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記者從27日召開的全國海洋系統涉海藏品徵集工作會上獲悉,國家海洋博物館已徵集達成協議藏品近20000件,其中不少珍藏品有望成為「鎮館之寶」。下一步,全國海洋系統將利用90天的時間開展集中徵集活動,力爭在數量和質量上實現新突破。
據悉,國家海洋博物館選址於濱海旅遊區南灣,位於1平方公裡左右的海洋文化公園內,佔地面積30公頃,總投資22.17億元,年內開工,工期三年。博物館總體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日接待能力約7000人。博物館建成後將免費向市民開放,周邊將配套輕軌、公交、旅遊大巴等便利交通工具。
澳洲設計 開放模式 海濱元素
博物館設計方案基本敲定
2015年試開館日接待約7000人
記者從全國海洋系統涉海藏品徵集工作會上獲悉,落戶濱海新區的國家海洋博物館設計方案已基本敲定。該館佔地面積30公頃,一期15公頃,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投資22.17億元人民幣,是我國首座以海洋為主題的綜合性、公益性博物館。
據悉,國家海洋博物館由曾設計雪梨奧運場館的澳大利亞考克斯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外形似躍向水面的魚群、停泊岸邊的船塢、張開的手掌、海洋的生物……讓人遐想無限。國家海洋博物館建築設計單位負責人介紹:「本方案的創意核心是將展館設計成開放的模式,整個建築突出海濱元素,優美但不具象。」
博物館建在1平方千米左右的海洋文化公園內,日接待能力約7000人,建築風格如此獨特、建築體量如此之大的綜合性海洋博物館在全世界範圍內堪稱少有。
博物館年內開工,工期三年,將於2015年布展和試開館。
海博館已徵集藏品2萬件
不乏稀世珍品藏品設計規模30萬件
五億年前的海洋古生物化石、中國海洋大學恢復高考後的手刻油墨教材、西班牙捐贈的水樣瓶……記者從全國海洋系統涉海藏品徵集工作會上獲悉,此次國家海洋博物館徵集到的藏品中,不少稀世珍品有望成為鎮館之寶。
記者注意到,近2萬件藏品來自國內外各地,包括船模、海圖、文獻、工具等,其中不乏一些大型珍藏品。例如,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鄭守儀院士捐贈的「海洋之心」有孔蟲乳小滴蟲化石,是一種5億年前的古老海洋生物化石,採集於東海130米的海底,頗具科研價值。
博物館文物藏品設計規模30萬件,初期的文物藏品規模將達到2萬件,所徵集的藏品包括國內外所有與海洋自然、物產、航海交通、海洋戰爭、海洋科技等有關的實物、典籍、標本、附屬品。博物館還將以史料展現我國釣魚島海域及南海海域的有關情況。
寶島收藏家「裸贈」藏品
日制瓷盤證我釣魚島主權
記者從全國海洋系統涉海藏品徵集工作會上獲悉,最近的兩批徵集中,貴州方面的1600餘件古海洋生物已經達成徵集協議,即將入藏;臺灣民間博物館協會捐贈的5000餘件藏品已經落實。在藏品徵集過程中,發生了不少感人故事。
來自寶島臺灣的多位民間收藏家「裸贈」個人全部涉海藏品,不收取費用。這些藏品總數多、質量高、意義大。來自臺北的古董收藏者黃偉,收藏有一件1830年日本仁孝天皇登基時所燒制的一個瓷盤,瓷盤上所繪製的是當年的日本地圖,圖上沒有釣魚島。有關人士表示,如果有可能,希望有關釣魚島的文物能在國家海洋博物館中展出,這對全方位展示中國自古以來的海洋文明、維護國家海洋主權具有重要意義。
來自全國各地的不少愛心捐贈者認為,國家海洋博物館如同「藍色故宮」般意義重大,希望為展示中華民族偉大的海洋文明盡一份自己的力量。目前,國家海洋局正與民間收藏家就南海出水文物、中外海圖捐贈轉讓事宜進行積極磋商。
三大展區揭示人海和諧真諦
記者從全國海洋系統涉海藏品徵集工作會上獲悉,國家海洋博物館的展陳主題確定為「海洋與人類」,設計三大展區,以地球、海洋、生命、人類及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共生關係的系統展示,揭示人海和諧的真諦,引導社會公眾了解海洋、熱愛海洋、保護海洋。
圍繞主題,國家海洋博物館陳列展覽內容設計分為三大板塊,即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和短期巡迴展覽。
基本陳列初步設計了自然海洋和中華海洋文明兩條主線。自然海洋部分按照從古到今的順序,依次設置遠古海洋、今日海洋、魅力中國海、未來海洋4個單元。中華海洋文明部分則打破王朝體系,從海洋文明的角度劃分4個不同的海洋文明發展階段進行闡釋,向觀眾清晰傳達我國燦爛的海洋文明。
專題展覽則是對重點、熱點問題的深化和延展,目前初步設置了航海與船舶、海洋軍事、極地科考、海洋之美、保護瀕危動物、美麗貝殼和寶島風情等單元。
短期巡迴展覽設計為海洋科學與海洋文化的國際交流平臺、不同國家海洋類博物館的互動平臺、國內外臨時性海洋展覽平臺,將成為以更多種、更動態和更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方式服務社會和公眾的基地。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張曉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