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非常博大精深,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文鬥上,各國提倡「百家爭鳴」,在武鬥上,各國兼併「勝者為王」。於是後世文人,將春秋戰國期間一些精彩的歷史片段,融化成為各種典故,並融入詩詞文學作品。
這回編者為大家帶來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個典故,而且這也是詩詞常用的六個典故,知道少於四個的,可能小學都沒畢業。
第一個:一鳴驚人。
據說楚莊王臨政後,終日吃喝玩樂,不處理政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三年。某日,有一位大臣對楚莊王講道:「據說我們國內有一隻很大的鳥,已經三年沒有飛起來了,也有三年時間沒有鳴叫了,這是為何呢?」
楚莊王鄭重地回答道:「這隻鳥不飛,不鳴叫也就罷了,等到他飛起來,開始鳴叫的那一天,就會震驚眾人了!」
後來,楚莊王便一反常態,不聽歌舞,也不近女色,開始整治國家,處理政務,買馬養兵,僅僅用了數年的時間,就把楚國國力提到空前強盛。於是,後世文人便把一鳴驚人比作那些等待時機的人。
第二個:紙上談兵。
在戰國時期,有個叫趙括的人,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他從小學習兵書,用兵之道也是很精通,就連父親趙奢,都考不倒他。因此趙括變得越來越自大。在趙奢去世之後,趙括帶兵上了戰場,儘管當時有很多大將都在反對,但是趙王極力支持趙括,最終在長平之戰中失敗,還造成了四十萬兵力的損失。於是,後世文人便把紙上談兵形容那種沒有實戰經驗的人。
第三個:朝秦暮楚。
在戰國時期,秦和楚戰爭不斷,其他的諸侯國為了最大程度上保全自己的利益,動搖不定。秦國有優勢就去幫助秦國,楚國有優勢就去幫助楚國。所以,這個典故就用來形容那些態度搖擺不定的人,俗稱牆頭草。
第四個: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有一個名為石蠟的人,他的兒子石厚與公子州籲二人密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使衛國的民心安定,從而去求父親石蠟幫忙他。卻不曾想,石厚的父親設計了他,趁石厚與州籲到達陳國,抓捕了二人。州籲被衛國派人殺死,而石厚,正是由自己的父親石蠟派人殺死的,所以這就有了大義滅親的典故,用於形容正義而不徇私的人。
第五個:烽火戲諸侯。
西周末年時期,周幽王臨政,此人昏庸好色,為了王妃褒姒展現笑容,竟然點燃烽火,將前來幫忙的諸侯國當作笑話。後來,等到西周真被攻打時,再次點燃烽火,卻沒有一個諸侯國前來救援了,周幽王就此殞命,西周滅。
第六個:退避三舍。
在春秋時期,晉國內部紛爭不斷,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他到了楚國後,被楚成王發現並收留,還好吃好喝地款待著他,對此,重耳對楚成王許下了承諾,如果楚國和晉國爆發戰爭,晉軍會退避三舍為楚軍讓路。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執政,由於支持了宋國,與楚國的利益相衝突,從而發生矛盾,爆發了戰爭,兩軍相遇,重耳遵守了當時的諾言,退避三舍,將楚軍引誘到自己的地盤,從而獲得勝利。
除了上述六個典故,春秋戰國時期還有許多典故,如扁鵲治病等。而編者上述提到的六個典故,都是小學曾學過的,也是詩詞常用的六個典故,全部知道的,才能算小學畢業。各位看官對春秋戰國時期還有哪些比較熟悉的典故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