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成在久——王安石家鄉古樹古宅的前世今生

2020-12-11 中國江蘇網

在不少人追求急功近利的當代社會,江西撫州籍民間文化遺產保護者馬達東先生則秉承「美成在久」的哲學理念,十多年來鍥而不捨地搶救和保護家鄉的古樹、古民居,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孜孜不倦地追求一番久美的事業,闖出了一條文化產業經營新路。

位於上海閔行區城郊,許多樹的樹幹幾個人拉手都圍不攏,樹齡大多幾百年,有幾株樹齡竟達兩千年以上!

上海灘緣何「冒」出一片江西古樟樹林和古民居?

上海灘寸土寸金,可近年來閔行區城郊卻冒出了佔地幾百畝地的一片古杉園林,出現了幾千棵古香樟樹,掩映著一棟棟灰磚青瓦的江西古民宅院落,置身其中宛如穿越時空回到明清時代。

這裡不少樹幾個人拉手都圍不攏,樹上掛著號牌,標註著樹齡,大多幾百年,不少上千年,有幾株樹齡竟達二千年以上!

呈現在這裡的民宅,大多都傳承了三五百年、孕育了幾十代家族,均是明清時期的老村落裡的老宅子。

奇怪的是,這一片動輒上百、上千年的古樹古宅是如何「冒」出來的呢?

有人曾經問這片園林的主人馬達東先生,你是做房地產生意起家的,有地怎麼不蓋樓,卻移樹移舊房?

「新房怎麼能和這些成百上千年的古樹古宅比?在我眼裡,古樹古宅的價值比新樓房可高多了!」馬達東堅定地回答道。

說起這片園林,那得從二〇〇二年馬達東回江西撫州老家過春節說起。

江西撫州,山青水秀,人傑地靈,被稱為「才子之鄉」,是晏殊、晏幾道、曾鞏、王安石、湯顯祖的家鄉。這裡僅宋朝通過科舉制度入朝為官者就有數百人,明清兩代撫州籍的文人士大夫更是不勝枚舉,文化積澱十分深厚。

時值撫州市開修廖坊水庫,東鄉、金溪、臨川三縣(區)及金巢經濟開發區等地的六個鄉鎮、三十九個古村落將淹沒在水中,不少數百年的老民宅將被拆除。

古樹名木和古民宅,是研究地方歷史、地理變遷、古今氣候,以及民俗風物的寶貴資料,是國之瑰寶、活的文物、歷史的見證。

痛心不已的馬達東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為了撫州獨特的文化延續,盡力搶救古樹古民宅!

這事僅憑一己之力是不夠的。於是,馬達東四處奔走呼號,動員家族中的長輩和同輩人支持他保護古樹古宅。剛開始,很多人不太理解。樹到處都是,房子拆了再蓋也是常事,為什麼要耗時耗力保護這些不會說話不會動的「老東西」。

「兩千年的古樹,秦始皇在,它就在,這麼古老而強大的生命,怎能說沒就沒了?」馬達東像看到一個小孩掉進冰窟窿時那樣,無暇多想,熱血沸騰,只想搶救。他甚至還不知道怎麼保護、保護難度有多大、有沒有能力保護住,保護的後果是什麼。

儘管大家對他的決定不太明白,但他們知道,馬達東有魄力、有能力。

得到家族中的長輩和同輩人支持後,馬達東又開始尋找專家謀求遷移保護良策和技術支撐,拜訪各地、各級政府尋求保護政策和支持,尋找古樹古宅的棲息之地……

他的人格力量和保護善舉感召了朋友,感化了專家和政府相關部門。家族中人和朋友們分別組建起了上百人的古樹、古民宅拯救隊伍,植物學家、舟橋專家、古建築專家陸續前來助陣,當地政府幫助做出讓搬遷群眾的動員工作,各級林業部門和文物部門出具允許遷移的文件。上海閔行區意識到這些古樹古宅的價值,欣然拿出這片土地接納。

而馬達東,傾其所有財力展開了一場極其艱辛而又義不容辭的搶救和保護活動。

上海樹齡在三百年以上的一級保護古樹僅存二百一十三株,而嘉定區安亭鎮一株一千二百年、胸徑兩米多的銀杏被稱為「上海樹王」。

打一場古樟樹的保衛戰!

常言道:「人挪活,樹挪死。」移植上萬棵香樟樹,困難重重。

本來是要搶救古樟樹,可馬達東和他的團隊卻沒少遭遇閉門羹。撫州種植香樟樹的歷史悠久,古樹是老百姓的庇蔭所。在古代,人們選擇居住地時,先在地上種一棵樹,待兩至三年後,看看樹木能否成活並枝繁葉茂,便知這個地方的地氣是否旺盛,是否選擇作為後代的居住地,由此種下來的這棵古樹就成為村裡人的庇蔭所、村口的休息站。

不少人對水庫將淹沒古樟樹無奈,又怕移樹得罪神靈,給錢也不賣。馬達東和他的團隊一次次進村入戶,做大量說服動員工作。他們的真誠打動了鄉民,人們燒香跪拜,虔誠地送別古樹。

移樹需掌握好季節,只能在秋冬樹木休眠期移,在春萌發芽時栽植。為提高老樹成活率,他們先在周邊挖一圈槽,填上肥土,待培育出新根系,才斷主根移動,這樣移一顆樹耗時一兩年之久。

古樹分布在河邊、渠畔、地頭、村中、院內、山上……一棵古樹截枝、帶泥土根系後重達幾十噸,鄉間小道小橋難以通過大型載重車輛,不少山溝裡還沒有道路和橋梁,就先拓路架橋。移每一棵樹都要徵地、賠償、修路、架橋。碰上水塘還要先填起來壓實,再鋪上木板,如若下雨,就會成為爛泥塘走不了了。

在經歷過移樹的人眼裡,最難移的還是山裡的樹。不僅要修路修橋,伐倒包裝好後還需要做個前尖中寬的船型載體,用推土機牽引拽出。大載重車行進在山區小路上,司機連喇叭都不敢打,生怕驚動了山上的石頭滾落下來。

江西省廖坊水庫水淹區。

馬達東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運廖坊村的一棵古樹,樹幹和根系泥土重達五十噸,載重車自重二十多噸,山路坡道陡上不去,不得不僱了兩臺大型推土機,前拽後推才運到大道上。還有一次,新修的山路遇雨泥濘,一輛運樹的載重車側翻到山溝裡。當時,馬達東的舅舅高伯偉站在駕駛室外踏板上指揮行車,幸虧反應敏捷跳車脫身,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香樟樹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枝葉茂密,冠大蔭濃。如何才能把這些碩大而珍貴的古樟樹,安全地從江西移到七百多公裡外的上海呢?

截枝截根處塗上油漆、帶著根系周圍的泥土,一株株古樹開啟了生平第一次異常艱難的長途旅行。為防止途中傷了樹皮,古樹穿著竹片護圍、棉絮包裹的「衣服」;途中還要多次停車補充營養、給樹根「喝口水」,一些年代久遠的古樹還掛著吊瓶、輸著營養液。

路上到處是村莊和各類電線,運樹車高五米,不少電線架得低過不去,要提前與各村群眾協商給予補償重新架設,提前開路。即便上了高速公路,也往往由於超載超重超寬,需要與交警協商,往往被罰下公路;一般十幾公裡的鄉間道路,拉樹的車要走一兩天。到上海七百多公裡的高速公路,運一棵樹六七天才能抵達。

直到二〇〇五年底,整整用了三年多時間,馬達東動用幾十輛重型裝載車,鋪設上百裡臨時道路,架設十餘座臨時鐵橋,運送了上千車次江西的原土,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將淹沒區的近萬棵大小樟樹搶救到了上海。

遷移大樟樹

改寫上海古樹樹齡之最的歷史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些已空心的碩大古樟樹,即便運達了上海,會不會水土不服,能否順利成活,誰都說不準。

古樹移植大有學問。雖說前期已經儘量把根系留大一點,連樹下面的泥土也一起打包拉運。可是,古樹到底能不能成活,受影響因素太多。

當移植兩三個月後的古樹冒出了新芽,大家無比興奮之時,一位上海本地的老林業專家看後卻澆了一盆冷水:出芽並不代表活了,只有三年後還接著生長才能證明是真正成活!而這位老專家認為這些古樹可能無法成活,臨走前還丟下一句話:「無知者無畏!」這深深刺痛了馬達東,站在這片光禿禿的樹幹間,他仿佛感受到古樹寂靜無聲的企盼。

懷疑給了馬達東更大的動力。他聘請了眾多國內外園林專家和老園林工研究攻克古樹移植存活的一道道難題。根據上海閔行區地下水位高的特點,為確保古樹根系透氣而不腐爛,樹坑不能挖深,兩邊要挖溝排水;樹的朝向保持原生地的方位,打包運來的泥土按照比例混合上海本地的土壤再重新填埋;新栽的樹下用竹管密密麻麻地鑽眼灌粗砂透氣,改良土壤,樹上還掛吊瓶輸營養液;樹周圍植上竹子,疏鬆土壤,透氣保溼,護衛古樟樹……

哈佛大學植物園園長也慕名而來,幫助研究樟樹樹種北移之策。

在專家和園林工人們的精心呵護下,移栽的老樹長出了新葉、新枝條和新根系,三年後樹的成活率竟出人意料地達到百分之八十!

左圖:馬達東與他移植在古杉園林中成活的古樟樹。右圖:哈佛大學植物園園長阿諾德教授,現場考查研究樟樹樹種北移的生長情況。

經過十多年精心護理和考驗,馬達東的古杉園林裡,移植成活的樟樹達六千八百一十九棵,僅百年以上的古香樟樹就有四千七百七十三棵,是上海原有古木的約三倍。

站在編號四七五六的古樟樹樹下,會感受到這株樹齡超過二千年的「老者」身上所透出的生命綿長與沉重。它以自己的勃勃生機,改寫了上海樹齡之最的歷史。靠在它二百三十二釐米胸徑的樹幹上仰望那繁枝茂葉的勃勃生機,鑽進它能擺茶桌的樹洞內感受滄桑與頑強不息,你會發現歷史的厚重。

創造奇蹟不易,守住奇蹟更難。「別看現在古樟樹林如此壯觀震撼,但多年來,我內心可一直捏了把汗。」馬達東說。

隨著古樹的成活,日益茂盛,保護成林古木的任務更顯艱巨。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為點綴新開發的小區,找馬達東要買古樹,一棵動輒出價幾百萬、上千萬元;一些政府部門也聞風而來,一撥撥地討要古樹。倘若企業買樹,馬達東尚能理直氣壯地回絕;但面對政府部門,馬達東有些為難,畢竟自己在移樹中得到不少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幸虧時任上海閔行區區委書記孫潮十分重視,他鏗鏘有力地表態:一棵古樹都不能動!

至今,上海古杉園林裡的幾千棵古樹,一棵也沒有流失。

隨古樹一同遷徙的古民居

在遷移家鄉的古樹時,馬達東還是有份牽掛,總覺得缺少了一些東西,心裡的鄉愁愈發濃得化不開。

上海外灘的建築才一百多年,卻獨領風騷;而廖坊水庫淹沒區那麼多精美的古民宅難道就任其流失嗎?馬達東又做出一個更大膽的決定:保護性地遷移廖坊水庫淹沒區古民居留作紀念,留住歷史!

在移植古樹的同時,他組織人對淹沒區的古村落進行了調研,摸清共有三十九座源於明清時期的村落,大量古民宅需要搶救性保護,不少古村落的現狀令人揪心。

在明代前四大才子之一、與湯顯祖齊名的帥機故裡 —— 臨川區唱凱鎮遊鶴帥家村,帥機親筆題寫的「文獻名第」「大夫第」「科甲世家」和「秀靄金華」匾額的四座牌坊,在村中廣場上一字排開,高約七米,總長達一百一十米,雄偉壯觀。但這個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門樓群,年久失修,門樓牆體多處裂縫,壓頂瓦楞脫落,有兩處門樓依石出現斷裂,紅石砌牆風化嚴重,岌岌可危。

馬達東當即決定出資修繕,專門從上海請來古建築修繕隊,幫遊鶴帥家村修復了明代帥機門樓群。同時被修繕的還有臨川區嵩湖鄉下聶村古建築,該村修繕後更被評為省傳統村落。

有的古村落人丁興旺,只是缺錢少物,馬達東捐資修繕就能使其得以保護。但還有三十多座需搶救的古村落中,不少古宅早已無人居住,到處殘垣斷壁、破敗不堪,即將被水庫淹沒。

參與古宅保護的陳玉龍聽說有一處近五百年古宅,當他們滿懷期待地趕到時,卻發現已失火燒毀了。原因是古宅長期沒人住,堆放稻草,過年時小孩子放煙花不慎燒掉了。

古宅的現狀更加堅定了馬達東搶救水庫淹沒區古民居的決心。他出資購買古宅,請來古建築專家當拆遷顧問。

負責古宅拆遷的周鯤還記得,在古建築專家的指導下,古宅工程隊對每座古宅認真地繪製建築圖紙,對磚瓦柱石、門窗構件都嚴格地編號、拍照、建檔,每塊古磚瓦、每根木樑都有專屬編碼,精心拆卸下來的一磚一瓦一木,都分門別類地存放,再有序運出。一棟古宅的構建標號往往都達幾千號,往往需要個把月才能完成拆遷。

二〇一四年,上海閔行古建倉庫,古民宅的青磚、石構件整理並規類碼放記錄在冊並重新修復。

對清代的一些精美構建,都用稻草或棉絮包裹,防止損壞。一些明代的石構建體大量重,拆解搬運都很費力。一棟民宅的一件明代石構建重達一噸多,地處村中心,設備進不去,只好搭建木頭支架,用繩索手工吊卸,再用滾木慢慢推出村。最令周鯤刻骨銘心的是,熱天把手伸進農民存在古宅裡的稻穀中躲避蚊蟲叮咬,冬天下雪躺到村民的牛棚裡取暖,更難忘的是一處古宅僅談判就談了三年之久!直到居民都全部搬走的前一個月。

他還記得,有一幢四百餘年的古宅的梁柱牢固相連無法拆開,拆遷隊員圍著屋子轉來轉去,就是找不到下手的地方。直到一位老師傅發現柱子中的一根木銷,當木銷拔出以後,整體結構才可以順序拆開。當時,大家都被古人的智慧深深震撼。

在古宅的整理遷移過程中,他們還在當地發現了王安石、蕭何、張良、周敦頤等古代名人的後裔及其遺蹟,收集到不少北方文化南遷的佐證,加深了對江西民間古宅是中國文化瑰寶的認識。

原本只想搬遷幾棟留作紀念,沒想到搬遷中發現這裡每一棟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不可替代的民俗民情價值,都令人難以割捨。於是,馬達東不斷追加投入,對淹沒區有代表性的、精華的古宅一律盡力搶救性搬遷。

馬達東回憶說,我當時就是腦袋一熱,只想保護這些古宅,先別讓它們淹沒在水庫中。

在他的眼裡,那些古宅比上海外灘的建築歷史久遠,蘊含著中國儒釋道文化精髓,反映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審美觀,文化藝術價值不比上海外灘的建築差。

幾十名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和建築人員苦戰在鄉村民宅中,在停電停水、蚊蟲叮咬、悶熱難忍的條件下,風餐露宿,受累受傷,日夜勞作,到二〇〇六年三月廖坊水庫正式蓄水發電,古宅的遷徙工作才陸續結束。

幾十棟古民居受到搶救性保護,大量的磚瓦、雕刻牆板、石板、木質構建和其它需要保存的古建築零件,被如數運到了上海,裝滿了租賃的幾個大倉庫。

很快,馬達東發現古宅搬遷沒有那麼簡單。堆放在倉庫中的古宅構建很快招來大量白蟻,必須儘快整理修復,讓古宅重新站立起來。

繁重、精細的整理修復工作開始了。在古杉園林附近一個工廠巨大車間裡,古民宅的零件被一件件認真地記錄在冊並重新修復著。大部分工作都靠人工來完成,有二百名工作人員投身到修復工程中。

「古宅的主人在古建中,傾注了人生的理想和對後人的期許。」參與整理修復的周鯤深有感觸。他陸續整理出了第一批三十餘幢古宅的石材構件,這些古宅根據匾額,依照家譜,能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家族史。

為修復整理古宅構建,馬達東還讓周鯤向清華、北大、同濟的專家教授討教。現在,周鯤已成了半個古建築專家,其古建築知識,令教授們也感到驚訝。馬達東還送周鯤到洛陽傳拓傳習所學習,讓他把古建築的門樓用拓片形式保留下來,利於民間建築文化的傳播。

夜幕下的古宅華燈初上,光彩溢溢。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楠書房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美成在久」中國金絲楠木藝術展,受到意想不到的歡迎。

古木古宅保護中滋養出「楠書房」

機遇向來眷顧那些有理想、有追求、有善心的人。

保護古樹古宅耗費了大量財力人力,馬達東無力再開發房地產,等於關上了他原有的財源之門,而同時也為他洞開了一扇文化產業發展之窗。

在古宅拆遷中,拆遷隊意外地發現個別古宅中有珍貴的楠木構件!

楠木是中國特有的珍稀木材,居名木之首。尤其是金絲楠,木紋顯金絲,猶如天然山水人物花紋。在我國傳統木構建築及內部裝修、皇室家具中,均以楠木獨貴。明代用金絲楠木建造了舉世聞名的紫禁城,是現存的最大的楠木建築群落。三希堂的炕床和三個寶貝的盒子都是金絲楠木製作的,故宮文淵閣也是用金絲楠木做的書櫃、書匣,乾隆花園的仿竹戲臺整個都是金絲楠木製作。到清代,楠木更是御用之材,平民若進貢金絲楠木可做官。今天,金絲楠木家具雖已進入尋常百姓家,但楠木價格貴若黃金。

當時在北京大學進修哲學的馬達東,在朋友的點撥下,又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調集人馬深入楠木產地川渝等地搶救性收購楠木。

這又是一個只知道楠木稀有珍貴而不知道如何開發利用的靈感。

從二〇〇五年開始,馬達東的團隊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竟然從長江三峽拆遷的老房料、破敗的古建築構件、古河道裡的陰沉木,以及各地市場上,採購收集了大量珍稀楠木木料,堆滿了北京市郊的一間大倉庫。

馬達東並非盲目決策,而是有他深思遠慮。他說,既然走上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道路,那麼,就應該把楠木及其製品視為尖端的古文化產業去傳承和經營。

二〇〇七年到二〇〇八年,馬達東先後動員家族中的兩個文化人放棄公職幫他開發中國古典楠木家具市場。一個是現在的楠書房總經理高輝珍,一個是高輝珍的丈夫、現任古典楠木家具廠廠長的周駿。他倆一頭扎進故宮博物院,了解最大故建築群落裡的楠木文化,拜師學藝,請教專家,尋找古典家具製作和經營思路。

今天,在北京後海,有一處兩層樓的醒目的古典建築,名曰「楠書房」,讓人很容易聯想到故宮康熙皇帝的「南書房」。

進入楠書房,那精美絕倫的金絲楠木家具養眼悅目,其清香陣陣撲鼻而來,那一間間用金絲楠木文具裝飾的文雅大方的書房令人流連忘返。細心的人在門口的掛牌上會看到這樣一行字:「敬仰南書房的高尚文風,命名此地楠書房」,氣度非凡。

這裡是馬達東在北京的一個古典楠木家具展示窗口,也是以書房展示中國古典楠木高端家具的一項傑作。

高輝珍在學習中,了解到故宮康熙南書房及其諸多故事,啟發她產生給公司後海古典楠木產品展示場所起名「楠書房」的奇思。她把這個想法匯報給馬達東後,馬達東立馬叫絕。從那以後,他「本著把『楠書房』做成中國第一書房品牌」,要求團隊每一個人「讓我們的楠木家具五百年後仍被傳承。」

僅北京做中國古典家具的企業就有幾千家,而馬達東家族的年輕人是白手起家,起步時還連一個會製作古典家具的工匠都沒有。

困難並沒有嚇倒有心人,他們經常走訪古典家具市場,虛心向業內人士學習請教,還聘請了中國古典家具研究委員會鑑定專家張德祥、原美國加州博物館中國古典家具館館長柯惕思等國內外專家當顧問。當然,泡國內各省博物院、考察國外博物館、閱讀中國古典家具書籍、觀摩和收集中國古典家具樣品已經成為日常習慣。

在對古典家具知識的惡補中,他們漸漸地有了目標,有了工廠,有了工匠和經營的思路……站在高起點、高規格上仿製的明式楠木家具終於亮相了,逐漸打開了市場。

. 二〇〇九年布魯塞爾皇家博物館《再續蘭亭書畫展·中國書房展》,展出的楠書房金絲楠木書房家具轟動了歐洲。

.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楠書房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了「美成在久」中國金絲楠木藝術展,受到意想不到的歡迎,展期由一個月延長到三個月。不少觀眾參觀後禁不住感嘆:「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書房!」

.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嘉德拍賣行舉辦了一場「美成在久 —— 楠書房金絲楠木作品展」,十六件楠木作品以二千一百多萬元的成交價被全部拍走。

現在,他們已經在北京、上海開辦了四家楠書房,還籌備到香港、紐約、巴黎等地開辦楠書房,要讓中國書房品牌在國際上叫響。

楠書房成功了!楠書房的經營甚至引起了哈佛商學院的重視,經考察已把楠書房列為二〇一六年EMBA學員案例研究,也作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教學案例。

馬達東把楠書房定位於中國書房第一品牌,不再局限於中國楠木家具製作的概念。因此,不是簡單地進行高端仿古家具的生產,還力圖對中國古典家具進行深入研究和繼承創新,把中國古代士大夫的書房生活方式帶到當下生活裡。

為此,楠書房於二〇一三年在故宮出版社出版了《美成在久·金絲楠木之美》《道在器中·傳統家具與中國文化》《大成若缺·金絲楠木藝術家具》三本專著,成為楠木市場的經典性書籍。

二〇一四年,楠書房接管了創辦於一九七三年的香港《東方文明》藝術雜誌中文版,改名《美成在久》,被世界上六百多個博物館訂閱,增加了楠書房對瓷器、書畫、文物、古典家具等東方藝術的話語權。

楠書房團隊不斷提升藝術修養,在他們心中,經營中國文化產業品牌有著自己的路徑:先傳承,夯實研究基礎;再創新,結合當代需求,引導古典家具、當代古典書房藝術品進入一個新境界。

古樹蔭蔭,千年香樟,落戶養雲;直徑二點三五米,樹杆十二米,重達七十餘噸。

向世界播種一顆中國文化的種子

保護古樹古宅,馬達東知道自己有生之年定會傾心投入,但他常常為古樹林和古宅的未來憂心。它們百年,乃至更久遠後的生命將如何延續呢?誰都知道對古宅最好的保護是使用,但又該如何賦予這些古宅以新的生命呢?

馬達東孜孜以求地探索了十幾年。最初,他想把這些古民宅在上海按原樣恢復。但已不是原來的主人生活在其中了,誰來保護它們三五十年?即便是辦博物館,藏品在哪裡?又有誰會來遊覽?

對家鄉綠水青山情有獨鐘的馬達東,想先把古宅和古樹結合在一起打造一片家鄉風情的園林,以旅遊產業促進古木古宅的可持續保護。

二〇〇五年,在上海閔行的古杉園林裡,復建的第一棟古宅院落成功亮相,立即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這是一個三進式的江西古民宅院落。第一進展示的是中國式的書房、茶室,第二進是博物館和畫廊,展示收藏品;第三進是精品酒店的樣式。建築風格保持了江西民宅原樣,建築主體全用的是民間收集來的古磚瓦石料木料構建。

對於古民宅內部結構的改變,馬達東認為,一座古老的建築,沒有窗戶、通風設備和取暖裝置,從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來看不是舒適的。「簡單的原樣恢復體現不出古宅的價值,只有提高其使用率舒適度,賦予古宅以新的生命力,才是最好的保護,才能再延續幾百年。」

這片遠離鬧市喧囂的古樟樹園林和古宅,很快吸引了國內外遊客,成了上海灘上的一個新景觀。連不少外國人也慕名而來。人們來瞻仰上千年的古樹,感受古人古樸自然的生活。

古樹的掩映下特色鮮明的明清古宅,自然華貴而又傳統本色的風格,也引起了世界頂級酒店集團安縵的關注。

安縵的客人主要是各國政要、全球商業領袖、好萊塢文體明星。安縵酒店總是選擇最具歷史特色,最迷人的景點,一般都建在世界最好的海灘、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文化遺產地。多年來,安縵只在中國北京頤和園、杭州法雲寺和雲南麗江古城建有酒店。

上海是中國改革開放發展的窗口,安縵集團主席艾德裡安澤查一直有在上海建安縵酒店的心願,十多年來他一直在尋找上海最具人文價值的環境地。

二〇〇九年,艾德裡安澤查慕名來到古杉園林,被這片千年古樹林、青磚灰瓦白牆及其遍布藝術雕刻的古宅,精美室內古典家具深深地震撼了,感受到了那些古樹、古建築、古家具生命的律動,久久難以釋懷。艾德裡安澤查和馬達東先生交談後,一拍即合,共同決定在上海古樟樹園林中建一座中國古宅式的安縵酒店。

有了家鄉古樹和古宅傳承下去的如意方案,馬達東卻沒有貿然行事。他又思考研究了五年,期間,與安縵不斷溝通、磨合,尋找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級酒店管理經驗的結合點,他要賦予古樹古宅和中國古典家具新的內涵和意義。

馬達東決心用最佳的方案,最好的設計,最好的工程質量,展示好中國傳統文化的成果和精華。

他請來了世界最著名的澳洲建築設計師科瑞(Kerry hill),老人被馬達東的誠意所感動,給他寫了一段話:「我已經八十歲了,希望你利用好我的時間。」

馬達東對科瑞設計團隊的要求是:賦予古樹古宅新的生命,再存續五百年。

在上述標準面前,大家對所有的細節都謹慎對待。國際設計師和中國設計師共同合作,西方設計理念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不斷碰撞、吸收、融合,既滿足當代建築的舒適性需求,又遵循中國古文化傳統。每一棟古宅的復建設計都有多套方案,經多方比較,還要經歷三四次反覆搭建改良實驗。

馬達東說:「我們要對歷史負責。再造要體現一種生生不息精神,體現對生命的尊重和文化的傳承。」

歷時七年的設計研究,把千年古樹、中國明清古建築、楠書房文化內核、安縵酒店、國際頂級設計等理念和要素融為一體,把中國古代文化和現代生活有機結合,傳統的和現代的融會貫通,打造世界最大的養雲安縵酒店的方案終於出籠。養雲安縵酒店不是簡單的古民居複製,四十四棟院落中二十六棟是江西明清古民居。酒店中設置楠書房,集中為客人展示中國的古典楠木家具、書畫藝術、茶道、香道、花道等,展示中國文人的精神生活,讓全球精英人士感受中國文化的力量,了解中國民間文化的底蘊。

綱舉目張。養雲安縵酒店把馬達東的追求和精神寄託都體現殆盡。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把家鄉的好東西分享給世界各地的人,馬達東多年來追求和探索的一大難題解決了。

馬達東終於滿意了:「我要給入住養雲安縵酒店的每個國外客人播下一顆中國文化的種子。」

二〇一五年,養雲安縵酒店建設開工了,馬達東親自監工,追求一流和卓越。儘管酒店每個院落只有一兩層高,但地基打樁、院牆牆基、院落間的路基均深達十五米。「要著眼於存續五百年」,馬達東說。

現在,在喧囂的大上海市郊,千年古樹林掩映著一簇簇寧靜、安詳的古民居院落,賞心悅目,猶如世外桃源,無疑是難得的養心處所。

「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莊子·內篇·人間世》)。寓意成就美好的事物需要很長的時間,要付出長久的努力;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方能水到渠成,否則勉強別人去做事,必然會導致功虧一簣。

古樹、古宅的新生命、上海的胸懷,安縵酒店的包容,馬達東「美成在久」的追求,無疑打磨出一番久美的新事業。

二〇〇五年在上海閔行的古杉園林裡,復建的園林會所「文峰拱秀」古宅,在喧囂的大上海市郊,千年古樹林掩映著一簇簇寧靜、安詳的古民居院落,賞心悅目,猶如世外桃源,無疑是難得的養心處所,古宅院落成功亮相,立即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吳國清:作者系新華社高級記者,原新華社內蒙古分社社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相關焦點

  • 「學步橋」的前世今生
    長城內外,燕山太行,風景如畫家鄉的美景近在身邊疫情過後讓久「宅」的我們走出家門放飛心情、擁抱自然「愛家鄉,遊河北,發現身邊的美」讓我們一起跟隨名牌導遊王珊珊了解「學步橋」的前世今生,說的是戰國時期,燕國壽陵有個少年,聽說邯鄲人走路的姿勢很美,專程跑來學習,可是他沒學會人家的姿勢,還把自己的步子也給忘了,到頭來連路也走不了,只好爬回老家去。
  • 家鄉的前世今生
    家鄉的前世值得驕傲在陝西省岐山縣城的東北方向,沿關中環線十多公裡,有一個村莊叫附馬莊,是我的家鄉。緊挨駙馬莊的東北方向,就是中國第一個朝代一一周王朝都城所在地。關於駙馬莊村名的由來,據史料記載,駙馬莊村原名為「望雲源」,唐末,有位朝庭官員和駙馬一路去磷遊九成宮避暑,路過望雲源村並停留休息,這位駙馬為村民做了許多好事,其品德為村民所稱頌。
  • 古墨&魯史 雲南大山深處的前世今生
    小村古墨就如同其名一般,像是一個用悠久的濃墨潑畫出來的秘境小村。古磨坊群、古民居、古核桃林、古香樟樹、古茶樹組成的「5古」,將遊人吸引到這個即使距離最近縣城都要3個小時車程的小村。刨木而成的小橋上,帶我們參觀的詩禮鄉宣傳委員熱情唱起山歌,水聲潺潺,歌聲也潺潺。在霧氣與林葉的摩挲中,忍不住得用手機拍下一張又一張圖片。
  • 西安古觀音禪寺的千年銀杏樹的前世今生
    西安古觀音禪寺的千年銀杏樹的前世今生枯木2016年秋天,一組關於寺院銀杏樹的照片躥紅網絡,成了「網紅」。關於故觀音禪寺的銀杏樹的具體栽植年限,雖然很難考證,然而有證據證明並非是唐太宗李世民栽種,下面我們就來揭開這棵老壽星銀杏樹的前世今生。
  • 《京城81號》:前世今生的孽緣-《京城81號》,林心如,吳鎮宇-服裝...
    懷著忐忑憧憬的心情走進電影院,對國產恐怖片沒有多高期望,只是想感受一下3D效果的恐怖片。  影片分為兩個主線:現代與近代。主演分別是林心如和吳鎮宇。現代戲:作家許若卿(林心 如飾演)是81號古宅的後人,帶著女兒回來定居,然後在古宅裡遇到一系列恐怖事件。近代 戲:民國時期,青樓頭牌陸蝶玉(林心如飾演)與81號古宅霍家三少年情深不壽,豈料嫁入 霍家後,發生了一系列讓陸蝶玉痛徹心扉的故事。
  • 神秘古村落,辦過五年大學,石橋、古樹、老井和古宅處處可見
    娃娃橋建造十分精美美。橋長17米,橋面外寬4米、內寬3米,現高16米。橋面上有16根石柱、18塊石欄板。大王廟村的古樹有孫家大院古桂樹、李家大院古紫荊、百年皂角樹。到古村遊覽,除上述石橋、古樹、老井和古宅四大景致外,該村的整體布局堪稱一絕。
  • 金庸讀書處 醉美石樑溪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以「五水共治」、「四邊三化」工作為抓手,經過全流域的綜合整治,曾經一度又髒又臭的石樑溪,又重新回復了往日的美麗和熱鬧。當年金庸在衢州一中讀過書,抗戰時期,衢州一中為躲避戰亂暫時搬到石樑,金庸曾經寫過一首詩寄託對石樑的深情:「溫雅豪邁衢州人,同學少年若弟兄。六十年中常入夢,石樑靜巖夜夜心。」溪流堤壩上雕刻著十三太保拳的動作,造型各異,栩栩如生。
  • 古堰畫鄉 | 前世今生最美麗的豔遇,愛上麗水這片山水
    ,前世今生最美麗的豔遇麗水 之美,美在蓮都。蓮都之美,在江風古村入畫來的古堰畫鄉。古堰、畫鄉,隔甌江相望。,一條小街,一岸甌江,眼前的美好,一時間竟然沒有詞語可以形容,只是重複著說:真的跟畫一樣的美!一路悠閒的行走,河邊有個特意設立的油畫框,置身其間,自己也成了一幅畫了!小街保留著以前水上人家的模樣,當然也經過了整理和修繕,當地人在家門口擺著攤點,販賣著地方小吃和特產, 比如 燒餅和青瓷。
  • 【掌柜遊記】前世今生裡的黃龍
  • 今生的夫妻是前世情人,今生的情人是前世夫妻:善待每一份相遇!
    作者:胡楊映月情人之所以對你柔情似水,之所以是浪漫溫柔的代名詞,之所以讓你感覺愛得百轉柔腸,之所以讓你刻骨銘心,是因為你們是前世的夫妻。今生之所以尋你而來,只因為前世的一份緣還沒有盡,所以今生來續前緣,是來還債的。
  • 浙江|指南村,被稱為最美江南古村落,併入選國家森林鄉村
    指南村是浙江臨安的一個古村落,以村子兩側的梯田和三百四十多株參天古樹而聞名,每年到了秋天,這裡就變成了攝影愛好者的天堂,有著最美江南古村落的稱號。看過梯田進入村子後,你會發現村裡到處都是參天的古樹,這些古樹有楓香書、銀杏樹還有天目鐵木。走在這些古樹中,撫摸著它們,想像著它們守護過的一代代的指南村的人,歷史仿佛就在此刻交匯。更震撼的是這些古樹的美,如果一棵古樹給你的是眼前一亮,那麼這成片的參天古樹給人帶來的就是震撼的感覺。到了秋天,銀杏樹滿樹的金黃,楓香樹一片火紅,再配上滿地的落葉。
  • 天河城和正佳廣場的前世今生
    天河城和正佳廣場的前世今生天河城和正佳廣場的前世今生 剛聽到「正佳廣場準備明年1月15日開業」的消息沒多久,又聽聞這只不過是正佳開業前準備做的一場秀——搞一場大型論壇的日子。沒有去核實,心想倘是真的也很正常嘛,幾百米外的天河城,當年不也是把開業時間從1995年元旦連推了四回,捱到來年春節前夕2月9日才打開了「城門」?
  • 人是否有前世今生?湖南100多人輪迴轉世,至今都覺得不可思議
    傳說人死後,進入輪迴前,都會先喝一碗孟婆湯,來忘掉前世的種種事情,投胎後重新做人…畢竟那只是個傳說,人到底有沒有前世,至今還沒有一個科學的定論。佛教講述人是六道眾生之一,今生要好好修行,以免來世墮入惡道。
  • 嶗山太清宮「絳雪」的前世今生
    太清宮「絳雪」的前世據《即墨縣誌》載,明代著名道士張三丰前後三次來嶗山修道,第二次在嶗山修道時間很長,張三丰經常乘舟來往於沿海諸島採藥,見山茶花花大葉綠,花期很長,遂先後移栽於嶗山太清宮三清殿和三官殿院內。
  • 烏金木家具的前世今生
    那會有什麼樣的前世今生呢?先來說說烏金木家具的前世。其實世上本沒有烏金木,只是現代有人把一種木頭叫成烏金木之後,跟著一起叫的人多了就開始有了烏金木。這種被稱之為烏金木的木材,學名叫「小鞋木豆」,木頭切面紋理形似斑馬花紋,也叫「大斑馬木」,主產地在非洲,其中以西非的喀麥隆、加彭和非洲中西部的剛果最為出名。市場上大斑馬木家具用材的直徑基本上都在1米以上,長成1米多的直徑要100年以上,百年成材名符其實。
  • 鄔達克舊居的前世今生
    [摘要]據悉,鄔達克舊居修繕至今花費超過2000萬元,投資方表示,他們希望將鄔達克舊宅保護得更好更久一些。4月15日,《鄔達克的家——番禺路129號的前世今生》一書的新書發布會就在這座修繕一新後的建築中舉辦。該書由遠東出版社出版,記錄了鄔達克從一個流亡戰俘成長為一位著名建築師的經歷,特別是圍繞番禺路129號舊居的修繕和保護,串起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故事。
  • 家鄉的「前世今生」!記憶中的老金華,你能認出她曾...
    家鄉的「前世今生」!記憶中的老金華,你能認出她曾...: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本文原標題:《家鄉的
  • 賈湖酒的前世今生
    正是在賈湖酒的文化引導下,我去了解賈湖酒的前世今生,補上了賈湖文化這一課。賈湖酒的前世,要從賈湖說起。8000年前的賈湖,曾經炊煙升起,曾經笛聲悠揚。賈湖位於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這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但也是一片不尋常的土地。震驚世界的賈湖遺址就在這裡。
  • 根據土星宮位看前世今生
    根據土星宮位看前世今生你想知道你前世的人生嗎?土星掌管命運,我們可以從中窺知一二。你何不利用這些訊息,解讀分析,進而豐富你今世的人生。今生的你個性上一反前世,耐心相當好。  第二類型者,土星二宮  前世的你,豐衣足食,生活無慮,偶爾奢侈一時,悠遊度日,倒不成問題。但是,長久下來,縱使有金山銀山,也有用盡的一日。老年之後經濟狀況就很不好了。縱便想重新修正,奈何時光不再。這一份感慨延續到今生。
  • 北新涇的「前世今生」……
    北新涇的「前世今生」…… 2020-10-05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