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終於過去了,但是氣溫還沒有要「入秋」的跡象,也有不少人想抓住夏天的「尾巴」,去海邊浪一浪,如果這個時候周圍還有一個美術館,那日子可不要太舒服!
其實在中國秦皇島,還真有這麼一座建在海邊的美術館!
沙丘美術館,一個獨特的項目
沙丘美術館是由阿那亞委託建造、由獨立藝術機構UCCA運營,也是UCCA的第一座分館,它的總面積有930㎡,包含了7個室內展廳和3個戶外展廳。
· 由內到外的自然 ·
從外觀看,建築的主體像是三個白色的大沙丘矗立在沙灘上,背後一片綠意盎然,面前就是波瀾壯闊的大海,整體不管是顏色還是形狀都不顯突兀,看得出來,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處得很融洽!
不僅僅是外在形象,沙丘美術館的內部也處處能看到人與自然的關係。
首先是美術館的入口處,需要走過一段幽暗的隧道,緊接著就會進入到一個可以透露出自然光的圓頂接待廳,這一道走過去,有點小神秘還有點小期待的感覺太贊了!
這裡面幾乎所有的牆面、玻璃,甚至吧檯都是手工打造的,有的會被刻意做成冰塊的樣子,模擬冬季海面上漂浮的冰塊;而且每個展廳裡朝向不同、大小不一的窗戶,都能透過自然光。
其中,美術館還用零排放的地源熱泵系統來代替傳統的空調保持室內環境恆溫恆溼。這個環境,日站君覺得比海邊舒服多了!
從沙丘美術館裡的窗戶看海,每一個洞口的風景在每個時間段都是不一樣的。
一洞一景,這應該是除了館內的藝術展覽外,最吸引人的地方吧!
如果想去到外面看海,這裡還有一部可以通往沙丘美術館頂部觀景臺的螺旋樓梯。
循著一點點擴大的光源處,一級一級,順著樓梯的曲線上去,登頂就能看到廣闊的大海,站在高處看海可是不一樣的感覺!
·「費盡心機」的設計 ·
沙丘美術館的整體形狀,是一個複雜的三維曲面殼體,這是由秦皇島當地擅長造船的木工,用小尺度的線性材料手工編織出的模板定型,然後用混凝土澆築而成的。
保留殼體上的一些不完美的肌理,少了一點人工的精修,卻更貼合自然環境,有別樣的美感!
根據OPEN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李虎的介紹,包括展覽空間、活動空間、咖啡廳在內的連續空間,被設計成一個正在分裂的細胞,這樣會讓整個美術館看起來像是一個生命體。
可能外觀上很難看出來,反而在設計圖上會看得更清楚!既是一個整體,又都是獨立個體的設計很巧妙了!
為了讓洞穴的高度順應沙丘的形態,在美術館快要完工時,建築工人去到屋頂,把沙子填回去,並在上面種上植物,恢復沙丘的自然生態。
日站君覺得,這座耗時3年完工的沙丘美術館,不管是從內部還是外觀的整體形態,都透著獨特的設計想法!
沙丘美術館,好評如潮!
其實最一開始,李虎想過是否要在沙丘上建造美術館,但是考慮到美術館和自然的關係,同時又想到孩童挖沙的遊戲,他認為應該將美術館隱於沙丘之中,所以就選擇在沙丘內挖洞穴的方式。
可能有很多人會滿腦問號,為什麼海邊可以利用的元素那麼多,偏要選擇沙丘呢?沙丘又是什麼呢?
沙丘是由風堆積而成的小丘或小脊,是可以保護海岸生態的,而現在的中國,因為它們會阻擋了一線海景,有很多沙丘已經遭到人為破壞消失了。
李虎說,沙丘美術館或許是華北地區僅存的一片沙丘了。
UCCA館長田霏宇認為,沙丘美術館的地理位置特別,讓人們在觀展的同時,也會聯想到當下的環境問題;同時關注自然、生態的主題也為今後沙丘美術館的工作定下了一個基調,未來,沙丘美術館會在每年推出和環境相關的展覽。
這是來自甲方的肯定!
這樣一個自然的建築,受到的不止是國內的關注。
沙丘美術館截止到現在,已經獲得了包括德國Iconic設計獎的「Best of best」獎項、2019年AZ設計獎在內的國內外14個大獎!
其中AZ設計獎的評審會員這樣評價,「沙丘美術館蘊含了室內與室外的獨特關係。它的空間具有強烈的場所感,運用的材料也與設計概念相輔相成。」
有自然寓意的建築日站君見過不少,但是像沙丘美術館這樣,將建築「深埋」於自然的形式很新穎,也會更直觀的感受到自然環境的重要性!
文章看到這裡大家可以發現,OPEN建築事務所似乎有著獨到的設計想法,就好像要把建築融合到自然中,確實是這樣的!比如上海油罐藝術中心、北京四中房山校區等等……
日站君還從他們的作品中,挑了一個個人最喜歡的——山谷音樂廳!
山谷音樂廳坐落金山嶺長城腳下,一個散落著大石塊的崎嶇山谷裡,佔地面積790㎡,包含了半露天的劇場、室外舞臺、觀景平臺和一些服務空間。
為了給聽眾帶來最好的聲音體驗,建築的聲學特性被細化到了極致,內部空間以貝類、木製樂器和人耳的輪廓為靈感,引入自然聲的同時,還避免了不必要的聲音混響!
山谷音樂廳會讓日站君覺得,建築和自然、文明和自然之間是不衝突的,在這裡聽音樂大概整個人都得到了升華吧!
為了讓山谷音樂廳更自然地融入到周圍環境中,整座建築都是由混凝土澆築而成,而且,這混凝土也很講究,是來自當地富含礦物質的巖石。
除此之外,立面分層的靈感來源於周圍山脈的沉積巖,層層堆疊的建築方式則是避免了對石頭的自然形態的簡單模仿,換句話說,就是要看出人工的痕跡!
這座建築獲得了第66屆美國P/A Awards建築獎。還有得到了美國建築師協會資深會員的高評價,「現在,許多已有的建築形式已經不再適用,建築師可以重新塑造和闡釋新的建築類型。這就是一個突破傳統劇院模式的新作品,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的聲音體驗」。
總之,期待山谷音樂廳正式開放的日子!
對於建築,就像李虎期待的那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會和自然相互作用,在半個世紀、一個世紀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日站君也發現,平時我們看到的作品設計理念,說是靈感源於自然,很可能觸動到的只有作者和少數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意義還是模糊的、抽象的,看過、品過然後拋之腦後。
但這些作品不僅重塑了建築的形態,更重要的是尊重自然,相比在一幅幅作品下駐足,這樣直接了當的方式可能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