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下午,步入年度業績發布會場的國泰航空(00293)的四位高管臉色並不好看。
此前投資者已經從公司業績公告中獲悉,國泰航空在2016年創下全年虧損紀錄,錄得八年間最差業績。
據公告,2016年,公司實現收益927.51億港元(單位下同),同比下滑9.4%;淨虧損5.75億元,去年同期淨利潤60億元;基本每股收益14.6港仙。
公告稱,集團業績表現受到多種因素的不利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與其他航空公司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
競爭如何激烈?公司受了哪些影響?今年競爭落敗,那未來在日趨激勵的環境下如何站穩腳跟?
面對投資者的質疑,業績會上的國泰航空高層如臨大敵。
廉價航空跑馬圈地致利潤下降
公告稱,其他航空公司大幅增加可運載量,往來中國內地及國際航點之間的直航航班增加,廉價航空公司帶來的競爭加劇,而貨運業務則因市場的可載貨量過剩而特別面對競爭力的問題。
此外,集團受惠於低油價,但燃油對衝虧損卻削弱了當中的利好影響。這些虧損大部分是在油價遠高於今天的水平時進行對衝而產生的。
客運收益方面,集團於2016的客運收益為669.26億元,同比下滑8.4%;此外,貨運收益為200.63億元,同比下滑13.2%。
國泰航空高層在業績會上表示,短期而言,集團正採取提升收益及減低成本的措施;此外,集團現正展開為期3年的企業轉型計劃,期望令回報高於資本成本,務求成為更靈活和更具競爭力的機構。
智通財經獲悉,國泰航空CEO朱國梁自2014年3月上任以來,一直在實施一項業務重整計劃以卡住國泰的下滑趨勢。但不斷減少的商務客流、廉價航企帶來的壓力、中國內地航企開通更多直飛航線,這些都導致國泰航空的客運收益承壓。
被國航收購系謠言
今年1月18日,國泰航空公布了一次關鍵業務評估結果,並同時宣布一項重大重組計劃,包括裁員、成本削減,及將更多航班轉移到子公司國泰港龍航空,以應對中國大陸航空公司日漸激烈的競爭。
在公司公布這次評估結果之前,多家媒體曝出國泰航空或被中國國際航空出售。而早在2009年,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就增持了香港國泰航空12.5%的股份,成為僅次於英國太古集團的國泰第二大股東。國航當時收購的國泰股份來自中信泰富,涉及金額73.48億港元。收購完成後,國航持有國泰航空29.99%的股份。
最近,國泰要被國航收購的說法又甚囂塵上。對此,國泰航空主席史樂山在業績會上再次闢謠:「中國航空要收購國泰,不會,這個是謠言。我們現在的機遇是前所未有的,我們已經做好多方面工作來讓客人更滿意,我們的自我抗風險能力也在增加。」
如何應對內地廉價航空挑戰?
智通財經了解到,2016年,包括海南航空和東方航空等中國大陸航空公司增加了直飛美國和歐洲的航班,從而對將香港作為樞紐的國泰航空造成挑戰。
在去年上半年利潤大跌82%之後,去年10月,國泰航空取消了下半年展望。
國泰航空的盈利也受到燃油對衝損失的侵蝕。2015年,國泰航空燃油對衝損失從2014年的9.11億港元擴大到84.7億港元。今年1月,國泰航空營運長何杲(Rupert Hogg)表示,國泰航空將把燃油對衝期間從四年縮短到兩年。
此外,國泰航空還面臨不可控的其他成本,營業費用每年以3%-4%的速度增加。香港還進行徵稅,為赤鱲角機場第三條跑道融資。其徵稅方式包括向每位飛離香港的乘客徵收70港元-180港元的費用,此外還將飛機停機和著陸費用提高了27%。這也對國泰航空的業務造成打擊。
被問及如何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來自內地廉價直飛航空的挑戰,史樂山回答:「內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飛行市場,公司對未來看好,對於香港,是亞洲三大樞紐之一,但它是多元的,它也是當年中國最富裕的地方,連接各地,我們將在香港增加班機數量、健全樞紐,讓更多航線能連接起來,我們對人工需求方面也會有重新平衡。而且到了經濟好轉的時候,一定會有更多人想出行,市場的高高低低我們都見過。「
現場亦有記者問起朱國梁,上任三年來覺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什麼。朱國梁答,功過應該由他人做評估,但過去三年間,國泰航空拿到了包括全球最安全航空公司等多個獎項,他對於公司的這些成就感到驕傲。
此前裡昂曾發布報告稱,國泰最大的問題來自現時自中國到香港,不論是終點或中轉的人數減少,加上燃油對衝虧損、貨運市場轉弱,及高端需求下降所致,故認為須削減不再具商業價值市場板塊的運力,當中包括長途及貨運市場,以及降低商務及頭等艙的規模,並增加經濟艙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