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瓦羅蒂 《圖蘭朵》 「今夜無人入睡」
1、家喻戶曉
無論你是否是歌劇的發燒友,《圖蘭朵》這個名字,你一定聽說過。
在浩如煙海的歌劇作品中,《圖蘭朵》與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繫,讓其成為我國最家喻戶曉的一部歌劇,完全可以不加「之一」。
1998年,張藝謀將這部歌劇帶到了故宮太廟,由祖賓·梅塔指揮,共演出11場,每場3500個席位一票難求。
其中最貴的外賓席位票價高達近萬元人民幣——要知道,在那一年,北京二環的房子也才兩千塊一平。
《圖蘭朵》紫禁城太廟版DVD
2003年,老謀子將這部歌劇帶到漢城世界盃體育場;2009年,又有了張藝謀鳥巢版的《圖蘭朵》。
陳凱歌也曾執導過這部歌劇,2008年,受義大利瓦倫西亞索菲亞王后歌劇院邀請,陳凱歌執導了普契尼誕辰150年紀念版的《圖蘭朵》。
不僅張藝謀與陳凱歌開始對飈《圖蘭朵》,中國各大歌劇院,《圖蘭朵》也成了最熱門的曲目。
《圖蘭朵》中國國家大劇院電影版 片段
從太廟到鳥巢,從北京到上海廣州,從中國到義大利、奧地利、法國、德國,這部 「義大利中國歌劇」 掀起了 「中國圖蘭朵浪潮」。
2、「中國歌劇」
然而,抱著欣賞一部「原汁原味的中國歌劇」的心態,第一次看完這部歌劇的朋友,一定會深切感受到,完整看完這部劇後,與自己欣賞前的認知,會有很大不同。
這部歌劇,講的是一位流亡中國的韃靼王子卡拉富,被中國公主圖蘭朵的美貌所吸引,冒著被砍頭的風險,不顧父親帖木兒與侍女柳兒的反對,想要追求圖蘭朵。
而迎娶圖蘭朵的規則是,必須猜對公主的三個謎語,猜對了成婚,猜錯了砍頭。
很幸運,卡拉富猜對了所有三個謎題,但是公主卻突然反悔。於是王子也給公主出了一道謎題,只要公主在一天內猜對自己的名字,他就願意放棄與公主成婚並被處死。
圖蘭朵將帖木兒與柳兒抓來嚴刑逼供,二人均寧死不屈。柳兒為保守秘密,奪了侍衛的刀自盡,直至天亮公主也未獲知王子的真名。
最終王子的吻融化了圖蘭朵冷漠的心,王子將自己的真名告知圖蘭朵,圖蘭朵也並未公布王子的真名,嫁給了王子,並告知天下王子的名字是「Amore」,即義大利語的「愛」。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版《圖蘭朵》劇照
這個劇情的套路,顯然很不中國。
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任何一個公主,能與圖蘭朵有一星半點兒的聯繫。
整個故事儼然是歐洲童話故事的風格,只是將「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遙遠的國度」,直接換成了「中國」的標籤。
至於圖蘭朵——就像《塞爾達傳說》中的塞爾達公主,她雖然冠名了這部歌劇,卻並非歌劇的主角。
回溯這部歌劇的歷史,它的腳本來源于波斯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日》(跟《一千零一夜》的關係參考雷峰塔與雷鋒)中的一個故事,《圖蘭朵的三個謎題》。
波斯故事集《一千零一日》英文版
「圖蘭朵」這個名字,是波斯語的直接音譯。然而,這個詞原本卻並非一個人名。在波斯語中,「圖蘭(Turan)」指的是波斯帝國的一個地區;而 「朵(dokht)」,則是「女兒」之意。
如果我們取其原意,「圖蘭朵」 就是 「圖蘭的女兒」,與中國並沒有什麼關係。
學者們還繼續追根溯源,尋找到這個故事更古老的源頭——波斯詩人尼扎米的故事集,在這個故事中,「圖蘭朵」 是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公主。
為這個故事貼上中國標籤,與17世紀歐洲興起的 「中國熱」 有關。
《一千零一日》發表的時候,正是巴洛克藝術興盛的時代,歐洲人對於古老神秘的東方充滿了憧憬,甚至專門有一個詞彙 「Chinoiserie」 來形容這個年代具有中國藝術風格的物品。
1742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畫作 「中國花園」
17世紀末,法國還曾有過一個真實的 「中國公主事件」,一位在法國街頭流浪的女子,自稱是大清皇帝康熙的女兒,本來要遠嫁國外,卻被海盜綁票到法國。
於是人們紛紛慷慨解囊救助這位 「落難公主」,很快這位公主就成了巴黎的風雲人物。
當時也有來過中國懂中文的傳教士質疑這位 「公主」 的身份,這位 「公主」 讀中文書籍時完全不知所云。結果卻是傳教士被逐出巴黎,因為他 「冒犯了中國公主的尊嚴」。
在這個背景下,圖蘭朵變身成一位中國公主,也就不奇怪了。
3、普契尼的圖蘭朵
然而,對普契尼而言,《圖蘭朵》講述的具體是哪個國家的故事,並不是他關注的首要問題。
他想表現的,遠比劇情本身深刻得多。
《圖蘭朵》是他人生最後一部歌劇。他受到中國民樂《茉莉花》的啟發,開始創作這部歌劇,但他並沒有將其完成。
在他的筆下,故事進行到柳兒奪劍自殺,他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反覆修改編排這個場景,直至逝世也沒有繼續往下創作。
那時普契尼的身體已經極度虛弱,他意識到自己可能無法完成這部劇作,在拜訪老友託斯卡尼尼的時候,曾懇求他「不要讓我的圖蘭朵死去」。
義大利指揮家 託斯卡尼尼
我們現在看到的完整版本,是普契尼死後,由義大利作曲家弗朗科·阿爾法諾(Franco Alfano)所完成的。
然而,人們對這個「完整版」的評價,也只是 「還算有些普契尼的味道,可以將就著看看」。
像極了高鶚補完的《紅樓夢》後40回。
1926年4月25日,託斯卡尼尼在斯卡拉歌劇院指揮《圖蘭朵》首演時,在第三幕柳兒自刎後,他停下演出,擱下指揮棒,轉身面向觀眾,說到:「普契尼寫到這裡時,他放下了筆。」
《圖蘭朵》第三幕:柳兒詠嘆調 「你那顆冰冷的心」
那麼,普契尼心中的結局,應該是怎樣的呢?
我們回顧一下圖蘭朵的故事,會發現如果至「柳兒奪劍自殺」結束,順著這個基調延續,不再反轉,《圖蘭朵》仍然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但表達的感情卻與我們熟知的結局截然不同。
故事的情節從「王子通過努力感化了內心冰冷的公主,二人終於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變成了「一心愛著王子的柳兒,以自己的死守護了自己對王子的愛情與忠誠」。
柳兒成了故事的絕對主角(事實上,柳兒的戲份本來也絕對多於圖蘭朵),而圖蘭朵則變成故事的「反派大Boss」。
你品,你細品,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劇情走向,哪一個更加符合普契尼的預期?
前面兩幕,普契尼花了如此多的筆墨鋪墊柳兒這個角色,難道就為了讓她成為王子與圖蘭朵愛情的墊腳石嗎?
《圖蘭朵》第一幕:卡拉富唱段 「柳兒別哭」
一直到結局之前,圖蘭朵一直是一個冷酷無情的女人,就這一晚上,她的整個思想境界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這難道不突兀嗎?
顯然,對《圖蘭朵》而言,悲劇走向的結尾,更加深刻宏大,也更有可能是普契尼的本意。
我們可以推測,普契尼當年一直卡在柳兒自刎的情節無法繼續的原因,是他沒想好如何在悲劇走向的基礎上安排好王子與圖蘭朵的結局,並非想要整個劇情反轉。
然而推測畢竟是推測,我們永遠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普契尼版的《圖蘭朵》的結局。
又或者,這個故事,根本就不可能有一個「合適的」結局。
4、中國歌劇
講到這裡,我們知道了歷史上的《圖蘭朵》,與普契尼的《圖蘭朵》很不一樣。
知道了《圖蘭朵》中的中國,與實際的中國很不一樣。
然而,這並不妨礙《圖蘭朵》成為一個特點鮮明的中國文化符號。
人們一看到「圖蘭朵」這個名字,一聽到到《圖蘭朵》的音樂,就會自然而然的將其與中國聯繫到一起,至於劇情如何,普契尼原本想表達的是什麼,反倒真沒那麼重要了。
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用一段經典的花樣滑冰片段結尾吧。
2003年,世界花樣滑冰世錦賽上,申雪與趙宏博在《圖蘭朵》配樂中完美完成了比賽。
14位裁判,2位給出滿分6分,其餘12位給出5.9分,這對神仙眷侶蟬聯世界冠軍,這段表演也成為花樣滑冰歷史上的經典。
2003年,申雪與趙宏博 《圖蘭朵》
祝大家賞樂愉快!
直播預告:
3月6日,周五,晚19:30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圖蘭朵》
騰訊藝術全程直播
72小時無限回看
高清畫質,中文字幕,全立體聲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