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美食遊記《尋味中國》系列第107篇,您可關注作者閱讀相關文章。
《過都昌》[宋] 蘇軾
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臺一萬家。
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
在蘇軾的詩作中,《過都昌》的名氣不算大,但所有都昌人都會背它,詩中描繪的這座縣城千年前的富足、繁華與浪漫,足可以令當地人世世代代為之驕傲。
照片背景為都昌南山 攝於2015年4月
隸屬九江,靠近長江,位於鄱陽湖東岸的都昌,在江西省算得上人口大縣,地貌以丘陵和濱湖平原為主,水產當然是本地主要的農副產品。
不過,都昌產值最高的水產品卻不是吃的,這裡是中國最大的珍珠核生產基地,也是農業部命名的「中國淡水珍珠之鄉」。珍珠核用來培育海水珍珠,如果你到海邊旅遊,看到特產店裡那些又大又圓價格實惠的珍珠,猜猜看它們是從哪兒來的?
珍珠不能吃,能吃的魚蝦螃蟹之流,都昌當然也有的是。鄱陽湖及周邊水域的出產的淡水魚品質甚佳,不過品種多是青、草、鰱、鱅一類的大路貨,有一樣卻是挺不錯的特產,就是位列江西十大特產的鄱陽湖銀魚。銀魚在鄱陽湖周邊縣都有出產,其中以都昌銀魚品質最高,產量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鄱陽湖上的漁船 攝於2015年4月
銀魚是一種產於東亞的小型魚類,有大有小,大的多在近海,有的品種長達十五六公分。淡水銀魚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水域,多數品種身長3-5公分,由於淡水銀魚乾不含鹽,從健康的角度比海水銀魚更好。
鄱陽湖的銀魚也有大小,最好的是太湖種,長寸許,身體細長、光滑、頭部有個尖尖的短魚吻。銀魚在水中的半透明的,出水即死,魚肉呈灰色,並不好看。當地漁民在湖內用細網將銀魚打撈上來後,洗淨撒在網架上,鋪平曬乾,若是趕上陽光好,曬出來的銀魚通體雪白如銀,這也就是銀魚名字的由來。銀魚乾上只有細細的雙眼還是烏黑的,成為點綴,很是漂亮。晾曬時陽光若是差點,銀魚就會有些發黃,買銀魚乾的時候要注意,稍微黃點沒關係,若是特別的白,你猜猜放了什麼?
晾曬銀魚 2012年11月攝於鄱陽湖內沙洲
銀魚乾很容易泡發,肉質軟,不適合爆炒,炒蛋、蒸菜都行,最合適的當然是做羹。元代《日用本草》就有說明:銀魚「寬中健胃,合生薑作羹佳」。
當地傳統做法,銀魚泡發(約半小時)後濾水,加點黃酒去腥,肥瘦各半的肉末炒熟,加少量薑絲及銀魚燒開後勾芡,撒香菜、蔥花,加點香油即可。做法樸實,也不用放味精雞精,賣相一般,卻很鮮美。
2015年4月攝於都昌
有些人做銀魚羹時放雞蛋,還有的加香菇火腿絲一類,我覺得雞蛋的腥會壓倒銀魚的本味,配料太多喧賓奪主,銀魚反倒成了陪襯甚至調料。這麼做,顯然是因為銀魚不算便宜,一碗羹裡若是不加別的食材,就放那麼幾條總不成樣子。想品嘗到銀魚的真味,還是要用當地做法,銀魚捨得放,別整那些花裡胡哨的,熱騰騰濃濃的一碗,喝起來才是鮮香爽利。
銀魚別買太長的,越長肉質越硬,也不鮮。買回來的銀魚更要注意。銀魚不比蝦皮子,曬的時候不加鹽(這也是淡水銀魚的好處),若是曬得太幹一碰就碎,泡發出來也不好吃,曬得半乾又容易變質,所以銀魚的常溫保質期不長,買回來務必放冰箱裡。
2019年5月攝於九江
我為什麼知道?當年在都昌買銀魚,回家只吃過一次,沒注意丟櫥櫃裡,過一周再打開,不提也罷……
後記:
《尋味中國》中的照片,都採自筆者在當地拍攝,或品嘗後購買原材料在家裡製作的記錄,因為手上沒存貨,故本篇中未出現都昌銀魚乾照片,讀者可在淘寶上搜尋。隨便買點更好,今年鄱陽湖大洪水,魚塘基本全完蛋,湖邊的老百姓挺慘的。
原創圖文,轉載請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