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櫻花盛開》1978年
JustFlower壽山石首飾,設計師鄭名宏、潘婕妤
明信片《西湖晨光》1978年
霧漫西湖香爐,設計師陳凱凱
瑞雲香爐,設計師潘春明
「小籠包」調味罐,城事新說
宋式五鋪作補間鬥栱積木,設計師劉文輝
明信片《六和塔》1972年
明信片《牡丹園》1978年
鬱金香胸針,設計師蓮子
文/攝 記者 張凡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兩句話道盡了杭州的風光之美與人文之盛。縱觀歷史,杭州一直與文化和旅遊這兩個詞密不可分。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每日商報》「醬爆」團隊策劃「禮讚70年——春山,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杭州地方文化及文創展」 ,主題是「旅遊+文創」,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圖書館和杭州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展品包括浙江人民出版社自建社以來關於旅遊的出版物。杭州當代匠人、設計師、藝術家創作的有著杭州元素的藝術作品、文創產品。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展示不同年代杭州人對杭州文化旅遊的不斷思考與創造。
展覽地點在杭州圖書館(解放東路58號)三樓閱讀區,從今天開始一直要持續展出到10月(圖書館周一休館)。
參展藝術家、設計師、品牌、單位(排名不分先後):浙江人民出版社,陸一飛、蓮子、潘春明、陳凱凱、姚漢邦、鄭名宏、潘婕妤、昌殊、劉文輝,城事新說。
杭州地方文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杭州圖書館是國家一級館、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聯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管理及成員館。自1958年建館以來,地方文獻工作一直是重點,通過採選、徵集、捐贈、交換、整理等方式,積累了大量寶貴的地方文獻資源。
截至目前,館藏地方文獻總量約為12000多種,21000餘冊(件),內容涉及杭州發展的各個方面。杭州自古作為旅遊名城,旅遊讀物自然也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今年年初,杭州圖書館策劃舉辦了以「杭州旅遊類宣傳冊」為主題的展覽。這些旅途中必不可少,但又十分不起眼的物品,仿佛在時間隧道上開了一個小窗口,讓讀者一窺杭州旅遊的歷史。
這也是本次「禮讚70年——春山」展的緣起,我們把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旅遊出版物歷年精品,與當下杭州匠人、藝術家、設計師創作的文創產品放在一起,展示不同年代杭州人對杭州旅遊的不斷思考與創造。
新中國第一本杭州旅遊指南書籍
浙江人民出版社成立於1951年,是一家綜合性社科類出版社,主要出版哲學、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歷史類圖書,是浙江出版的「母社」。
在上世紀50年代至2000年之間,浙江人民出版社曾經出版過許多關於杭州西湖旅遊方面的出版物。我們這次整理出兩大類,一類是旅遊手冊與景區導遊圖,一類是西湖風光明信片。
其中1955年版的《杭州遊覽指南》是新中國建立後,杭州最早的旅遊指南類正式出版物。這本書巴掌大,整本書沒有圖片,全是文字描述,內容包括杭州城市介紹,新中國初期西湖景點建設情況,名勝古蹟介紹、杭州旅居指南,杭州特產介紹等。
書中記錄的杭州,很熟悉,又有些陌生。
這樣描寫杭州四時風光:春賞桃柳、海棠,龍井喝茶、花港觀魚。夏看荷花,九溪玩水、雲棲竹徑乘陰涼。秋天登高望紅葉聞桂花品菊花,錢塘江邊看潮水,晚上西湖泛舟賞月。冬天西湖銀裝,賞臘梅、梅花、水仙,和今天杭州人的休閒生活一模一樣。
推薦的西湖半日遊線路「湖濱乘船遊三潭印月、花港觀魚、湖心亭,到嶽廟上岸,然後徒步曲院風荷、秋瑾墓、武松墓、蘇小小墓、西泠印社、中山公園、孤山平湖秋月」,放在今天也依舊經典。
書中記錄了杭州美食。西湖醋魚、龍井蝦仁、叫化雞、貓耳朵等大家都吃過。那麼幸福雙、西施舌是什麼樣子?恐怕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西湖綢傘、王星記扇子、天竺筷、龍井茶、張小泉剪刀、藕粉在那時已經是杭州特產的代表。不同於現在傳統非遺產品的舉步維艱,在20世紀50年代,它們可是紅火得很。
當時,西湖綢傘每年要銷售7萬多把,天竺筷最遠賣到了新疆,王星記一年外銷女士檀香扇三四十萬把,竹扇的國內年銷量超過一百萬把。
記錄時代的旅遊手冊
在之後的30年裡,浙江人民出版社又陸續出版了多個版本的《杭州旅遊手冊》《杭州遊覽手冊》,總計發行100多萬本。把它們放在一起,不但能看到我國出版行業的變化,也能反映杭州社會、經濟的變遷。
1964年,首次加入版畫插圖,並且還有了交通圖,終於不用純靠腦補了。
1978年,杭白菊、山核桃首次被推薦為杭州特產。
1979年,手冊裡有了廣告,產品彩色圖片配廠家地址、電話、電報掛號信息,中英文雙語。
1981年,「旅遊服務」板塊篇幅變大,詳細介紹了機場、火車、公交、長途、航運等交通的站臺地址、電話、班次時間價格等。明顯看出杭州市內公交車線路變多了,去往外地的交通也方便了不少。
1985年,杭州特產裡多了「杭州金魚」,折射出那時候嶽王路花鳥市場金魚攤的火爆。這一年的旅遊手冊最後16頁叫「旅遊記事」,就是空白的橫條本,用來記錄旅途日記,和這幾年流行的「手帳本」功能一樣。
197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還出版發行了一本《西湖攬勝》,180頁。書中詳細介紹了杭州的歷史人物、西湖勝跡、文化掌故、民間傳說等,當然也包括地方名產、旅遊服務、知名餐館、美食名點,並首次配以彩色照片。
這本書當時全國反響非常好,是當時最權威的杭州文化、旅遊指南書籍,堪稱那個年代的旅遊寶典。之後又發行了日文版和英文版。2000年的時候,還發行了修訂版。
2016年,為配合G20杭州峰會的舉辦,更好地讓中外嘉賓和媒體記者了解杭州、熟悉杭州、熱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又推出了《杭州人手冊》、《杭州印象》(中英版)。
出版社的金字招牌
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開始「自辦發行」,現任浙江人民出版社市場總監李群是當年自辦發行科的首任副科長。
當時還是小夥子的他可是幹勁十足,經常騎著自行車馱著書,望湖飯店、杭州飯店(現杭州香格裡拉飯店)……沿著西湖去旅遊窗口單位挨個跑市場。
2毛錢一張的折頁西湖導遊圖,有圖片、有地圖、有景點介紹,便宜實用,是銷量冠軍。前一天剛送過貨,過個晚上商店就又來要了。
當年的旅遊紀念品大部分是工藝品和土特產,特地開發的旅遊文創周邊不多,印有西湖風光的《西湖》明信片就顯得非常出挑,幾乎每個遊客都會買上一套。
李群說,只要是和西湖相關的書都賣得很好,其他省的兄弟出版社都羨慕浙江有這樣一個金字招牌。
60年前的西湖明信片與當代文創
杭州的風光、人文、物產是每個時代創造者們靈感的源泉。
當年浙江人民出版社的編輯老師們,編撰出版了引領那個時代的旅遊出版物與文化周邊。
參加這次展覽的當代杭州藝術家、設計師、匠人們則設計出富含杭州韻味,廣受當下人民喜愛的作品。
他們之中,有致力於「讓書法有用」的文化學者、書法家陸一飛先生,本次展覽的「春山」二字,就是他獨創的「紫砂大寫意」作品拓印而成。
有年輕的設計師們。產品設計師蓮子取材杭州四季花卉,創造出各式美麗的布藝配飾。陳凱凱漫步孤山,登高梅塢,把斷橋、茶山、霧中西湖等元素運用到香器設計。潘春明設計出典雅的茶器,豐富杭州的茶事。
有非遺傳承者們。昌殊研習傳統合香,接續了南宋曾經輝煌的雅事。鄭名宏和潘婕妤把壽山石文化與杭州文化結合,設計出讓外國遊客也驚豔的石雕首飾。
有不出生在杭州,卻喜愛杭州,把更多的文化元素帶來杭州的年輕人。宜興人姚漢邦帶來紫砂與拓印。山西人劉文輝把恢弘的中式建築做成了可置於几案之上的鬥拱積木。
還有致力於將各種新奇創意和城市文化結合,設計出當代年輕人喜歡的城市伴手禮的文創企業「城事新說」。
他們用作品證明,自己是最好的接力者。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醬爆」(hzjiangbao)。
參展(排名不分先後)
浙江人民出版社
陸一飛
蓮子
潘春明
陳凱凱
姚漢邦
鄭名宏
潘婕妤
昌殊
劉文輝
城事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