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新出生的大熊貓長什麼樣子:剛出生的大熊貓體重僅100克左右,和兩個雞蛋的重量差不多。她們身上粉粉嫩,光溜溜得,有個小尾巴,尖尖的頭,兩隻眼睛長時間閉得很緊。約一至二個月後,它們的眼睛慢慢張開,身上也逐漸長出黑色和白色的毛髮,而三個月後,也就是在小熊貓學爬行的3個月後,它們變得有點像大熊貓。
大概到過成都大熊貓繁育基地的朋友都知道,新生的大熊貓一般是不讓人參觀的,一方面是因為大熊貓媽媽和幼崽們不能分離,另一方面新生的大熊貓身體虛弱,需要人悉心照料。一隻成年大熊貓的體重可以達到200斤,幾乎是一隻新生大熊貓(0.2斤)的1000倍,北極熊和大熊貓同屬熊科,但北極熊媽媽的體重只有新生大熊貓的400倍。對哺乳動物來說,母體體重與新生兒體重的比率平均為26:1,而對人類則為20:1 (按母親120斤,新生兒6斤計算),因此,大熊貓的確是哺乳動物中的一個特殊例子,與之相似的只有袋鼠,成年袋鼠則重約100斤,而剛出生的小袋鼠則重約5 g (0.01斤)。
新出生的大熊貓為什麼長得這樣?有些人戲稱大熊貓從出生到長大是一個「如何讓小老鼠變成大貓咪」的過程,雖然是玩笑話,卻又十分形象。新出生的大熊貓有其獨特之處,歷來受到動物學家的高度關注,但卻無定論,其中一句話說:「新出生的大熊貓其實都是早產兒」。
通過對夭折的熊貓寶寶進行研究,動物學家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上世紀80年代,在美國華盛頓史密森國際動物園出生的5隻熊貓,不幸的是,它們都未能順利地成長並在出生後不久死去,它們的骨骼標本仍然保存在動物園的庫房裡,其中兩隻寶寶的骨骼保存得很好,成為罕見的研究資料。
通過掃描兩隻熊貓幼崽的頭骨,研究人員發現,與其他許多哺乳動物的幼崽相比,特別是與灰熊、北極熊和棕熊同科的熊貓幼崽,熊貓寶寶的骨骼顯示出明顯的「發育不完全」。這就是說,儘管熊貓寶寶是「足月出生」,但他們的骨骼不夠健全,器官功能不夠完善,新陳代謝能力不強,就像一個早產了約3個月的嬰兒。
那就可以解釋另一種現象了,大熊貓媽媽在幼崽出生後的最初幾個月,基本上是寸步不離地照顧寶寶,每次走到寶寶嘴裡,還需要舔舐寶寶的身體,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小而虛弱的大熊貓寶寶活下來。
還有就是大熊貓曾經瀕臨滅絕,部分原因是它們即使已經交配受孕,也會在環境惡劣時自行終止妊娠。此外,由於產道狹窄,熊貓難產,幼崽成活率也較低。
作
為一個奇特的物種,大熊貓在世界上並沒有多少動物能從以肉食為主的雜食轉變成食草為主的食草動物(除了像北極熊這樣的少數物種,它們多是雜食動物,當食物充足時,它們會吃肉,當食物不足時,它們會吃果子),大熊貓和其他許多食草動物一樣,主要靠竹子維持生命,竹子的營養無法與肉食相比,因此大熊貓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吃,吃了又很快拉出來,對竹子的消化能力很差。
然而益處在於,在某些地區,竹子這東西到處都有,但人類活動對資源的需求相對較大,修建的公路橋梁等也會造成大熊貓種群的分裂和交配繁殖圈的縮小,導致不同的種群難以進行基因交換,區域內的種群會面臨近親繁殖等問題,再加上大熊貓自身生殖系統的特點,曾使大熊貓瀕臨滅絕。在退耕還林和工程建設過程中,由於更加重視環境保護,野生大熊貓的數量雖然有所恢復,但數量不到35000隻。
這隻熊貓的幼仔很小,甚至只有成年熊貓體重的四分之三,剛出生的幼仔體重在100-200克之間。如今網絡發達了,也許很多朋友看過熊貓分娩的視頻,在出生前十多個小時,由於小熊貓從產道中跌落已經讓它非常痛苦,在產道中非常狹窄,產道狹窄很容易造成生產困難,小熊貓長時間在產道中被產道肌肉擠壓,會引起缺氧等不良後果,而且小熊貓的產道也會因為受驚等因素,導致產道緊張收縮,小熊貓的排卵困難,小熊貓在產道中長時間被產道肌肉擠壓會引起缺氧等不良後果,還會增加胎兒的死亡機率。
而小熊貓在生產過程中也會因受驚等因素,導致產道緊張收縮,小熊貓的排出延遲,也會導致小熊貓的缺氧,導致幼崽成活率降低。隨著演化,大熊貓逐漸適應了這一特點,已經是在幼崽較年輕時試著生下的,但問題是,幼崽太小,母親體內發育不足,還是會增加幼崽死亡的機率。
所以根據統計,人工繁殖的大熊貓幼崽存活的機率約為90%,野生大熊貓生存的環境遠比人工環境殘酷,幼崽的生存機率更低。小熊貓對產道特性的適應有助於提高其存活率,但也會遇到新的問題,導致野生大熊貓幼崽存活率較低,難以達到維席種群的「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