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世界地質公園作為一種資源利用方式,在地質遺蹟與生態環境保護、地方經濟發展與解決群眾就業、科學研究與知識普及、提升原有景區品位和基礎設施改造、國際交流和提高全民素質等方面顯現出綜合效益,為生態文明建設和地方文化傳承做出了貢獻,是展示國家形象的名片、促進國際合作的引擎。
臨夏地質公園將甘肅和政古生物石國家地質公園、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和甘肅炳靈丹霞地貌省級地質公園歸併整合,以擬建的蘭州至永靖、永靖至臨夏高速公路為連線,以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化石群、黃河三峽水電博覽園、炳靈丹霞、世界文化遺產炳靈寺石窟,臨夏市八坊十三巷、馬家窯彩陶博物館、六十裡河州牡丹長廊,和政新生代古生物化石及廣河齊家文化等人文景觀為支撐,打造臨夏世界地質公園,申報第十一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臨夏地質公園與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縫結合是響應國家號召、傳承中華文化的舉措,也是文旅融合發展的體現,必將有力推進臨夏地質公園申報創建世界地質公園工作。
制陶技藝
自新石器時代開始,我國陶器文化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展現出了獨特的民族風貌。每一個陶器的製作,從揉泥到燒造完成,經歷十幾道工序數十個技術關鍵點,每一個陶器都出自一系列藝人經年累計的技藝,都經歷一筆一划的精心繪製。陶器製作技藝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蛋雕技藝
蛋雕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裡的一枝奇葩,有著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傳統特色,集繪畫,雕刻於一身,用不同禽類的蛋殼作為創作載體,所以被稱為「脆弱」的藝術。蛋雕藝術源於六世紀的復活節彩蛋,經過多年演變,彩蛋工藝逐步提高,人們將雞蛋鑽孔掏空,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終於形成了具有較高欣賞價值的藝術珍品——蛋雕藝術品。蛋雕雕刻手法複雜多變,有浮雕、陰雕、陽雕、透雕、鏤空等多種雕刻技法,對雕刻者的技藝要求較高。
泥塑技藝
泥塑藝術是中華民間藝術的一種。民間藝人用天然的、廉價的材料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藝品,以博得民眾的喜愛。在明清以後,民間彩塑贏得了老百姓的青睞。如今,它早已走出國門,遠涉重洋,為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愛,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泥塑樸實、直觀、真實,為生活增添新的亮點。此外泥塑還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每件作品均是手工製作,皆為孤品,不存在仿造、複製、盜版等被侵權現象的發生。與油畫、剪紙、浮雕等其他藝術的表現形式不同,泥塑藝術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效果,欣賞角度也極為的豐富和多樣化,更能貼近於人們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是人們追求返璞歸真的具體寫照,同時也是當今人們追求時尚、個性的一種體現。一塊泥土一把刻刀,一份初心一個夢想。
雕刻葫蘆
葫蘆雕刻是一種用葫蘆雕刻的藝術,2008年6月7日,葫蘆雕刻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葫蘆雕刻,種類和工藝非常豐富,幾百年來不斷發展興盛,極富美學魅力,題材有人物,花鳥,動物,山水等,經過他的藝術創新,賦予全新的雕刻繪畫語言,今人耳目一新,愛不釋手。
磚雕技藝
臨夏磚雕又稱河州磚雕,源於宋金,成熟於明清,盛行於當代,以濃鬱的民族特色,古樸典雅的藝術魅力,出神入化的表現手法,成為河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臨夏磚雕主要以梅蘭菊竹、福祿壽禧、八寶博古、翎毛花卉、名勝古蹟、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為創作題材,既有成百上千平米大型浮雕,也有透雕小品,巧妙地將書法、繪畫和雕刻藝術融為一體,被列入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文:臨夏地質公園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