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故事:寧化孫坑村人孫修淳的故事

2021-12-31 寧化客家人


宣傳客家文化,講好客家故事

孫修淳(亦作綏淳),名永成,寧化龍上下裡孫坑村人氏,清順治九年壬辰(1652年)出生於世代木商之家,系孫坑孫氏開基祖雷郎公十七世孫。其曾祖友惠公,於明萬曆間便開始經營木材生意,將寧化淮土、泗溪壩一帶山場盛產上好的油杉木製作成長尾沿橫江溪流放至江西石城的琴江,再紮成木排流放至贛江,經長江運至吳、楚等地出售,世代相傳。修淳少年時,就常隨祖、父輩運木往返吳、楚間。成年後由於相熟木材商戶多,生意更加紅火,至修淳年屆半百時,已是閩贛邊境寧化、石城一帶有名的大木商了。一日,修淳運木來至贛州,在碼頭上遇到一位相師,自稱活神仙。修淳閒來無事,心想何不請相師相相命,看看自己的命運如何?剛一開口,相師就毫不諱忌的大聲說:「看臉身相色,月內你定有大難,不須算了。」修淳想再多問幾句,相師卻置之不理。修淳半信半疑沒把相師之言放在心裡,又乘船順水而下,經三日裡程,來到吉安下船住宿。

晚上,旅店右側一家夫婦豪哭不止,修淳聽著這悽慘哭聲不能入睡,就問店主隔壁人家為何啼哭?店主說「你生意人,不要理此閒事。」時至深夜,哭聲仍不斷,修淳又繼續追問店主,店主只好實情相告:「右邊啼哭的房主,是個不爭氣的男人,原本家中富裕,只因好吃懶做,又愛賭博,敗光家資,賣盡田產,賣了兒女,最後連老婆也賣給人家抵債了,明天早晨老婆就要離家而去,故此一家人傷心致極,痛哭不止。」聽了店主一席話,修淳一夜無眠,心想如果男人把老婆孩子都賣了,不就是家破人亡了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決心幫助這家走出悲慘困境。未等天亮,修淳就匆匆來至這家,敲開房門,詢問一夜啼哭原委,房主見問即詳細如實相告。修淳聽後即問:「如果要把賣掉的田產,兒女和老婆全部贖回來要花多少錢?」房主深思良久回答說「大約要三百兩銀子。」修淳又問:「如果有人願出三百兩銀子幫你贖回田產妻子兒女,你有決心改邪歸正,重新做人,重振家業嗎?」房主說:「我就是因為不務正業,好吃懶做賭博逍遙,積習難改,致使六親都已心寒,才弄到這個地步,又有誰肯幫助我呢?」修淳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只要你下定決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我出三百銀元,幫你把賣掉的田產妻兒贖回來。」房主聞言,立即跪在地上叩謝不已,心裡異常感激。此時,天已大亮,回到旅店見同伴都已背著行禮,陸續離店上船。旅店老闆也勸修淳不要再理人家閒事,快快上船,不然船就要開走了。修淳一心只想儘快籌錢,幫助解救隔壁這戶人家,那有心裡顧及旅途之事。經過家住吉安的商戶、朋友的幫助。修淳很快就籌集到銀元三百兩,並把其交到隔壁那家房主之手,房主立即帶錢退掉賣妻子契約,又贖回被賣兒女,再把抵掉田產贖回。辦完此事修淳來到吉安水運碼頭,此時客船已離岸二個多時辰。

修淳只得改乘下午班船,順流東進,約行一百多裡,只見江面上漂流著不少箱籠、衣物,靠岸時,才知早上從吉安開出的那班客船,在上段江中觸礁遇難,全船無一人生還。修淳聽後倒吸一口寒氣,感慨萬分,心有餘悸,心想若不是早上在吉安府籌錢幫人,誤了那班船,早已命歸黃泉。贛州算命先生真神也。日月如梭,轉眼臘月又至,修淳滿載一年辛勤經商的成果返鄉過年。船至贛州上岸住宿。世上真有奇異之事,碼頭上又遇到上次的相命先生,兩人相視,未及張口,相師即搶先說:「這位客人好命大,怎麼能再次相逢?肯定是善心慈悲,樂善好施,捨己救人,否則難以生存至今。」修淳只是微笑不言。相師又賀曰:「見你滿臉陰騭(志諧音)紋,一定做了很大的陰德。日後定然福德無量,子孫滿堂。」當時修淳已年屆半百,家中已育四子,一家數十口,後修淳又娶一位盛氏閨秀,數年間又添四子,人丁大興,如今寧化孫坑孫氏大半皆其裔孫。

來源:寧化縣客家文化交流研究中心

聲明:「寧化客家人」微信公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閱讀原文,發布找工作、租房等信息

相關焦點

  • 寧化大卷原來有這樣一個故事
    寧化大卷是客家人最喜歡的美食之一,也是逢年過節、喜慶宴席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佳餚,其濃鬱的客家風味使之成為客家菜系中的傳統名菜,被列入中華名小吃。寧化大卷的原料一般與燒賣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將芋子換成營養豐富的豆腐。其主要原料是地瓜粉、豆腐和瘦豬肉。先把瘦豬肉、筍、香菇、蝦米等配料洗淨切碎,一起放入油鍋,加入精鹽等調料炒至半熟,即為大卷的配料。然後按照2塊豆腐、2兩地瓜粉比例,加入豆腐和地瓜粉,用手攪勻成糊狀,攪拌時不宜太稀,也不能太幹,須軟硬適中,恰到好處。寧化大卷有蒸大卷和炒大卷之分。
  • 《中華成語故事》微電影在忻州市寧武寧化古城開機
    8月11日,《中華成語故事》兒童系列微電影在忻州市寧武寧化古城開機拍攝,本片由北京紅埔紅色文化交流中心、董奕影視工作室和尚語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攝製完畢後,將於10月底在寧武電影院首映,屆時,騰訊、愛奇藝等視頻網站也將同步播出。
  • 寧化這個民間故事,詼諧樸實,很有意思!
    從前,在寧化淮土竹園村,有一家人八兄弟,據說家道殷實,但因仗勢欺人得到報應,傳到四八長孫以後就無後人了。下面就來說說,這個四八長孫變驢子的故事。後來他去福州鼓山朝菩薩,帶上了長工,長工隨手提了一斤油去寺廟點火,火點得毫毫光(就是光芒四射的意思),四八長孫為之動情,也財大氣粗的叫人挑了幾擔油上山,結果卻點不著,他心裡著急,卻也無可奈何
  • 福建寧化籍音樂人吳仕長創作歌曲《寧化民謠》點讚家鄉
    近日,歌曲《寧化民謠》在各大網絡音樂平臺上線,受到廣泛關注,將人們的目光集聚到一座山城——寧化。這首歌曲循序漸進的情感與歌詞、旋律的完美結合,讓人不禁沉醉在一股鄉愁中。而歌曲的創作者,是一位「行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的寧化籍音樂人——吳仕長,這回他一改過去「氣勢磅礴、盪氣迴腸」的創作風格,以一種簡潔、溫暖的表達,從旋律到編曲都是最簡潔自然地狀態。
  • 寧化古城:寧武全域旅遊新地標
    有微風拂過,鋪子裡陳列著的特產香味瞬間在整條巷子瀰漫,依稀能辨出其中的毛健茶、寧化府醋、胡麻油、莜麵、蕨菜、山蘑等等,無不刺激著人們的舌尖味蕾,讓人垂涎。旅遊扶貧,激發古城內生動力「城內煙火人間,城外種瓜耕田」,這是寧化村民如今生活的真實寫照。寧化村東依大山,西臨汾河,全村共有土地1600畝,人均2.2畝,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種植和養殖。
  • 尋古探今寧化城
    眾所周知,山西人愛吃醋是在全國出了名的,要說山西就不得不提太原。說寧化古城又牽扯明朝,牽扯太原寧化府,幾者皆有淵源。這些來自寧武縣寧化古城的釀醋老工匠,懷揣釀醋秘方,他們製作出來的醋,醇正綿酸,風味有佳,官方樂用,民間喜食。寧化王朱濟煥一日三餐,以喝汾酒為爽,以食寧化村人釀的醋為樂,天長日久,就把府地喚作寧化府,那條街喚作寧化街。
  • 風展紅旗如畫 | 寧化解放的秘密信使,這位八旬老人的故事值得你聽
    羅茂如向妻子講述相片背後的故事1933年1月,羅茂如出生於寧化淮土青平村貧苦家庭。他從小憎恨不勞而獲的地主惡霸,發誓要打倒地主惡霸,讓窮人過上好日子。1948年初,中共福州城市工作部(簡稱「城工部」)派遣邵敦等5人到寧化開展地下黨工作。邵敦以道南中學(今寧化二中)教師的身份作掩護,秘密開展革命活動。5月,發展了2名黨員後,邵敦決定成立西鄉黨組織。當時地下黨組織主要任務是秘密發展黨員,建立各級地下黨組織,積極宣傳黨的宗旨,傳播馬列主義,引導青年學生走上革命道路。那時,宣傳工具缺乏,邵敦決定搞一套油印工具,以解燃眉之急。
  • 寧化:「蘇區烏克蘭」,築夢新時代
    張夥金說,許多人參加了紅軍,踏上了長徵之路,很多人從此沒有再回來。以石碧村為例,1930年總戶數118戶780人,參加紅軍的達96戶136人,犧牲113人,解放後認定在冊的革命烈士達90名。歷史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福建西部的長汀、寧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於都等地出發,開始戰略性的大轉移。
  • 寧化客家建築
    寧化客家民居多姿多彩,奇特精巧,它飽含博大的客家文化的獨特內涵,濃縮了客家人的文化意識、生活習俗和建築技能。寧化客家民居建築,祠堂建築,寺廟、香火堂、風雨橋、茶亭、古戲臺、廊橋等其他建築,和其它客家地區的建築稍有差別,是多種文化的融合和過渡。
  • 寧化客家民俗
    寧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點,又有突出的地域特點,當今許多帶普遍性的客家風俗,有的在寧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區失傳了,但寧化仍然保留下來。所以學者們認為寧化有著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這是特殊的寧化歷史和地理使然。正如李升寶在《石壁風俗的形成和傳播》一文中所說:「石壁風俗為何能播衍輻射至客家許多地區?
  • 鄭志東||尋古探今寧化城
    相傳朱棡愛吃醋,朱濟煥為了孝敬自己的父親,得悉寧武寧化人做醋有方,就從寧化村調回懂行的工匠扎駐太原建起醋坊,方便皇室生活。這些來自寧武縣寧化古城的釀醋老工匠,懷揣釀醋秘方,他們製作出來的醋,醇正綿酸,風味有佳,官方樂用,民間喜食。寧化王朱濟煥一日三餐,以喝汾酒為爽,以食寧化村人釀的醋為樂,天長日久,就把府地喚作寧化府,那條街喚作寧化街。寧化府醋是「活化石」。
  • 方便麵的鼻祖在寧化!有多少人知道?
    點上方「寧化網「關注和置頂,每天為您免費推送寧化資訊推薦閱讀:全景寧化---寧化夜色
  • 話說寧化「玉扣紙」
    >請關注寧化網!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寧化治平「玉扣紙」。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早在北宋,寧化已開始育竹造紙。明清時期寧化已成為福建四大產紙縣(長汀、寧化、連城、將樂)之一。據清《臨汀匯考》載:「汀境竹山,繁林翳會,蔽日參天,製紙遠販,其利兼盈。」
  • 【紅色寧化】寧化曹坊無名小號手捨身炸暗堡 ,助紅軍突圍......
    隊伍行走在紅軍走過的古道上    86年前在鍋蒙山戰鬥中,一位紅軍小戰士用自己的生命改寫戰局,他的故事也在當地廣為傳誦。  從寧化曹坊往東,車行不到20分鐘,就到了鍋蒙山下的連寧古道。這裡,是當年紅軍從連城到寧化的必經之路,因此,這條路,又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紅軍路」。
  • 寧武縣寧化古城「關帝廟文化提升項目」竣工揭牌
    山西畫報寧武訊(記者 曹建國 吳傑強 劉強 )8月13日,以「打造文化精品」,增強古城魅力,弘揚關公文化,傳承關公精神「為主題的寧武古城關帝廟文化提升項目竣工暨關公聖像開光祈福活動,在寧化古城為秉承傳統美德,弘揚關公精神倡導德孝文化,進一步提升寧化古城風景區文化產業,促進寧化古城旅遊業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寧化:激活紅色資源,賦能綠色發展
    當時還是長徵出發前,面對敵人對中央蘇區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圍剿」,中革軍委在中央蘇區寧化境內設立後方醫院。紅軍第四醫院便設在陳塘村,主要收治在東南戰線、東方軍入閩徵戰和第五次反「圍剿」等戰鬥中負傷的紅軍戰士。大量的傷病員在這裡得到救治重赴戰場,也有不少人從此在這裡長眠。
  • 寧化為什麼被譽為「中央蘇區烏克蘭」
    福建寧化是當年中央蘇區的核心區,也是中央紅軍開始長徵的四個出發地之一。作為「擴紅補給」重點縣,寧化也有「中央蘇區烏克蘭」之稱。    80多年過去了,寧化當地各鎮、村仍保留著不少紅色印記。紅軍醫院、紅軍指揮部、武器與軍號、擴紅宣傳標語等,見證著那段火紅的歷史。
  • 三明寧化:春來到 客家擂茶香
    寧化客家擂茶,一年四季皆可飲,春天為最佳。中醫認為,春天是肝氣上升的季節,這時候容易導致肝火旺盛。此時,如果飲上幾碗擂茶,便可清熱解毒。再者,一年四季中,屬春天青草藥最多。擂茶之所以清熱解毒,就緣於魚腥草等青草藥。
  • 情景音樂劇《風展紅旗如畫》在寧化震撼上演,觀眾們這麼說
    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9月3日晚,由三明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和寧化縣委共同推出的原創情景音樂劇《風展紅旗如畫》,在寧化世界客屬文化交流中心震撼上演。該劇主要以支前、擴紅、湘江戰役等三明紅色故事為原型進行藝術創作,包括《序》《紅旗!紅旗!》《軍號!軍號!》《湘江!湘江!》和《尾聲》5個篇章。演出通過歌唱、舞蹈、情景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巧妙搭配,生動再現了革命戰爭年代寧化兒女付出的巨大犧牲、作出的重要貢獻。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只有13萬人口的寧化,就有1.6萬客家兒女參加工農紅軍。
  • 寧化有個兩省相爭的佛、道兩教聖地
    說起這東華山還有一段典故,東華山是福建寧化、江西石城兩縣有名的佛、道兩教之聖地,兩縣的信徒都爭搶著要把建築物大門朝向本縣,互相爭執,各不相讓。於是雙方打賭約定某月某日早上5點,雙方同時從山腳出發,哪邊人先到該殿者為贏家,到了該日,兩縣的人準時出發,往山上行進,石城縣的人到山頂一看,寧化人早到了,原來寧化人是騎馬來的,當然更早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