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四載融合與創新 新雅海派粵菜獲評黃浦區非遺項目

2020-12-18 新民晚報

圖說:新雅粵菜館創建於1926年,原名「新雅茶室」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

新民晚報訊(記者 張鈺芸)振興老字號不僅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也要傳承經典、不忘初心。記者今天從中華老字號新雅粵菜館獲悉,新雅海派粵菜被評定為新一批上海市黃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深級中國烹飪大師、新雅粵菜館行政總廚黃任康被評定為新雅海派粵菜代表性傳承人。

新雅粵菜館創建於1926年,原名「新雅茶室」,系廣東南海人蔡建清所創辦,原址在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534號,後搬遷至中華第一街南京東路上並更名為「新雅粵菜館」,至今已有九十四載。

「海派粵菜的烹飪技藝靠師徒間的口傳心授才得以流傳至今,究其來源,背後是代代粵菜大師與各地師傅根據本幫食客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而來的精華,並成就了幾代人的舌尖記憶。」 黃任康告訴記者,新雅粵菜館的新派粵菜以粵菜為基礎,融合了上海本地口味和西方的烹製手法,最終獨創這一體系。

「粵菜早在清鹹豐年間就傳到了上海,當時在滬上經營粵菜的菜館很多,但最負盛名的卻是新雅粵菜館。為什麼呢?關鍵在於它堅持廣幫特色的同時兼容並蓄,及時適應了各個時期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記者了解到,新雅粵菜館的海派粵菜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圖說:新雅海派粵菜被評定為新一批的上海市黃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第一階段: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末,新雅由經營正宗廣州風味菜餚逐步轉成適合上海特點新派的廣州風味菜。口味上既有清鮮,也有厚味。

第二階段:四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末,當時為適應發展需要,保持既有傳統特色,又改良創新,同時,為了照顧到當時西方顧客的需求,還引進西式烹飪技術。由傳統的廣東菜餚轉變為適合上海的新派廣東菜、歐美菜。

第三階段:解放後至八十年代,繼續衍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創製了一批廣幫新名菜。廣州的風味菜餚仍佔一半以上。為了將傳統的招牌菜發揚光大,廚師們將雙色蝦仁、煙鯧魚等一批鎮店名編入《中國名菜集錦》中,讓新雅粵菜館的招牌菜傳承延續。

第四階段:九十年代以來,新雅發揚傳統,堅持特色,兼收並蓄,積極創先進的理念,把招牌菜形成標準化和特色化,同時又推出了一批特色菜,形成了具有新雅特色的新派粵菜譜系。

圖說:菜品代表作沙拉煙鯧魚

作為新雅海派粵菜代表性傳承人,黃任康師承享有「烹飪國手」盛譽、上海烹飪界「八大金剛」之一的盧兆祺師傅及「國家名廚」姜介福師傅,年輕時曾遊歷東西方多國,不僅繼承了海派粵菜的烹飪技藝,更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消費者口味的變化,逐步形成自己的烹飪特色。不僅在菜餚上有出彩成績,近年來更是研發出諸多深受消費者追捧的「網紅」產品,如:醃篤鮮月餅、黑毛豬肉粽、烏米山藥八寶飯。

新雅粵菜館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做好老字號的品牌發展和傳承,結合新的時代特點,新雅將傳統的菜餚工藝與現代工業化生產相互結合,創新發展了半成品中式菜餚,將新雅的菜餚文化平民化,大眾化,並且定期對企業菜譜菜系、招牌菜匯總、統計、梳理,以確保菜餚質量為最佳狀態。 「通過大師工作室等部門,我們也在積極參與行業、政府等組織開展的各項對老字號保護發展的項目,通過商標、智慧財產權等全方位對新雅品牌和菜系發展進行保護和傳承,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老字號的文化故事和底蘊。」

相關焦點

  • 魔都94年「非遺」老字號帶貨了!
    - 新奇的口味,圈粉老上海 -作為新雅海派粵菜代表性傳承人,黃師傅曾遊歷日本、瑞典、挪威、西班牙等國。像是近年來風靡滬上的醃篤鮮月餅、黑毛豬肉粽、烏米山藥八寶飯...還有今年推出的芥香金槍魚鬆月餅、藤椒魚月餅,都是出自黃師傅之手。「 時令美味醃篤鮮,做月餅?
  • 非遺人才創新發展聯盟、紅橋市場與賽酷雅三方籤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
    人民網北京9月8日電 9月8日,北京京城非遺人才創新發展聯盟(以下簡稱非遺人才聯盟),與北京紅橋市場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紅橋市場)、北京賽酷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酷雅)三方,在第七屆北京市文化融合發展項目合作推介會現場,舉行了全球戰略合作協議的籤約儀式。
  • 線上展覽|「巴海拾遺」 2020當代海派剪紙新語彙藝術展(上)
    「巴海拾遺·2020海派剪紙新語彙藝術展」作為上海大學與上海市楊浦區文化和旅遊局、楊浦區圖書館的公共文化藝術合作項目,秉承保護非遺、活化和創新當代藝術新語彙的精神,傳播海派剪紙藝術,繼承中華優秀民間文化傳統,將文化火種播撒在千家萬戶。
  • 粵菜和中藥雙雙上榜!廣州兩項目入選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
    12月10日下午,在潮州舉辦的全省非遺重點工作會商會上,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對榮獲2020年廣東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進行了頒獎。 在全省公布的14個案例中,廣州有兩個上榜,分別是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和粵菜烹飪技藝。會議透露,潘高壽傳統中醫藥文化代表我省送全國參評。
  • 探索「新海派」的融合與傳播之路——東方衛視的「雲創新」
    與其說「疫情大考」是對於傳統電視的衝擊和挑戰,倒不如說這是融合發展的機遇與風口。本著「不要浪費任何一次危機」的堅韌心態,東方衛視以變制變,努力探索著「新海派」的融合與傳播之路。化危為機推進融合變革,東方衛視成為「季度增量第一大戶」受疫情影響,全球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都遭遇重創,「線上產業」臨危受命,迎來強勁增長。
  • 小編帶你看「巴海拾遺」 2020當代海派剪紙新語彙...
    小編帶你看「巴海拾遺」 2020當代海派剪紙新語彙藝術展 2020-12-12 18: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塔裡賞非遺,「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啟動
    南獅威武、廣彩繽紛、欖雕精細、粵曲悠揚……8月8日晚,「嶺南之窗」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項目在廣州塔舉行啟動儀式。「嶺南之窗」是以廣州塔、廣州國際媒體港為核心、以其周邊沿江區域為基礎空間,以非遺展覽展示展演為主題內容的廣州文旅融合創新示範區。啟動儀式上,來自廣州粵劇院的6位梅花獎得主、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聯袂表演了粵曲聯唱《相約嶺南》。
  • 家具、旗袍、玉雕、石庫門、本幫菜 「海派非遺」亮相2020上海書展
    海派非遺是一張獨特的城市名片、一份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家具、旗袍、玉雕、石庫門、本幫菜,今天,這些集中體現「非遺海派文化」高度的書由上海非遺協會帶到了2020上海書展。活動現場展示的海派非遺系列畫冊(央廣網發 官方供圖)叢書將海派文化精髓以畫冊形式呈現,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整套著作分為五冊,分別是《海派家具》《海派旗袍》《海派玉雕》《上海石庫門》《上海本幫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實用價值和收藏價值。
  • 「微旅行」創新文旅融合新理念 打造申城亮麗風景線
    走過17載,「虹橋藝術之秋」解鎖文商、文旅、文綠融合發展新模式  一場場精彩活動好戲連臺,一幕幕歡樂場景令人流連忘返。從2003年至今,「虹橋文化之秋」藝術節已連續舉辦17屆,以「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市場化運作」的運作方式,解鎖文商、文旅、文綠融合發展的全新模式,鍛造「國際國內文化交流、社區市民大眾節日」的節慶文化品牌。
  • 2020廣東非遺創新發展峰會舉辦 省級非遺傳播與發展工作站授牌
    去年我們在此舉辦了「資本助力非遺產業發展」論壇活動,對非遺的產業化發展進行初步探討和嘗試。今年3月,在廣東省文旅廳的指導、支持下,廣東省旅遊協會和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牽頭成立了廣東省旅遊協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並在非遺領域開展了創新性調研,做了很多嘗試。南方文交所榮幸獲評廣東省非遺傳播與發展工作站。未來專委會和南方文交所會持續關注、努力推動廣東非遺創新發展。」
  • 「粵菜師傅」工程為東莞傳統美食注入新活力 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
    「粵菜師傅」工程為東莞傳統美食注入新活力 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東莞菜 而隨著近年「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餐飲行業,也給東莞美食的創新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傳統莞菜展現新面貌 「很難說哪一道菜能代表東莞菜,可以說是『一鎮街一特色,一片區多滋味』。」
  • 「旅行發現」上海人自己的非遺——海派絨繡
    當然,上海近代的歷史也是歷史,在近代史上形成了地域性獨具特色的文化都是自己的非遺,不說不知道,真列舉起來也有上千種之多。說起來老百姓比較能夠認可的自己的非遺可能也就數滬劇、滑稽戲以及海派旗袍了,哦,還有金山農民畫。
  • 【粵菜師傅 嶺南新味】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東莞菜
    而隨著近年「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餐飲行業,也給東莞美食的創新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傳統莞菜展現新面貌 「很難說哪一道菜能代表東莞菜,可以說是『一鎮街一特色,一片區多滋味』。」林中文,專注粵菜23年,是廣東省首屆十大南粵廚王之一、東莞酒店餐飲技師協會副會長,也曾擔任東莞一家知名本地菜酒家的店長、菜式研究所所長。
  • 勒流黃連,廣東粵菜師傅名村!
    12月19日,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廣東特色名村」獲獎名單正式公布,勒流街道黃連社區獲評為廣東粵菜師傅名村。本次獲評為廣東粵菜師傅名村的村居全省僅十個!作為上榜的村居黃連社區有其底氣所在!黃連開村於唐代,盛於明清。
  • 「非遺」海派魔術現身虹口,還有這些精彩→
    古彩戲法、海派魔術、讀心術……12月5日,「海派魔術」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良鐵及其魔術團隊帶來「2020年虹口區市民終身學習體驗活動」,這也是虹口區為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所舉辦的特別活動。隨著表演進入尾聲,海派魔術團隊揭開變幻的奧秘,一個個看似「奇蹟」般的魔術變得通俗直觀。如:讀心術的成功皆因魔術師給出引導,觀眾潛意識走上順向思維,逃不出「思維漏洞」,大家直呼「太絕了」!
  • 大衍觀察|積極探索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創新之路
    華幡舞獅、社火巡遊、火龍鋼花、爬杆龍……今年元旦假期,棗莊市臺兒莊古城景區開展了一系列非遺演藝活動,熱鬧歡慶的場面吸引4.12萬人次遊客到這裡賞民俗、逛古城。  1月1日,2021年好客山東賀年會在臺兒莊古城啟動。從元旦到元宵,遊客可在臺兒莊古城欣賞舞龍、高蹺、國潮互動變臉、國潮雜技等豐富的非遺演出和民俗展演,參與新春美食節等系列活動。
  • 廣州兩項目入選廣東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
    信息時報訊(記者 陳川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12月10日,在潮州舉辦的全省非遺重點工作會商會上,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對榮獲2020年廣東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優秀實踐案例進行了頒獎。在全省公布的14個案例中,廣州市有兩個上榜,分別是潘高壽傳統中藥文化和粵菜烹飪技藝。
  • 「流動的海派咖啡館」創新深化央視頻大巴車IP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續蔓延的背景下,本屆進博會向世界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也吸引了眾多中外媒體的目光。  進博會期間,各家媒體紛紛利用融媒矩陣,推出大量精品報導,引領高效傳播。其中,一輛行駛在上海街頭的紅色雙層大巴,吸引了無數路人以及網友。這不是一輛普通的巴士,而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旗下的5G新媒體平臺「央視頻」打造的「流動的海派咖啡館」。
  • 溫州龍灣:金秋雅集展示文旅融合新面貌
    10月25日,一場透著濃濃中國風的庚子金秋雅集活動在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東籬下生態休閒農莊舉辦。  活動現場呈現了一臺以中國風為主的古風盛典演出,現場還設置了非遺集市、古琴茶道區、麥麥酒品嘗區、書法拓片體驗區、燈謎投壺體驗區、網紅打卡點及漢服拍照等。
  • 「粵菜師傅 嶺南新味」多位粵菜名廚聯手創新東莞菜
    而隨著近年「粵菜師傅」工程的推進,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餐飲行業,也給東莞美食的創新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傳統莞菜展現新面貌「很難說哪一道菜能代表東莞菜,可以說是『一鎮街一特色,一片區多滋味』。」今年,藉助「粵菜師傅」工程,林中文獲批成立廣東省粵菜師傅大師(林中文)工作室。為了更好傳承、創新東莞菜,他與四名東莞新派粵菜名廚一起,深入挖掘東莞菜的文化內涵,整理了20道東莞傳統菜的做法,並進行升級包裝,重新演繹出60種新派的創新做法,並且將製作配方、菜式圖片和流程彙編成書——《莞色莞味-東莞創新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