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什麼是「藝術哲學」?何以重申「藝術哲學」?

2020-12-17 澎湃新聞

什麼是「藝術哲學」?為什麼是「藝術哲學」?

10月17日,由復旦大學藝術哲學研究中心、OCAT上海館和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三方聯合主辦的「回歸藝術哲學: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創刊發布暨主題論壇」在OCAT上海館舉辦。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院校和學術團體的20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者、出版人及藝術機構負責人聚集一堂,從「藝術哲學」的概念辨析出發,圍繞《藝術史與藝術哲學》(圖1)的學術定位、藝術哲學的歷史和內涵,以及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的關係等相關的藝術哲學命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

圖1:《藝術史與藝術哲學》書封據悉,《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第一輯)歷經兩年多時間的籌劃和準備,創辦這一刊物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以跨學科的方法對藝術進行更深層次的追問和思考;通過探索藝術哲學的問題,強化藝術哲學的主體性和學術關切。 「藝術哲學」是什麼?

創刊發布暨主題論壇首先以「什麼是『藝術哲學』?為什麼是『藝術哲學』?」主題會談開啟,孫向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院長)、袁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黨委書記)、沈語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藝術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堅(中國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王才勇(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吳瓊(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寧曉萌(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姜宇輝(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等參與討論。(圖2)

圖2:《回歸藝術哲學: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主題座談現場沈語冰就「藝術哲學」這一概念進行論述,回溯了藝術與哲學的相互關係以及國內近三十年來的學科發展歷史。沈語冰認為,藝術與哲學之間就一直是休戚相關,無論是作為盟友,還是作為敵人,皆表明二者之間恆久的共生關係。「藝術哲學」其實就是從中衍生出來一個獨特的感知視角和思想路徑。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它被美學、文藝學以及後來的藝術學所取代或吸納,尤其遭到越來越實證化的藝術史學的鄙夷和排斥,導致「藝術哲學」乃至藝術本身所具有的「感性的思辨」這一獨特的魅力反而被忽視和埋沒。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正是我們重申藝術哲學的真正動因。不同的是,這裡所謂的回歸藝術哲學並不是回到黑格爾、丹納的理論體系,不是將藝術作為哲學論說的對象,也並非簡單地把哲學作為分析和描述藝術作品的理論依據,而是在此基礎上,嘗試探索一種新的當代藝術哲學,我們更加關心的是,在投身藝術現場、直面作品的過程中如何訴諸價值和真理的追問,在概念的理性辨析、往復論證中如何激蕩出別樣的感知空間和想像力,也就是所謂的「藝術即哲學,哲學即藝術」。

圖3:李澤厚,《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張堅提出「藝術哲學」是一個有腔調的詞,他將之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李澤厚的《美的歷程》(圖3),以及李澤厚主編的「美學譯文叢書」,這其中就有與會者王才勇教授當時翻譯的沃格林的《抽象與移情》(圖5),這些著作等對他影響尤深,同時他認為與之並行的還有原浙江美術學院的「美術譯叢」(圖4),在範景中、潘耀昌等一代翻譯家的努力下,從沃爾夫林、李格爾到貢布裡希、潘諾夫斯基,逐漸在國內形成了一個藝術史的知識脈絡和藝術哲學的知識系統。在他看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是19世紀以來藝術科學的形成,之前主要是談感覺,這之後,因為受生理學、心理學包括哲學等不同領域和學科的影響,藝術也逐漸變成一種科學。比如希爾德勃蘭特關於平面性的論述,明顯帶有格式塔心理學的色彩。可以說,正是這些著作塑造了迄今為止的藝術史和藝術哲學敘事。最後,他提到曾一度引發爭議的丹託之「藝術的終結」和漢斯·貝爾廷的「藝術史的終結」,他對此倒是並不悲觀,認為在今天這種碎片化的藝術現象和破碎的藝術理論的局面下,作為藝術哲學的學術研究空間反而在擴大和延展,而一種新的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的書寫也或許因此呼之欲出。

圖4:《美術譯叢》創刊號,1980

圖5:沃格林,《抽象與移情》,王才勇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王才勇結合自身學術之路,分享了復旦大學美學的發展歷程,發出「這個時代更需要藝術哲學」的倡議。曾受德國古典哲學影響的他提出,從18世紀「藝術哲學」這個概念的提出,到19世紀下半葉這一概念及其理論的淡化,再到20世紀藝術史的繁榮呈現,特別是在當下,為什麼我們更加需要藝術哲學呢?他給出的答案是,在很大程度上,這其實是由藝術形態的發展所決定的,比如當代藝術,涉及的問題非常複雜和多元,對於藝術解釋和理解藝術行為的需求空前龐大,可是今天我們討論藝術問題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大多卻依然是之前從哲學中提取的,因此,之所以說藝術哲學有未來,就是因為當下藝術發展的新狀態決定了藝術哲學本身的自動更新。吳瓊談到國內藝術哲學所具有的後發學術優勢。他從藝術和哲學的關係發微,提到之前的藝術哲學,實則是通過哲學進場而對藝術進行的清場活動。今天則不然。他認為,當代藝術哲學所展現的應該是一個雜多的集合,而不是一個有序的理論體系。基於此,他提出一種所謂合理的藝術哲學研究,應該始終面向藝術史敘事、面向藝術現場,帶領讀者回到藝術現場,藝術史敘事應該回到藝術品的歷史,這意味著,必須要從既有的藝術框架和藝術概念中重新脫離,進而對藝術哲學的方法論進行必要的自我反思。而這註定是一場哲學向藝術的返回,一項透過歷史來建構理論的工作。

寧曉萌教授認為,藝術哲學研究是不可能有規範的原則,藝術與哲學始終具有衝突性,哲學家往往藉助藝術來談論哲學,而諸多經典的藝術理論著述,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它們本身就是哲學著作。她以她本人研究的梅洛-龐蒂現身說法,強調了哲學與藝術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堅信藝術哲學在未來將是帶動整個哲學學科的強勁引擎。

姜宇輝從藝術哲學的閱讀者視角,提出藝術哲學最主要的受眾恰恰是藝術家,他們需要討論藝術哲學,特別是當他們面對自我、生命等感性世界的時候,往往需要哲學家給予思想的啟發,藝術哲學並不是來自哲學的需要,而是藝術家們的需要。當然,這並不是哲學向藝術的訓導,而是哲學向藝術的問津、探源和相互啟發。對於藝術和哲學的關係,姜宇輝教授借用德勒茲的「遊牧」概念,認為應該以一個中心(哲學或藝術)為立場開啟一場解域化的遊牧哲學之旅。

圓桌討論的最後,袁新和孫向晨分別圍繞藝術哲學的內涵與邊界及「藝術·哲學」概念本身對座談作了簡要的總結。袁新認為,藝術哲學必須在感性世界裡在場,它是為提供一種秩序,並對世界之道的揭示,哲學需要進入藝術世界,而藝術世界反哺哲學的推進。無論哲學,還是藝術,終歸都是「道的言說」。孫向晨認為「藝術·哲學」中間的「點」意味著藝術與哲學之間隱含著的一種自我解放力量和自我突破的精神,而這正是藝術哲學的生命力所在。他認為哲學向來關注精神的熱點問題,而作為當代精神熱點的藝術問題,當然不可能為哲學所放棄,二者都有著相互擁抱的衝動,因此他建議藝術哲學不應該被認為一種簡單的學科設置,而應當被理解為「藝術哲學」,一種既緊密聯繫又彼此促進的力量。

《回歸藝術哲學:形式、圖像與感性的思辨》會議現場回到藝術哲學的兩個基本命題:形式與圖像下午的兩場專題研討延續了對藝術哲學的討論,第一場的主題是「形式、審美與藝術哲學」,第二場的主題是「圖像—運動與藝術哲學」,這兩個主題也與《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第一輯)的內容有著密切的關聯。

圖6:蒙德裡安,《紅、黃、藍的構成》,布面油畫,1921其中,寧曉萌做了題為《從藝術哲學角度看風格問題》的報告,探討了「風格」這一概念的建制意義。在對「風格」概念進行了一番詞源學考察後,她著重指出了「風格」概念的特質與困難,並試圖結合梅洛-龐蒂關於風格問題的討論來解決這一難題。王維嘉的報告題目是《康德論崇高與無形式》,主要闡釋了康德對數學(量)崇高和力學崇高的討論,並結合蒙德裡安的格子畫作分析了數學(量)崇高的四個層次(圖6)。張曉劍以《現代主義批評中的哲學話語——從媒介特殊性理論說起》為題,介紹了從格林伯格、麥可·弗雷德到羅薩琳·克勞斯的媒介特殊性理論。發言指出,藝術批評家在進行理論假設或者為自己的批評進行辯護時,哲學的聲音就會出現,哲學地進入藝術的論辯中。(圖7)上半場最後一位發言人是常培傑,他的題目是《外觀混同的本質之思——當代藝術哲學的核心命題》,他認同前一位發言者對格林伯格的批評,認為格氏的理論中暗含了一種目的論的朝向,但其因為過於強調知性和理性的意圖,從而無法直接訴諸感性,也就無法揭示藝術的真正本質。繼而他追問,在杜尚的現成品之後,藝術品與物品在外觀上喪失了區別,在藝術與生活混同之後,如何對二者做出區分並界定藝術的本質?(圖8)他認為海德格爾的《藝術作品的本源》解決了這個問題,即我們不能從藝術家或者藝術品的角度討論問題,而是要回到真理的起源問題,因為真理是自行置入藝術作品之中的。在他看來,這也是當代藝術哲學的核心命題。

圖7:羅薩琳·克勞斯,《「北海航行」:後媒介時代的藝術》,Thames & Hudson出版,2000

圖8:杜尚,《泉》,1917四位學者的發言雖然視角不同,但都是對於形式—風格這個藝術史命題的重思和檢討。如果說寧曉萌和王維嘉兩位學者的發言側重於形式或風格的歷史與理論構成的話,那麼張曉劍與常培傑的發言則更像是在探討「形式論」是如何被瓦解的,以及瓦解「形式論」本身的當代意義所在。形式—風格看似是藝術或藝術史的內部問題,但透過四位學者的論述,可以看出,它其實與哲學史始終纏繞在一起。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

圖9:佚名畫家,《巴爾迪聖方濟各生平》,板上坦培拉,234×127cm,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巴爾迪禮拜堂,約1245

圖10:安傑利科,《聖馬可祭壇畫》,板上坦培拉,220×227cm,聖馬可修道院,1438在下半場關於圖像的討論中,四位學者則針對不同時期的具體個案展開細緻的分析和闡述。吳瓊的發言題目是《神聖的凝視與圖像闡釋》,他指出在今天這個博物館時代中,我們的觀看是極端去語境化的,而「神聖的凝視」指的是宗教性觀看,在教堂之類的場所中,對圖像的觀看就不只是單純的視覺行為。這對圖像闡釋而言意味著我們要對圖像做總體化和語境化的分析,結合意義生產的多元決定原則,進行去藝術化和反展覽建制的圖像理解(圖9,10)。姜宇輝的發言題目是《苦痛的媒介》,他結合自己在疫情時期的思考和困惑,結合不同的有關苦痛的電影、攝影作品及理論文本,追問媒介和當代人的生命體驗之間的直接關係,尤其是藝術在今天到底還有什麼「用」?他指出,除了提供審美愉快、精神提升、道德教化,或者服務於意識形態、學術研究和資本市場之外,當下藝術最直接的作用是讓我們知道苦痛,以警示、喚醒、刺痛進而引發共情,最後實現重建主體性和共同體。沿著以上的發言,張晨以《從圖像到影像——瓦爾堡與德勒茲》為題,試圖通過對瓦爾堡與德勒茲這兩個人物的對比研究實現藝術史與藝術哲學的連接。他從于貝爾曼通過德勒茲重新進入瓦爾堡的思想脈絡,重點分析了瓦爾堡和德勒茲在精神分析、image(影像/圖像)、「無名之學」與「非人(文主義)之學」等方面的聯繫,並希望通過這種結合能夠對藝術史研究方法論有所啟發,如他所說的:「圖像就是為了穿越邊界,圖像的力量就是讓不可見的力量可見。」(圖11,12)

圖11:丁託列託,《聖馬可拯救沉船的撒拉遜人》,威尼斯美術學院美術館,1562-66

圖12:培根,《弗洛伊德的三幅習作》,1968-69最後,魯明軍接續前面張晨關於瓦爾堡的討論,以《「WhatWasI?」:瓦爾堡、後人類與Goshka Macuga的一次策展》為題,將討論拉到了當代藝術的現場。他以2019年在Prada基金會榮宅舉辦的波蘭裔英國藝術家Goshka Macuga的個展「WhatWasI?」(「我曾為何物?」)為例討論了瓦爾堡的實踐和觀念對於Goshka Macuga的藝術創作和策展理念的深刻影響,特別是在這個展覽中,她以瓦爾堡的語言和方式探討了瓦爾堡關於「圖書館」「記憶女神圖集」「關於北美普韋布洛印第安人地區的圖像」等相關的論述及其背後的理性與瘋狂的極性張力這一思想根底,同時,也不乏對於未來後人類紀知識型的想像和思考。(圖13)在發言中,魯明軍提出,瓦爾堡這裡其實已經沒有了形式與圖像的邊界,以往關於瓦爾堡的論述由於過於側重圖像,恰恰忽視了他實踐中的形式及其所釋放的動能。而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回應了上半場關於形式的討論。

圖13:Goshka Macuga,《獻給吃書卷之人子》,多媒體裝置, 2016長期以來,關於形式、圖像的討論往往限於藝術史論和藝術批評內部,甚至作為藝術本體或藝術本質論加以闡述,然而,通過此次有限範圍的討論可以看出,一方面這些問題背後都隱含著複雜的哲學基礎,另一方面,不同哲學理論的介入則再度解放了這兩個傳統的命題。這也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創辦《藝術史與藝術哲學》輯刊以及創建藝術哲學系的初衷和目的所在。未來《藝術史與藝術哲學》擬以一年一期的形式繼續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在討論中,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經理賀聖遂先生以「倉廩實而知禮節」談及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目前藝術史系列、藝術論著和藝術未來系列等藝術哲學類圖書的出版情況,對藝術類圖書進入生活和當下市場所引起的積極作用寄予厚望。OCAT上海館也希望能夠在多方共同合作中參與到當代藝術理論和制度的建設中,通過藝術哲學主題講座、論壇、評論(寫作)以及策展等不同方式,帶動藝術機構、學院、出版三方的多樣性互動。

與會嘉賓合影(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藝術的哲學 詩化的哲學
    張世英先生則通過接引西方現當代思想家海德格爾、德希達等人的哲學美學理論,在哲學理論的層面上探討了語言的詩性特質,辨別了詩的語言與非詩語言,以詩意的自由人格理想為目標,建構了一套融合中西古今的新詩化哲學體系。筆者扼要梳理兩位哲人的詩化哲學思想輪廓,以期未來在中國哲學史的重新書寫中,能夠將詩化哲學作為一個專題領域加以關注。
  • 哲學、觀念主義和西方現代藝術:論哲學和藝術的關係
    假設藝術是難以界定、無遠弗屆的,那麼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與其他學科,尤其是那些表達人類思維和思想的門類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如果我們說藝術是藉由一定的藝術形式來表達人類非理性的思維和情感,那麼站在藝術對立面的,就是哲學,它是人類理性思維的精華,經過種種非理性現象和事物的思考後,抽象出具有概括意義的規律。藝術和哲學之間可以架構起溝通橋梁的學科是美學,美學是一種抽象的概括,它是對具體可感和紛繁複雜的藝術形式提取淬鍊後的精華。
  • 《藝術哲學》(3):藝術中的理想究竟是什麼?
    這是丹納《藝術哲學》讀書筆記的最後一篇。前兩篇見:《藝術哲學》(1):人類為什麼要這麼帥氣地搞藝術?《藝術哲學》(2):藝術形象是如何產生的?我們經常討論比較藝術品的高下,其實看的就是藝術中的理想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實現。▲貢布裡希《藝術的故事》貢布裡希開篇第一句話:「實際上沒有藝術這種東西,只有藝術家而已。」那具體如何判斷呢?主要有兩個標準。
  • 藝術哲學:美是如何誕生的
    藝術哲學:美是如何誕生的一、單選題1現代技術也是一種「解蔽」,但這種解蔽是一種對自然的()。現代技術之本質是(),標示其對自然的總體()。我的答案:第一空: 詩性4「()」是古典藝術哲學的核心概念。我的答案:第一空: 語言四、判斷題1存在學或形上學的藝術哲學是以「物的分析」為核心課題的。
  • 傅雷:《藝術哲學》譯者序
    他的重要著作,在文學史及文學批評方面有《拉封丹及其寓言》[一八五四]《英國文學史》[一八六四——六九],《評論集》,《評論續集》,《評論後集》[一八五八,六五,九四];在哲學方面有《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研究》[一八五七]《論智力》[一八七○];在歷史方面有《現代法蘭西的淵源》十二卷[一八七——一九四];在藝術批評方面有《義大利遊記》(一八六四——六六〕及《藝術哲學》[一八六五——一六九]
  • 呂國英:經典,「雙美」不可或缺——藝術之美,因哲學而超越②
    依藝術哲學論,不可讀、不忍看就是缺感性;不能讀、不耐看就是無思想,而缺感性就是沒有感性美、視覺美,無思想就是沒有靈性美、哲學美。顯然,藝術要美,視覺美是前提,思想美是核心,前者體現藝術之基本屬性,後者表達藝術之靈魂所系。什麼是感性美、視覺美?什麼又是靈性美、哲學美?依氣墨靈象藝術論,美分層級,感性美、視覺美屬於形式美。
  • 傅雷譯《藝術哲學》:一部「詳盡的西洋美術史」
    他一生翻譯三十餘種作品,約五百萬字,其中大多為法國小說,尤以羅曼·羅蘭和巴爾扎克為主,但也不乏美術譯著,包括丹納的《藝術哲學》、葛賽爾的《羅丹藝術論》和牛頓的《英國繪畫》。在此三種藝術譯著中,數《藝術哲學》流傳最廣,影響也最大。 《藝術哲學》是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的著作。
  • 兩位哲人,兩部著作,兩種路徑——藝術的哲學 詩化的哲學
    詩化哲學,正是一個頗為合適的靈魂歸處。在中國哲學史重寫或改寫這一問題的熱烈討論中,考古學新材料被賦予較多關注,而詩化哲學文獻史料往往被忽視。實際上,現當代諸多學人如蕭萐父、張世英等均對詩化哲學有系統深入思考。兩位哲人的詩化哲學思想輪廓,在《蕭萐父選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版)、《中西哲學對話》(東方出版中心2020年10月版)中有具體呈現。
  • 《藝術哲學與審美問題》——通識教育
    本課程以審美問題為線索,講授藝術哲學的基本理論,分別展開如下幾個方面的理論思考:一、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位置二、藝術與真理的關係三、藝術作品與非藝術作品的區分四、審美意象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及其基本類型五、藝術作品的創造和藝術家的作用六、對藝術作品的接受和藝術批評七、五大類藝術的感知特性。
  • 黑格爾:美學就是美的藝術哲學
    黑格爾在《美學》中說得十分明確: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根據這個觀點,他把自然美不當做真正的美的形態,因此,他的《美學》一書實際上都是講的文藝美學,內容十分豐富。
  • 《藝術哲學》品讀(一)
    《藝術哲學》一書,是19世紀法國史學家兼批評家丹納所撰寫的藝術批評經典著作。全書從種族,時代,環境等三要素分析了義大利繪畫,尼德蘭繪畫以及希臘雕塑等藝術作品,希望藉此來探究藝術發展的規律。只是,生活就是這樣神奇,你缺乏什麼,它總是會用各種方法在各種場合提醒你,哪怕夢境都不放過。於是,就有了這篇文章(全書文字部分419頁,本篇暫時只談第一編: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今後可能還會有很多篇。
  • 哲學是誰?哲學在哪兒?哲學都幹了什麼?
    我在幹什麼?」想必在閱讀本篇文章的屏幕前的你,對這句不失詼諧的詰問一定不陌生。作為一個非典型哲學專業畢業生而言,這個問題如果不出意外,可以納入「哲學」範疇。在故事的開始,我想我們有必要談一談「哲學是誰?哲學在哪兒?哲學都幹了什麼?」
  • 上海雙年展的藝術與哲學對話:關於進步之「矛盾性」的探討
    11月10日,第12屆上海雙年展「禹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開幕,期間還舉辦了四場「迴環Detour——藝術與哲學的對話」國際論壇。論壇由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和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聯合主辦。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邀請了多位哲學家和科學家走出學院書齋,在藝術展覽上與當代藝術家活躍的感性表達相遇。
  • 藝術哲學中的神意表達
    能夠與大多數欣賞者快速產生思想共鳴的藝術作品,都會成為普遍認同的優秀藝術作品,這是規律。然而抽象概念藝術作品雖然小眾,但確能被認同為是偉大的藝術作品。究其原因可能是;抽象藝術所展現出來的神意更加震撼人心。文字作品亦是同樣如此;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 《藝術哲學》品讀(四):希臘的雕塑
    米隆:擲鐵餅者,表現複雜與猛烈的動作,但面部表情仍極平靜,這是希臘雕塑的特徵之一本來看這本書之前,是抱著增加點藝術修養去的,深入閱讀後才發現進了個大坑——《藝術哲學》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了幾段藝術史,它同時還是文學史,政治史。
  • 時裝的藝術哲學——mikibana舉辦畢卡索真跡展
    ,宣揚著生活態度,蘊含著哲學理念。mikibana的魅力在於她的藝術哲學mikibana的魅力在於她的藝術哲學。Color me color mikibana!色彩是mikibana時裝生動的因子之一。
  • 「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的藝術哲學與人生哲學
    不妨在《畫者東西影:八大山人藝術中的生存智慧》這本書中一窺究竟吧!其實這不是朱良志先生第一次寫八大山人了,他曾在報刊、雜誌中多次發表關於八大山人與石濤的的藝術研究文章,出版過《八大山人研究》一書,在那本書中著重對八大山人的家室淵源、生平事跡、交遊等方面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進行研究、考辨。
  • 言恭達藝術研究|蘇叔陽:深邃的哲學功底
    哲學給了他們放浪形骸、自由想像、縱情詩酒、揮灑丹青的豪情,於是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人在那紛爭不已的亂世,壘起中國歷史上一個文學、藝術和科學的高峰,綿延以至唐宋,成就了中華文明璀璨的畫卷。言恭達的書法作品,無論隸、篆、行、楷,還是他最擅長的草書,都表現了他深邃的哲學功底。他清楚動與靜、實和虛、空(有)與無、濃和淡、局部和全體、細節和全篇等之關係。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本屆論壇共設「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和「文學與當代技術」四個分論壇,在兩天的時間內共進行了32個相關領域的主題報告,展示了文學與哲學、宗教、繪畫、電影、生態、科技、法律等學科交流碰撞所激發的火花。
  • 南方日報評論員:奮力推動廣東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
    這是廣東文學藝術界、哲學社會科學界的一次盛會,也是推動廣東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一件大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高瞻遠矚、內容豐富、思想深邃,為新時代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