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茶禪?禪茶何味?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何謂茶禪,禪茶何味?(圖片來源:資料圖)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的字樣隨處可見,可是何謂茶禪?禪茶何味?

禪茶是指通過對茶的體認和感悟進行禪修的一種法門,也是依照禪理佛法來演繹的一種茶道。茶是參禪悟佛之機、顯道表法之具,禪是以茶淨心之理、正清和雅之道。可見二者互為表裡,互為因緣,互為體用,互為能所。可以茶喻禪,以茶行禪,以茶悟禪,以茶參禪;也可以禪釋茶,以禪施茶,以禪品茶,以禪釋茶。

茶是佛的化身

大乘佛法普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了度化眾生,佛化身千百億。因此,一切事物都可以被視為佛的化身。茶自然也是佛的千百億化身之一,為眾生解毒、解渴、淨心養性,最終讓眾生覺悟成佛。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樹葉能承載起無窮的自然之道,人通過喝茶取得與自然界的溝通,獲悉宇宙的真理,最終可悟得佛性。從茶道中也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經過諸多任務序的磨難,經開水衝泡,才釀成茶湯,歷練出清香。人生也是如此,需經歷磨難方可成長,歷經修行終可成佛。

試看,那些信佛的國度,茶事興旺;那些飲茶的民族,佛法昌隆。佛法從印度傳入中國,澤被茶葉故國;茶葉從中國傳到印度,惠及佛法故鄉。佛法和茶葉使得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互通有無,使得茶葉故鄉成佛法最盛的國度,佛法故鄉變成茶業最興的國家,進而帶動鄰國茶佛兩旺。佛教盛行的斯裡蘭卡是世界上人均產茶最多的國家;茶道風行的日本、韓國,佛法興盛。第一個種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書寫於寺廟,最好的茶也都產自寺廟(如龍井茶出於龍井寺、大紅袍源自天心寺、雲霧茶產於廬山東林寺……)這些都是「茶佛一家」最真實的寫照。

茶是菩薩的心腸

「菩薩」的全稱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指有情眾生;「菩薩」就是覺悟有情眾生,也即普度眾生。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以慈悲心度化一切眾生,引導眾生實踐六度,終得解脫。片片茶葉如同菩薩六度波羅蜜的片片舟楫帶領眾生脫離苦海,同登彼岸。

六波羅蜜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茶遇水捨身,而成茶飲,供養世人,就是布施波羅蜜;茶香四溢,猶如戒定真香,就是持戒波羅蜜;忍受採摘揉捻、高溫炒焙、開水衝泡,就是忍辱波羅蜜;助禪去睡,提神益思,就是精進波羅蜜;和敬清寂,茶味一如,就是禪定波羅蜜;行方便法,淨心導和,就是智慧波羅蜜。

茶是羅漢的自在

《法華經》云:「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茶葉經熱水之衝泡,蕩滌塵囂,洗淨鉛華,無染清淨,了斷煩惱。茶漏濾出塵渣,流下自然汁液純正茶水,象徵羅漢諸漏已盡,證無漏智慧,得法喜禪悅。茶味由濃而淡,直至無味,誠如萬有一空,諸有皆盡。施茶之道,無有分別,平等對待,提起放下,心無「他在」,而得自在。

茶是僧人的隱忍

茶是忍耐的象徵,從採摘、做青、揉捻、焙火、衝泡,直至最後被喝掉,身經萬般折騰,卻能始終隱忍。佛陀涅盤後教化弟子以戒為師,茶可「滌隨眠於九結,破昏滯於十纏」,因此出家人多喝茶,便能增加忍耐性。以茶助戒,益於修行。每當五蘊之火上來的時候,喝一口茶,往往能把火氣降滅於未燃。

茶是凡人的人生

無論是大俗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大雅的「琴棋書畫菸酒茶」,中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茶。以茶喻人,古來有之,精闢莫過蘇軾的「從來佳茗似佳人」之喻。佳人往往紅顏薄命,佳茗又何嘗不是?女為悅己者容,茶為知己者死。自古才子愛佳人,從來雅士尚品茶。好茶期待好水,期待會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以人喻茶,也不少見,如《晚甘侯傳》《葉嘉傳》,洋洋灑灑,蔚為大觀。人生得失盡在杯中,苦澀甘甜漸次展現。舉起杯也舉起了歡樂憂愁,喝下茶也飲盡了悲歡離合,放下杯也放下了恩怨情仇。苦盡甘來,起起落落,箇中滋味,唯有自知。《紅樓夢》以「千紅一窟」為最好之茶,喻示人間縱然萬紫千紅,終歸難逃一哭,參透茶味人生,概括無差。

茶韻禪機

巖茶有巖韻,鐵觀音有觀音韻,綠茶有幽韻……茶韻之說素來已久,那麼什麼是茶韻呢?恐怕沒有一個人能真正說得清楚。真正的喝茶是要調動全身的官能來參與的,用眼睛去鑑賞茶色,用耳朵去聽高衝低泡的聲音,用鼻子去聞氳氤的茶香,用舌頭的味蕾去品嘗茶味,用雙手去泡茶、沏茶、倒茶、舉杯,再通過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覺傳遞給心靈(意),在心裡把對茶的顏色、聲音、香氣、味道、觸感的結果進行整合而產生一定的意識(法),最後在心裡所意會到的就是我們常說的茶韻。茶韻產生的流程正是佛法中「六根」(生理)對「六塵」(物理)的攝受而產生「六識」(心理)的過程。

關於茶韻的描述不勝枚舉,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認知。如清代學者梁章鉅在《歸田瑣記》中把武夷茶的韻用「香、清、甘、活」四字來概括。這無非從色、聲、香、味去記錄官能感受,並非真正的茶韻。他又說「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這「悠然心會」、「難與君說」的「妙處」才是真正的茶韻。既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語言記載都是不準確的、不全面的。如蘇東坡形容建茶「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的詩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骨」的存在,後人因此把巖茶的韻定位為「巖骨花香」。花香能聞出,但茶中之「骨」為何物?無人知曉。

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尋找茶韻的記載,盧仝的《七碗茶詩》倒可以管窺一二: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但是,喝茶能喝出「兩腋清風生」、「乘此清風欲歸去」感受的能有幾人?再者,這種茶韻只是一己的心領神會,他人並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為他人所信。茶韻和禪機一樣都是不可說、道不明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一定要拿來說,那未免有誘導或心理暗示之嫌。

當年大慧禪師把號稱禪門第一書的《碧巖錄》雕版付之一炬,就是主張禪在悟,而不在學。禪的感受正如「禪」字「示單」的構字之意,是一種很單獨的、很個體的。同樣,茶之韻乃人在草木間的感受,濃淡由己,冷暖自知。

相關焦點

  • 禪茶妙道 | ​禪妙茶意濃
    茶道之法是為心意通暢,以禪妙為心、施以茶藝之術。是為以藝而行道事,以術而共心行。是問禪茶道,以茶為道,還是以禪為道?是道,禪茶一味,是以道而以概之,且以行禪茶之妙。禪者,本心無心形。茶者,本茶無茶性。兩兩本無自性,妙用即心明。是空為,且以行一二之茶事,方為顯真體之性也!
  • 禪者之意不在茶 心茶即禪茶
    「禪茶」的境界(資料圖)茶乃禪者之必需,在古時,僧人們坐禪時,通常會放一壺茶在身邊,以對治昏沉。到今天,「禪茶」已經成了可以與「道」相契合的一種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種高雅氣質的體現。而現在的僧人也還保留著喝茶的習慣。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茶才配得上這「禪茶」之名呢?有人說是龍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則斷言是鐵觀音……其實,禪者無分別,其所飲之茶,我稱之為清淨無染之「心茶」!
  • 茶禪一味:「禪茶一味」的文化內涵
    有人說,中國人的待客禮儀是通過茶來培養的,此言不虛。我們如果對中學生和大學生作一番調查,問:如果家裡有客人拜訪,見父母或自己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99%的中學生和大學生都會異口同聲:「倒茶!」絕對不會有人說「倒酒」,或倒可樂、咖啡。這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以茶待客的禮制早已根深蒂固地烙在中國人的心裡。縱然是一杯白開水,也可體現「此時無茶勝有茶」或「無味之味乃之味也」茶道最高境界。
  • 古琴曲《禪茶一味》 :一禪一世界,一茶一人生
    點擊播放 GIF 0.2M▼《禪茶一味》巫娜斟茶一盞對殘月,靜靜守住本心,不去自尋凡塵俗世中的煩惱,澄懷淨念,閒斟慢品,獨愛禪茶一味。洗茶、斟茶、一洗俗世間的塵埃,將內心的煩惱、苦澀滌淨,留下的是清澈的茶湯和淡淡的甘甜。品茶,要的是平實簡約,雅致純清。
  • 為什麼常說「禪茶一味」?禪與茶究竟有何關係
    我們經常聽說一個詞叫「禪茶一味」,意思是禪宗和茶道是相通的。這個詞語也常常被用到書畫、攝影等藝術作品裡。粗淺來理解,茶道和禪宗都能修身養性,因此它們之間的精神是相通的。其實茶與禪還有著更深層的聯繫,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
  • 為什麼常說「禪茶一味」?禪與茶究竟有何關係?
    我國名剎古寺大都位於清幽的高山上,而茶樹恰好適合生長在高海拔、多雲霧的山上,因此我國許多名茶都是寺院茶,例如浙江普陀佛茶、天台萬年寺的羅漢茶、餘杭徑山寺的徑山茶等。僧人們飲茶參禪,在簡單飲茶的基礎上,還衍生出很多禪茶文化。例如寺院中接待檀越的廳堂稱為「茶堂」;武夷山將說法、講經等佛事稱為「普茶」。
  • 禪、茶、佛
    「禪」是「靜慮」之意,「定」是指心專注一境而不散亂。但要「定、慧」必須坐禪。坐禪又要不食不眠。佛教歷來提倡禁慾、禁酒、戒葷吃素,要人們忍受苦難以修來世。如僧人的衣服,明朝就規定為茶褐色,用茶褐色作為中國僧人僧裝的主色調,可見禪茶密切相通的一面。茶和禪有很多形通的地方,禪的意境即是靜慮、修心,以求大徹大悟。茶文化的本質就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生活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在清淨的禪悟過程中,茶是必不可少的相伴物。「茶禪一味」,盡在不言中。
  • 禪茶一味,若茶若佛
    禪心若佛,茶即心,心即佛,禪茶一味,即茶即佛。
  • 茶悟人生 禪茶一味——靈隱寺永福寺喝禪茶(粉絲西子淡淡投稿)
    ,還真是一種「禪」。禪茶一味——靈隱寺永福寺喝禪茶西子淡淡/投搞喜歡喝茶,各種各樣的茶都喝過,唯獨沒有在寺廟裡喝過禪茶,於是在初冬一個暖暖的上午,和家人一起去了靈隱永福寺。其實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知道永福寺的也不多。
  • 茶禪一味:心靜茶至 禪現其中
    於是,很自然地禪與茶結合到了一起。茶道中人常說「一人品茶,謂之禪茶」,而佛家則更是有著「禪茶一味」之說。「禪」是「禪那」略稱,意為「靜慮」、「修心」。禪宗自南朝宋末達摩在中國創立,至六世分南北兩宗,而南宗慧能的頓悟說較北宗神秀的漸悟說更近禪旨,得以承繼五祖弘忍衣缽,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風流所及,宗派紛紜,於南宋傳入日本。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禪茶一味
    中國是茶的故鄉,漢唐以來,飲茶為日常生活。茶可提神益身、增加能量,尤其備受儒釋道修行者青睞。其時僧人們多有種植、製作和品飲茶之習慣。而唐、宋時期,禪宗正是鼎盛之時,僧人及修行者們二六時中其語、默、動、靜、行、住、坐、臥皆是禪,所以,僧人們的茶事生活自然而然就是禪茶了。陸羽(733—804)。著《茶經》,共分十部。
  • 普眾法師:禪是一種參悟,而茶是一種品悟
    視頻來源:二更禪茶之境,何與人說?
  • 一茶一禪 天下至清本色
    圖片來源:資料圖中國在唐、宋時代禪風大盛,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相傳圓悟克勤禪師提出「禪茶一味」之後,禪與茶便形影相隨。幾乎寺必備茶,僧必飲茶。沒有茶禪一體,誰解得此種空闊、坦蕩又渾厚的禪的美麗呢。就像我們今天在緊張、繁忙的空隙裡,用心去泡一碗茶,用心去品一口茶,得到無法言喻的當下寧靜,茶的本性是冷靜的,而禪是思索的、理智的。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
  • 數說智慧人生|舉杯邀芳,與茶同行,禪茶一味,人茶合一
    若說茶,不過片葉入涓流,而世人卻嘆其驚豔。或濃鬱純粹,或悠然淡雅,或豪邁飛瀑技藝卓絕,或禪意充沛自然清新。12月22日——12月24日,OM數說推出了「OM數說|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傳播公益活動,緣因茶起,在三天的時間裡,行茶、品茶、聞香,細感茶之道途,細觀心之共鳴。
  • 安溪茶旅 新地標 龍涓鳳山巖禪茶之旅
    若你對茶也痴迷,那一定要到龍涓去看一看,尤其是每年農曆二月,安溪龍涓鳳山巖禪茶之旅,茶迷們真心不容錯過。因為你也會被龍涓茶人們的虔誠所打動,清心,靜心,感恩上天賜予的每泡好茶,品味來自鳳山巖的禪茶滋味。
  • 禪茶一味——靈隱永福寺喝禪茶
    喜歡喝茶,各種各樣的茶都喝過,唯獨沒有在寺廟裡喝過禪茶。於是,在初冬一個暖暖的上午,和家人一起去了靈隱永福寺。其實即便是土生土長的杭州人,知道永福寺的也不多。因為到達已是中午時間,所以在茶院先品嘗了那裡的素齋,然後再喝禪茶。永福寺的素齋也別有風味:一個方形紅色漆盒,盛著幾樣素色小菜。雖然只有芹菜豆乾、千張結、酸辣土豆絲和蒜泥四季豆之類杭州人常吃的家常小菜,卻異常爽口,尤其是白米飯,軟糯適中,夾著一股清香。
  • 「禪茶一味」,是幾個意思?
    而與宗教的相結合,反過來促進了茶葉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無形當中提高了茶的地位。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 「禪茶一味」,到底是幾個意思?
    喝茶與「禪」的組合,總會讓人感覺有點玄玄妙妙,高深莫測,似乎自己眼前的這杯茶好像也更「高端」了。然而,什麼才是「禪茶一味」呢?而與宗教的相結合,反過來促進了茶葉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無形當中提高了茶的地位。茶與宗教這兩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最終行成了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即禪茶文化。「禪茶一味」的禪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的一種獨特現象,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 【天心永樂】寺茶同名,禪茶共味,這款茶值得珍藏!
    天心永樂禪寺院始建於唐貞元年,佛教"華胄八大名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