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遊景點簡介:龍脊嶺景區因位於雙龍交會的背脊而得名
介休后土廟
后土廟曾是隋末大將尉遲恭與李世民大戰時的點將臺,也是一處道教廟宇。后土廟殿內有兩大看點,是千餘尊以道教為題材的塑像,為明代早期作品,主要以彩塑和懸塑為主。二是后土廟中的精美琉璃工藝,走入廟內就如同走進了一座琉璃藝術博物館,簷頂上的繁複裝飾為罕見的琉璃精品。
襖神樓
祆神樓也被當地人稱為「玄神樓」,它是一座三重簷歇山頂轉頂結構的古代建築,正面呈「凸」字形。突出於廊外的過街樓,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較寬的部分是廟內的樂樓,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祆神樓的上層是戲樓,下層是山門。它的廟內、廟外部分都是兩層,加上平座和上層的重簷共有四層高。這座高層古建築的樓內深度、廣度,比例協調,顯得雄壯深厚。
綿山
綿山是山西省近年推出的旅遊新熱點。綿山因介子推的傳說而名揚千古,向來就是文人墨客憑弔懷古的地方。但因古時戰火不斷,綿山的古蹟幾近銷毀殆盡。近年來,當地企業家投資重建綿山景區,使綿山又恢復了勃勃生機。綿山主要有宗教文化、龍脊嶺棲賢谷、水濤溝四大景區,其間由6公裡旅遊公路連接,起點為龍頭寺,經過雲峰寺,最終抵達水濤溝。從龍頭寺和雲峰寺可沿山路登山分別進入龍脊嶺和棲賢谷景區。
宗教文化景區
宗教文化景區指龍頭寺至雲峰寺之間的區域,由龍頭寺、聖乳泉、大羅宮、天橋、一鬥泉、朱家凹、雲峰寺組成,這是到綿山旅遊的基本線路,可步行或搭乘景區公交車統覽全貌。龍頭寺原名「塔巖頭」,因巖下黃土坡原有一座空王塔院而得名。後因唐太宗李世民來綿山朝山謝雨,看到雙龍顯靈,故改名為「龍頭寺」。龍頭寺的石碑樓緊靠懸崖修建,是綿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聖乳泉因經年不變的滴水石乳而得名。大羅宮是在原址基礎上修建而成的大型道教觀宇,氣勢恢弘。
大羅宮又名「大羅天宮」,相傳始建於唐玄宗時期,後因戰亂,建築全部被毀。大羅宮依山而建,高110餘米,建築面積約1萬餘平方米,被稱為「天下第一道觀」。大羅宮集道教殿宇之大成,建有財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鬥母殿、三清殿、星宿殿、靈霄殿、九曜星君殿六丁六甲殿、五老君殿、藥王殿、混元殿、藏經閣、講經臺。主殿內供奉無名天尊、無極元君和洪鈞老祖。
天橋景區於1998年重建。相傳2600年前,介子推在綿山隱居時,看到崖間祥雲繚繞,有位老人在守護爐丹,斷崖處盤有一條白龍,當介子推想看個究竟時,老人與白龍早已不見蹤影,白龍盤臥之處出現一條天險棧道。後趙皇帝石勒在此崖依險紮寨,居險而守,屢敗敵軍。
鬥泉景區內有洞真宮、三石龜、文殊殿和普賢殿。相傳在很久以前,綿山上樹木很少,非常缺水,玉清元始天尊雲遊到此,動了慈悲之心用拂塵將東海中的水灑到綿山,綿山便立刻綠樹成蔭。玉清元始天尊為了使綿山的水永不乾枯,便又留下幾滴水變成泉水,一鬥泉便是其中的一滴。
朱家凹因與明朝的興起相關,在明朝時成為綿山的一處聖跡。相傳朱家凹是上清靈寶天尊的道場,元代末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在這裡修行,祈禱上蒼保佑兒孫富貴。朱元璋當上皇帝後,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793年),特派皇十七子朱權來綿山謝恩,大興土木,修建了洞玄宮。殿閣左右偏殿為十方靈寶殿和諸仙殿,西面山岡上有玉皇閣。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2年)朱世宗在此建醮,祈求大明江山千秋永固。
雲峰寺所在的抱腹巖是這條線路中最壯觀的景點之一。抱腹巖是處高約60米、長約150米、深約30米的巨形巖洞,為綿山百餘處巖洞之首,因形如兩手抱腹而得名。抱腹巖內有200餘間殿宇禪房,卻不顯擁擠。雲峰寺坐落在巖腹內,抱腹巖上方,垂有數十個纏著紅布條的金鈴和圓盤。每年都會在綿山舉行「掛鈴祈福」的活動工作人員腰懸繩索,懸於空中,替遊客將金鈴懸掛於抱腹巖上,祈求平安。
龍脊嶺景區
龍脊嶺,因位於雙龍交會的背脊而得名。該景區以介紹介子推文化和道教養生為主,有龍涎泉、龍鬚瀑、介子推母子巨型雕像、雷祖殿、真武殿、八卦園、仰止亭等20餘處景點。龍涎泉和龍鬚瀑,因當年李世民電兵山受缺水之困,幸得龍水而得名。介子推母子塑像再現了當年介子推攜母歸隱綿山的情景,督戰臺,插旗石等歷史遺蹟講述了秦王李世民當年布兵督戰的故事。沿線還開鑿有十餘處仙家、聖人的修行洞,並且碑石圖文上有對其養生功法的簡明生動的介紹。
棲賢谷及介公嶺
棲賢谷是一道蜿蜒而上,怪石的峽谷,須攀十餘架天梯才能通過,據傳,當年介子推母子經過這裡後,到達歸隱地。棲賢谷峽谷貫穿瀑布飛流,天梯、石洞、摩崖石刻等點沿山谷攀登天梯直上,便到了哀號坡。傳說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母子被燒死,面對粘木青煙,觸景傷情,命隨從將一塊燒剩的木頭做成木履,穿在腳上頓足哀號:「足下,足下!隨從等也一片哀號,這裡便成為哀號坡,對朋友尊稱「足下」也由此而來。走過哀號坡、足下亭,便到介公祠。介公祠內有介子推母子塑像,牆上有壁畫和歷代名人題詠介子推的詩詞,以此紀念憑弔這位高風亮節的古人。
水濤溝
水濤溝位於綿山後山,整個溝綿延15公裡,溝內流水淙淙,溪谷深潭遍布,綠色植被覆蓋,自然風光迷人。溝內有很多雕塑造型,適宜拍照。與水濤溝平行的古藤溝,有豐富的藤蘿植被,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