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非遺魅力 助推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步伐

2020-08-28 臨夏林草

世界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世界地質公園作為一種資源利用方式,在地質遺蹟與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經濟發展與解決群眾就業、科學研究與知識普及、提升原有景區品位和基礎設施改造、國際交流和提高全民素質等方面顯現出綜合效益,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地方文化傳承做出了貢獻,是展示國家形象的名片、促進國際合作的引擎。

臨夏地質公園將甘肅和政古生物石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和甘肅炳靈丹霞地貌省級地質公園歸併整合,以擬建的蘭州至永靖、永靖至臨夏高速公路為連線,以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化石群、黃河三峽水電博覽園、炳靈丹霞、世界文化遺產炳靈寺石窟,臨夏市八坊十三巷、馬家窯彩陶博物館、六十裡河州牡丹長廊,和政新生代古生物化石及廣河齊家文化等人文景觀為支撐,打造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申報第十一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臨夏地質公園與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縫結合是響應國家號召、傳承中華文化的舉措,也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體現,必將有力推進臨夏地質公園申報創建世界地質公園工作。

制陶技藝

自新石器時代開始,我國陶器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展現出了獨特的民族風貌。每一個陶器的製作,從揉泥到燒造完成,經歷十幾道工序數十個技術關鍵點,每一個陶器都出自一系列藝人經年累計的技藝,都經歷一筆一划的精心繪製。陶器製作技藝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蛋雕技藝

蛋雕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裡的一枝奇葩,有著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傳統特色,集繪畫,雕刻於一身,用不同禽類的蛋殼作為創作載體,所以被稱為「脆弱」的藝術。蛋雕藝術源於六世紀的復活節彩蛋,經過多年演變,彩蛋工藝逐步提高,人們將雞蛋鑽孔掏空,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終於形成了具有較高欣賞價值的藝術珍品——蛋雕藝術品。蛋雕雕刻手法複雜多變,有浮雕、陰雕、陽雕、透雕、鏤空等多種雕刻技法,對雕刻者的技藝要求較高。

泥塑技藝

泥塑藝術是中華民間藝術的一種。民間藝人用天然的、廉價的材料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以博得民眾的喜愛。在明清以後,民間彩塑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如今,它早已走出國門,遠涉重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愛,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泥塑樸實、直觀、真實,為生活增添新的亮點。此外泥塑還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每件作品均是手工製作,皆為孤品,不存在仿造、複製、盜版等被侵權現象的發生。與油畫、剪紙、浮雕等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泥塑藝術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欣賞角度也極為的豐富和多樣化,更能貼近於人們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同時也是當今人們追求時尚、個性的一種體現。一塊泥土一把刻刀,一份初心一個夢想。

雕刻葫蘆

葫蘆雕刻是一種用葫蘆雕刻的藝術,2008年6月7日,葫蘆雕刻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葫蘆雕刻,種類和工藝非常豐富,幾百年來不斷發展興盛,極富美學魅力,題材有人物,花鳥,動物,山水等,經過他的藝術創新,賦予全新的雕刻繪畫語言,今人耳目一新,愛不釋手。

磚雕技藝

臨夏磚雕又稱河州磚雕,源於宋金,成熟於明清,盛行於當代,以濃鬱的民族特色,古樸典雅的藝術魅力,出神入化的表現手法,成為河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臨夏磚雕主要以梅蘭菊竹、福祿壽禧、八寶博古、翎毛花卉、名勝古蹟、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為創作題材,既有成百上千平米大型浮雕,也有透雕小品,巧妙地將書法、繪畫和雕刻藝術融為一體,被列入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文:臨夏地質公園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宣傳標語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宣傳標語01全力申報創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02群策群力申報創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
  •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探尋臨夏地質公園「盛世美顏」
    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蹟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組合而成的一個特殊地區。今年,國家林草局決定將甘肅臨夏地質公園確定為2021年度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那臨夏地質公園又有怎樣的「盛世美顏」呢?
  •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開展地質公園規劃調查,全力助推地質公園申報創建工作
    7月16日-18日申報創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工作人員與省地調院及作業單位共同組成的工作小組在地質公園範圍內的和政縣、廣河縣區域開展了地質公園規劃調查。工作小組先後就和政縣法臺山景區、萬獸谷景區、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初選的地質學校以及地質社區,廣河縣齊家文化博物館道路外部交通導引牌、沿途宣傳牌、景區標示系統進行了初步的選址定位。並對兩縣區域內的化石出露點精選定位,同時選定了科考路線。
  • 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在國內評審中名列榜首
    ,我州申報的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以114分的好成績名列第一,順利通過國內評審,確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評估驗收的世界地質公園。    據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網《關於申報臨夏世界地質公園徵求意見的公告》介紹,為了充分挖掘臨夏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蹟及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加強地質遺蹟保護,促進旅遊發展,擴大對外交流,提升臨夏形象,振興民族地區經濟,助推脫貧攻堅進程,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關於做好第十一批世界地質公園推薦工作的通知》精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工作,專題研究組織和申報相關工作事宜,
  • ...申報創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主題形象吉祥物、攝影作品和宣傳口號...
    高原史書·世界奇觀——申報創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主題形象吉祥物、攝影作品和宣傳口號徵集啟示為進一步增強公眾對申報創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的深刻印象,提升臨夏地質公園主題形象宣傳和文創產品開發影響力,申報創建臨夏世界地質公園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州申世辦」)擬面向社會公開徵集以「高原史書·世界奇觀」為主題的臨夏地質公園形象吉祥物、攝影作品和宣傳口號。
  • 臨夏地質公園博物館(主館)及主碑設計方案匯報會召開
    &nbsp&nbsp&nbsp&nbsp中國甘肅網10月19日訊 據民族日報報導(記者 馬龍 馬尚龍)10月18日,臨夏地質公園博物館(主館)及主碑設計方案匯報會在臨夏市召開。
  • 中國湘西地質公園成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北京時間7月7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9次會議通過決議,中國湘西地質公園被正式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成為我國第40個世界地質公園,湘西州迎來了世界級金字招牌。湘西世界地質公園總面積 2710平方公裡,由南自北縱跨湘西州7個縣市,包括矮寨、天星山、芙蓉鎮、紅石林、十八洞、呂洞山、洛塔7個園區,公園總體呈現四大特色:全球寒武系標準層型剖面——「金釘子」;全球規模最大的奧陶系紅色碳酸鹽巖石林;蔚為壯觀的切割高原型巖溶臺地-峽谷群景觀;巖溶地質生態與少數民族文化融合的典範。
  • 坎布拉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各項工作有序推進
    新華網西寧10月27日電(魚昊)26日,記者從青海省坎布拉景區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工作推進會獲悉,坎布拉地質遺蹟勘察和申報資料編制等申報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申報世界地質公園青海省專家團成員在會議中圍繞促進地質公園在管理、保護和開發利用等話題進行討論,對提高地質公園所在地區旅遊的內涵和品位,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當地居民就業發表了不同意見和建議。
  • 坎布拉景區全力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世界地質公園」工作推進會上獲悉,目前,坎布拉景區已完成了國內部分的申報資料,預計到2023年將接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出最後的終審評定。據悉,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記錄著青藏高原不斷抬升的證據,保留著很多遺蹟和具有科研價值的地質地貌特徵。
  • 青海坎布拉丹霞峰林地質公園正式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央廣網西寧11月1日消息(記者張雷 通訊員丁康)記者從日前召開的青海省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工作推進會上了解到,「青海尖扎坎布拉丹霞峰林地質公園」被正式確定為2022年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之一,目前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
  • 青海坎布拉正式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青海尖扎坎布拉丹霞峰林地質公園」被正式確定為2022年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之一,目前坎布拉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創建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2019年12月20日,坎布拉丹霞峰林地質公園向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保護地管理司遞交申報資料;2020年1月14日,全國公示評審結果,坎布拉名列第三;2020年3月9日,國家林草局確定「青海尖扎坎布拉丹霞峰林地質公園」為2022年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送的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單位之一。
  • 湘西地質公園入圍2019年申報世界地質公園名單
    湘西地質公園-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楊勝剛 攝花垣排碧階「金釘子」。明克林 攝古丈階「金釘子」。嚴洪濤 攝紅網時刻12月29日訊(記者 何超 通訊員 葉慶子 劉志)12月28日,由國土資源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舉辦的全國第十批世界地質公園推薦會在北京舉行,湘西州申報的湘西地質公園在國內競爭中勝出,入圍第十批擬申報世界地質公園推薦名單。
  • 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升至41處居世界首位
    本號訊(10月28日)10月27日,2020中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年會在四川巴中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召開。今年,我國新增湖南湘西、甘肅張掖兩處世界地質公園,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升至41處,超過全球161處的1/4,居世界首位。
  • 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將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該公園如今已成熱門景點
    去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臨河廣場,沿黃河岸邊步行察看周邊環境,聽取沿黃地區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堤防建設和防洪形勢等情況。在臨河廣場觀景平臺,習近平總書記眺望黃河鄭州段。如今,一年過去了,觀景平臺早已成為市民、遊客拍照留念的「打卡地」,而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原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2005年被評為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也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
  • 【臨夏地質公園】佔據6項世界之最——和政縣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巖性不同的地層中,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紀披毛犀頭骨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和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
  •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將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2020 年夏天,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將交出怎樣的 " 黃河 " 答卷 ?黃河流域首個以黃河、黃土、黃河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地質公園夏日,鄭州市西北方向 20 公裡外的黃河之濱,岸邊垂柳依依,作為九曲黃河上的一顆 " 明珠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迎來了新的一天。
  • 專家學者聚集化石峰會,助力申報「興義三疊紀世界地質公園」
    第五屆「中國美麗鄉村·萬峰林峰會」系列活動之第四屆化石峰會會議期間,記者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與興義申報「三疊紀世界地質公園」專訪了UNESCO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專家張遠海教授。  世界地質公園是一個具有世界性的地質遺蹟,並按照「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理念進行管理的統一地理區域。保護、科普教育、通過地學旅遊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理念所在。
  • 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居世界第一 地質與文化融合發展
    日前,中國政府推薦申報的安徽九華山和山東沂蒙山地質公園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這是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6次會議上正式獲批的。會議同時通過了我國泰山、三清山和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擴園申請。至此,中國世界地質公園總數升至39處,居世界第一。
  • 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成功一周年!「又見沂蒙山」首屆臨沂地質文化年啟動!
    17日上午,在美麗的沂蒙山龜蒙園區,彩球招展,鑼鼓喧天,與會領導與嘉賓分別在「保護地質遺蹟、守護綠水青山」籤名牆上簽名,「又見沂蒙山」首屆臨沂地質文化年暨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成功一周年宣傳活動啟動儀式隆重舉行。
  • 關於蘭州紅古區申報創建國家地質公園,你怎麼看
    目前,紅古區已具備申報省級和國家級地質公園的條件。《地質遺蹟保護管理規定》第八條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蹟,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蹟保護區、地質遺蹟保護段、地質遺蹟保護點或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