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國內首家低成本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再次向A股市場進發。公司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計劃募集資金25 .3億元,用於購買不超過9架空客A 320飛機、3架A 320模擬機和補充流動資金。
根據招股說明書,過去三年間春秋航空盈利逐年遞增。但《經濟參考報》記者發現,來自補貼收入的貢獻佔據了半壁江山,其中主要是以航線補貼為主。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模式存在政策變動後補貼能否存續的隱憂,當前廉價航空的激烈競爭也使風險進一步放大。
2004年成立於上海的春秋航空,經營模式與全服務航空公司存在較大差異。其全部採用空客A 320機型,不設頭等艙和商務艙,除了「商務經濟座」外,其他艙位機上餐飲需要單獨購買,機票以網絡銷售為主,一系列的節省成本和費用的舉措換來的是大量提供「99元」或「199元」的低價機票。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1年至2013年的三年間,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為21.72%,淨利潤分別為4.8億元、6.2億元和7.3億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補貼對其利潤貢獻巨大。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公司的補貼收入分別佔同期利潤總額的74.50%、59.89%和52.90%,其中,與公司經營業務密切相關的航線補貼分別佔同期全部補貼收入的80.20%、72.52%和79.30%。
春秋航空在招股說明書中透露,上述航線相關補貼,主要是有關地方政府或機場根據公司在特定航線的旅客運輸量、建立運行基地、投放飛機運力等,按照一定標準給予公司定額或定量的補貼。據了解,春秋航空近三年的補貼收入中,來自河北省政府和河北機場的補貼,佔據了很大的比例。2011年2月28日,春秋航空與河北省政府籤署了《共同推進河北航空運輸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提出在政府大力度補貼的支持下,春秋航空通過低成本優勢,把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打造成「價格窪地」,推進其作為國家航空大眾化試點建設進程。
「通過公司的低票價吸引了大量乘客,年旅客吞吐量從2011年的100多萬人次上升到2013年的511萬人次,帶動了石家莊的經濟和財政收入增長,而且我們也獲得了當地區域市場的優勢地位,目前佔有最大的市場份額。」春秋航空新聞發言人張武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說。
對此,有航空分析師指出,如果補貼收入的貢獻佔據利潤的比重太大,會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和政策風險,比如政府換屆後對補貼政策是否還會持續等。
據介紹,雖然國內低成本航空市場有長遠的增長預期,但目前尚未出現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在目前中國的政策環境下,沒有了補貼,他們很難靠自身來維持運營和發展。」有業內人士指出。另外,大型航空集團像海航集團、東方航空先後試水低成本航空,將給春秋航空帶來更大的壓力。
據記者了解,春秋航空與河北省政府、機場的三年合作協議在2014年3月末已到期。對於這個在他描述中「各方都對好處看得很清楚」的談判為何仍未落地,張武安並未做正面回應,只是說「新的合作協議還在洽談中」。
不過,他也坦言這種模式確實存在政策風險,表示會將「這種風險充分地提示出來」,而且公司在其他地方採用這種模式時會比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