與美好期望,對於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永定區委書記劉先裘說,為建設客家家訓館,永定區發動廣大群眾搜集、報送各個姓氏家訓,整理祖訓族規,包括姓氏族譜、土樓楹聯、牌匾題刻、村落童謠、雕刻古蹟等,共徵集到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家訓稿件69篇,整理篩選展出了百家姓前20個姓氏和永定客家族譜中記載的家訓。這些祖訓家規,各有側重地節選部分內容集中展示,包含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方面的內容。

  客家家訓十分重視人的道德修養。孝悌仁愛、禮義廉恥、積德行善、忠實誠信等優秀品質,被視為立身處世之道。李氏家訓「不睦宗親是不敬祖宗,不敬祖宗則近於禽獸」;吳氏祖訓「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和睦同族,尊敬祖宗,弘揚祖德」……這些家規家訓,體現了做人要從懂孝悌開始。

  禮義是治理之法,廉恥為立身之節。陳氏祖訓「禮義廉恥,四維畢張,處於家也,可表可坊,仕於朝也,為忠為良」;蘇姓家規「舉動必端,處事必公,為官必廉,事君必忠」;孫氏家訓「能行忠與孝,福祿萬年深,恭寬信敏惠,廉潔謙讓溫,品節宜祥明,德行須堅貞」……這些家訓教育族人要循禮、行義、立廉、知恥。

  劉先裘說,永定區委將進一步完善客家家訓館硬體設施,開展宣傳活動,讓更多的人從祖訓家規中受到啟迪,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登上中紀委網站

  10月13日,中紀委監察部網站的「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欄目,推出了「福建龍巖客家家訓」專題片《福建龍巖客家家訓:振綱立紀,成德達材》,介紹了永定客家土樓「振成樓」的20多副楹聯家訓。接下來,該網站還將推出《福建永定客家家訓館:土樓家訓 激勵後人》《定區:土樓家訓 四海

  定居於永定的客追宗、耕讀傳家、開拓國等優秀品張貼在土樓人耳濡目染3福建龍巖永流芳》。家先祖把念祖進取、興家報質以楹聯的形式鐫刻、門框及廳堂牆上,讓族,成為各個家族的家規

  家訓。這些楹聯潤澤一代又一代客家人茁壯成長,為家族增光,為國家服務。這些傳家楹聯,大都志趣高遠、意義深刻,有濃鬱的家國情懷。楹聯的字裡行間無不傳達著忠孝仁義禮智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哲理,為其裔孫確立了為人處世的規範,樹起了自我修養的標杆。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欄目組認為,福建龍巖客家家訓內容包含立業、報國、修養、處世、氣節等方面,從傳統家族文化中發掘了豐富的修身內容,為黨員領導幹部提供了參照。

  西岸話廊>>>

  家風從嚴

  土樓裡的這些客家家訓正像清風細雨一樣潤澤著我們的心田,砥礪著我們。

  家風,即家庭風氣,是全體家庭成員的行為習慣和準則。家風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國風。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與國的命運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家風、民風、國風存在某種規範統一,家風的好壞決定了民風和國風的優劣。

  對於領導幹部而言,家風的好壞、嚴格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風氣和黨風的好壞。周恩來總理在生前就定有10條家規,公私分明。家風,在拒腐防變、反腐倡廉中起著重要作用,正家風、嚴家風,拒絕「家族式腐敗」,可以為反腐加碼添彩。

  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家庭氛圍的薰陶,可把優秀的文化傳承給子女。強化家風文化建設,有利於從小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當人們走上工作崗位時,才能真正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一群有著良好家風的人們才能共同維護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良好家風可以成為抵制違法亂紀、貪汙受賄的良方。清廉的家風,有利於營造出清廉的黨風;從嚴的家風,有利於鑄就嚴正的黨風。領導幹部必須重視家風文化建設,傳承好的家風,從嚴律己、從嚴治家,正確使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西岸點睛>>>

  族有廉吏 與有榮焉

黃慶雲故居門前立旗杆的石柱仍在。

  深秋時節,走進仙遊園莊鎮,但見山村小道兩旁的野菊競相綻放,清香撲鼻。

  園莊鎮古稱「慈孝裡」,自古有父慈子孝的家風、忠國愛民的傳統,流傳著孝子黃朝尊割肝治母瞎、清代廉吏黃慶雲典當銅鑼等故事。聽聞黃慶雲故居在霞山村,記者決定前往探訪。霞山村四面環山,黃慶雲的故居就在一片低矮的磚瓦民居之中。故居坐北朝南,土牆木構,遠看與當地其他舊民居無異。

  站在大埕回望黃慶雲故居,讓人詫異的是,不見大門。「故居原有大門,後被堵住。進出得從側門走。這裡還有一則故事呢。」見記者不解,族親們說起黃慶雲辭官返鄉的故事。

  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年),黃慶雲入京殿試,文章蓋世,有獨佔鰲頭之勢。主考官和太監總管趁機向他索賄被拒絕,因此放出流言蜚語,皇上聽信讒言,只置進士科,派他往浙江義烏當七品縣令。後來世宗覽閱黃慶雲文章,大加讚賞,遂加升一級兼任金華府批首。上任伊始,義烏地方旱情嚴重,黃慶雲「寧可丟棄烏紗,不能飢餓百姓」,開倉賑濟災民,百姓感恩戴德。

  清乾隆七年(1742年),義烏佛堂山寺有一貪淫惡僧,害死民婦。黃慶雲微服私訪,掌握確鑿證據。適逢其兄登雲到縣衙探望,惡僧獲悉後,便向登雲行賄白銀五百兩,以求解脫罪惡。黃慶雲高懸明鏡,判惡僧斬首,並下令將胞兄重責五十大板,退回賄款。因惡僧與太監總管為遠房親戚,黃慶雲屢遭刁難、誹謗。逼於無奈,只好辭官返鄉。在任時,他將俸銀全部捐獻給當地民眾;離任時,他連路費都籌集不夠,到福州時只好變賣僅有的一面銅鑼,才得以徒步回家。原本家中期盼他衣錦還鄉,可他卻兩袖清風歸來,兄嫂全家大失所望。再想起之前受賄遭重責之事,其兄一怒之下,連夜著人把自家大門堵住,屋簷邊鋸掉,欲不讓慶雲回家時從大門入,也不讓其在屋簷下避雨。

  為官一任,清正廉潔,造福一方。義烏當地百姓特建生祠紀念黃慶雲,並把縣衙街命名為「慶雲街」,現仍沿稱「慶雲路」。

  「清廉,是祖先留下的一筆精神財富。」村裡的一位老人說起祖先廉政故事,自豪之情溢於言表,「為官不為老家及家人謀私利,贏得『清代廉吏』之譽,是我們黃氏後代的光榮」。故居雖然破敗,黃氏族親仍然盡力維護,進士牌匾及原有的碑刻等文物都細心加以保管。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園莊鎮黨委書記陳光山說,當地政府已將黃慶雲故居列為文保單位,紀檢監察部門正聯合文化部門、所在鎮村及黃氏後裔,規劃修復故居,將故居打造成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專家觀點>>>  端正勤儉是立身處世的良法  客家人是華夏文明的守護者

  中國作協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勝友:中國上下五千年所形成的華夏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古文明。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傳承至今,是因為其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超強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包容性。客家人是古代中原南遷的漢族民系,閩西客家先民原生態地延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兼容並蓄形成客家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守護者。

  永定客家土樓是客家文化的積澱和物化,堪稱客家文化的符號。在客家土樓裡面,一個大家族幾百人聚族而居,對客家的風土民俗,尤其是家訓族規表現得非常豐沛。客家人的祖訓家規,各個姓氏雖有差異,但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教育子孫後代做人、做事要遵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代代沿襲的祖訓家規,成為客家人奮鬥不息的理想追求和原生動力。客家後人受祖訓家規薰陶,恢宏先緒,崇文重教,睦鄰相助,振奮家聲,讓中華文化之光熠熠生輝。

  龍巖市委黨校教授林炳玉:客家人在贛、閩、粵邊的山區定居,披荊斬棘,求生存、圖發展,艱苦創業,靠的是勤勞儉樸的品格,走的是務實進取的道路。客家人深知禮義廉恥是做人的根本,對於興家旺業至關重要。惟尚勤儉、守禮義、知廉恥,才是人間正道,家業才能枝繁葉茂,興旺發達。

  家無綱紀則廢,國無綱紀則亂。客家先人把「禮義廉恥」奉為圭臬,在家訓中多有體現。客家家訓勸誡後人把品行端正、勤勞節儉作為立身處世的良法;把仁愛寬容、堅持正道作為在家日常生活的良法;把恭敬謙和、寬容忍耐作為鄰裡相處的良法;把廉潔奉公作為出仕為官的良法。這些家訓深深影響了客家後人處世立業的態度,做人以誠信為本,做事克勤克儉。  

客家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心繫家國

  國家一級編劇孫國亮:由於儒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由家而國的倫理追求、由孝而忠的家國一體文化建構,使客家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心繫家國。這就有了「東南亞錫礦大王」鬍子春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後,心繫國家和民族安危,捐獻各項建設資金百萬餘兩,還屢次以巨款資助孫中山的革命事業。「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在日寇欲亡我中華之時,以「愛國是華僑的天職」自矢,捐款捐物達數千萬元之巨。

  此外還有「胡椒大王」胡泰興、「報業女王」胡仙、香港閩西客聯會永遠名譽會長江兆文、旅居美國的永定籍鄉親盧秀祿等,他們強烈的愛國、愛鄉情懷,都是源於對客家祖訓家規的弘揚,這是海外客家人飲水思源、情系鄉邦的根基。

  作者:黃如飛 盧基瑩

本文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客家人的家規家訓
    作者:吳中勝(贛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客家家規家訓是傳統中國家訓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傳承優良家風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客家人忠孝為本的家國情懷、親善睦鄰的行為規範、克勤克儉的生存智慧,處處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蘊含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深厚的文化精神。  對於家庭,客家人重視「孝」的教育。
  • 射洪楊氏「清白傳家」家訓入圍「天府好家規」
    四川新聞網遂寧4月24日訊(記者 趙權軍)近日,在四川省首屆「天府好家規」評選活動中,射洪縣楊氏家族「清白傳家」家規入圍,成為遂寧市唯一入圍「天府好家規」的家族家訓。  本次入圍的射洪縣楊氏家訓是「清白傳家」,該條家族祖訓是古往今來無數楊家人做人為官,為人處世的行為準則。
  • 客家人的家規家訓-光明日報-光明網
    客家家規家訓是傳統中國家訓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傳承優良家風的集中體現,蘊含著客家人忠孝為本的家國情懷、親善睦鄰的行為規範、克勤克儉的生存智慧,處處彰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蘊含著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深厚的文化精神。    對於家庭,客家人重視「孝」的教育。
  • 傳承家規家訓 建設勤廉家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天下」的情懷深入骨髓,「家風教化」的觀念代代相傳。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關係到家庭和睦,關係到社會和諧,關係到下一代健康成長。」「領導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領導幹部作風的重要表現。」
  • 「祖宗的叮嚀——客家祖訓文化暨書畫展」開展
    為弘揚客家祖訓家規文化,12月31日,上杭縣在客家緣文化中心族譜博物館舉行「祖宗的叮嚀——客家祖訓文化暨書畫展」開展儀式。本次展覽以族譜、圖文、書畫三種形式配合展陳,以族譜文物為證,按照「愛國愛鄉、勤奮有為、孝親敬老、耕讀傳家」等十個方面較全面地展示客家祖訓,彰顯客家文化精華,宣傳客家精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和書畫創作演繹相結合的方法,努力使展覽主題明確、生動形象、雅俗共賞。上杭縣客家族譜博物館收藏20000餘冊的客家族譜,是全國收藏客家族譜最多的專題博物館。
  • 我的家規家訓故事(五)——孝、儉、勤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家規家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時代下的家規家訓,也有著獨特的魅力。在每個幸福的家庭裡肯定都有著自己的家規家訓。我家的家規家訓可以概括為「孝、儉、勤」三個字,雖然簡單普通,但是讓我受益匪淺。常言道:「慈孝之心,人皆有之。」孝道是每個人都要有都要做的。父母用他們自己的言行,每天都在詮釋著這句話。
  • 雲溪區非遺:《楊氏家規家訓》,值得一看!
    …………走進雲溪街道辦八一村的牌樓組,只見家家戶戶立家訓,人人都念道德經,一條條朗朗上口、簡樸的家規家訓成了牌樓人生產、生活的座右銘。牌樓組,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自然村落,在這裡,源遠流長的德孝文化獨具特色,薪火相傳,是湖湘文明的一顆明珠!這裡也是明代戶部尚書楊一鵬的故裡。
  • 惠州積極推廣優秀家規家訓 以清廉家風涵養黨風政風
    為大力弘揚和踐行良好家訓家風,以家風潔社風、端政風、清黨風,龍門縣舉辦了2018年度「我的家風家訓」主題演講比賽。22名參賽選手圍繞家庭孝、勤、和、美、廉、善、誠、儉等內容,將家風家訓寓於家庭故事,將家風寓於工作生活,多角度闡述新時代良好家風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
  • 龍泉驛新增旅遊景點 四川客家家風館今日開館
    藝術與科技結合家風家訓煥發勃勃生機登上洛帶古鎮博客樓三樓,一片古色古香的氛圍中,「四川客家家風館」的匾額引人注目。館內的展覽文本由四川省客家研究中心專家陳世松教授主筆,他通過大量搜集族譜、方志、詩文等文獻資料,提煉出了志高行遠、耕讀傳家、尊祖敬宗、崇德尚義、興家報國五大主題。通過大量的族譜故事與家訓名言,表現客家兒女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依舊遵循祖訓、銘記家風的高尚品性。
  • 《中國家規》裡的「陝西故事」:「家訓」背後故事多
    作為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在幾千年的發展演進中,陝西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貢獻了豐富的內容,而其中的家規、家風也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部分,並在幾千年的歲月裡為中華民族所傳承。  為更好地了解《中國家規》中的陝西故事,展現中國家規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現代的傳承發展,延續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家國」文化,在文化自信中培植新時代的良好家風,記者近日實地走訪了韓城党家村、潼關楊震公祠和眉縣張載祠,向讀者講述他們「家訓」背後的故事——
  • 鹹陽一村莊家訓傳承百餘年
    一走進蔡王村轄區,只見農田裡大棚蔬菜和露天蔬菜品種繁多,青翠欲滴,菜農們正忙著採摘蔬菜向縣城和外地發送;步入街道,村裡道路寬闊,房屋整齊;村容村貌乾淨整潔,充滿了濃鬱的文化氛圍,村裡的文化牆更是豐富多彩,尤其是關於家規家訓家風方面的內容最為豐富,就連村民門口張貼的對聯,大多含有儒家忠孝仁義的內容。
  • 大型廉政評書劇《百年茂盛》公演 講家族興衰現家國情懷
    《百年茂盛》通過家規家訓、客家鑼鼓、麒麟舞等以客家文化為代表的龍崗傳統文化元素的現代展示,將黨風、政風、家風有機融合,以「演一臺話劇,講一個故事,展一種情懷,引一代風尚」為特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氣風發向前闖的精神風貌。百年茂盛,不僅是「茂盛世居」的茂盛,更是全體深圳人的興旺發達,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楊氏家訓家規,楊家人做到了嗎?
    楊氏家訓、家規是治族治家的道德規範,族人應該遵守,簡單概括為:忠,孝,勤,儉。具體的說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虧,終能長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為運,勤勞立身。
  • 耕讀詩禮,家國情懷 | 對客家精神的一點探索
    也因此而深刻體會家與國的關係。國將不存,家在何處?只有滅亡!這應該是最為痛楚的反思和結論。這應該是客家祖輩都念念不忘的為國精神,他們用自己慘痛的經歷告訴後人,有國才有家,國破了,家也就完了。在中國的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都伴隨著巨大的人口傷亡,但在外族入侵時尤為嚴重,突厥、契丹、蒙古,滿清入侵尤為嚴重,幾乎是趕盡殺絕,不留活口。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滅亡的民族不少都是因為外族入侵而滅絕的。
  • 從陳情令說,中國古代世家大族家規門風
    我的關注點不僅僅是藍忘機和魏無羨的友情,更多的是從剛開始的藍氏家訓三千六百多條,足以令人震驚,或許正是藍氏家訓培養了藍忘機這樣的翩翩公子。鑑於此,我們今天聊聊傳統世家大族的家規門風,家規是祖上對家族內人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 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優良家風滋養(人民要論)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家訓家規集中體現了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我們今天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可以合理吸收中華傳統家訓家規的精華,並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形成新時代的良好家教和家風提供豐厚滋養。  傳統家訓家規是傳承家風的重要依據  「家風」一詞較早見於魏晉南北朝,唐以後大量使用。
  • 成都網紅洛帶 有個客家家風館
    無數對國家民族作出貢獻的客家兒女,其成長的邏輯起點,無不歸結於家風的涵養與家教的養成。龍泉驛區委常委、區紀委書記、區監委主任胡開勇說,之所以要與宣傳部等部門聯建「四川客家家風館」廉潔文化基地,就是充分依託洛帶鎮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形成具有龍泉特色的廉潔文化品牌。
  • 休寧縣陳霞鄉:樹立家訓家規,引導立志自強
    同時,他母親也將家風家訓「遵紀守法、勤儉持家」掛在了家門口。今年以來,陳霞鄉結合「扶貧扶志」,在全鄉範圍內開展了家訓家規建設活動,多渠道樹立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家訓家規意識。一是針對性選取家訓家規內容。選取「尊老敬賢,扶危濟困,嚴以待己,寬以待人」、「勤為本,德為先,和為貴,學在前。」等孝老愛親、勤勞致富的家訓家規20餘條,供貧困戶選擇並掛在家門口。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優良家風滋養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家訓家規集中體現了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我們今天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可以合理吸收中華傳統家訓家規的精華,並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形成新時代的良好家教和家風提供豐厚滋養。   傳統家訓家規是傳承家風的重要依據   「家風」一詞較早見於魏晉南北朝,唐以後大量使用。
  • 您知道「曾家八德」是啥,山村八旬曾老漢傳家風家訓,治愚樹新風
    桐柏縣老灣村曾家老灣村民組曾昭奎家門口掛著一塊醒目的牌子,上邊寫著《曾家八德》,即: 勤、儉、剛、明、忠、恕、謙、渾。走進曾昭奎家,堂屋中央供奉著曾氏祖宗牌位。他從牌位後拿出一份油印的《家譜》,娓娓講起祖上傳下的「曾氏祖訓」、「曾氏家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