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教又稱拜火教,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波斯, 瑣羅亞斯德是該教創始人,最早被稱為瑣羅亞斯德教,其根源來處是古雅利安人的原始宗教, 瑣羅亞斯德在其基礎上改進,拋棄了原始宗教的多神論,吸收了其對「火」 「太陽」的崇拜,炮製出世界上第一個一神論宗教,主神是天神阿胡拉·馬茲達,主神創造了世界,首先創造了火。火是主神造物的最高力量,瑣羅亞斯德是主神勝利的結果,其教典是《阿維斯塔》,或稱《波斯古經》。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特點是:
1、瑣羅亞斯德教是神學一神論哲學二元論(是否可以理解為精神上一神,物質上二元嗎?),對世界的認知為世界二元論,宇宙開始就善惡並存,阿胡拉·馬茲達代表正義,阿里曼代表邪惡,對立並存於世,不斷戰鬥,戰鬥過程中產生創世造物。
2、瑣羅亞斯德教不塑造神像,不建神廟,對主神的崇拜是和火結合在一起,火被認為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是世界上最潔淨神聖的,禮拜火是其最主要的宗教儀式,所以叫拜火教。
3、瑣羅亞斯德教認為世界延續12000年,最後救世主瑣羅亞斯德會誕生,成為主神在人間的代表,引領人們戰勝邪惡,阿胡拉·馬茲達終將消滅阿里曼。
4、教義規定人死後實行天葬
瑣羅亞斯德教從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是歷史上歷代不同波斯國的國教,在伊斯蘭教崛起後才衰落下去,
公元7世紀後期,受迫害的一些教徒由新疆進入中國,8世紀時該教盛行西域。
傳入內地據說最早始於三國時期,當時和佛教徒攜手而來,
東晉時期,祆教開始在北方出現,從河西到徐州,都有祆教徒,確切的說應該是信奉拜火教的僑民
確切的記載是516年,滑國(厭噠帝國)大使來中原和南朝梁國通使,518年波斯國和北魏通使,這兩個國家都信奉祆教,所以北魏統治階層開始信奉祆教,當時稱阿胡拉·馬茲達為天神、火天神、胡天神
北魏靈太后曾「廢諸淫祀,胡天神不在此列」,率眾大臣登嵩山祭胡天神
北齊後主「躬自鼓舞,以事胡天」,當時北齊都城有很多祭祀胡天的廟宇(瑣羅亞斯德教不塑造神像,不建神廟,這個啥時候出現廟宇的,不清楚,大概是入鄉隨俗的改革措施),
北周皇帝「從事夷俗,祭拜胡天」,
從北魏到北周北齊都有專門管理這個拜火教徒,同時設置拜火教祭祀官員
那個時期的拜火教的流傳區域很窄,基本上限於北朝都城,信民基本上是中西亞僑民,都城以外不多見
拜火教在隋朝是被稱為祆教
隋朝北朝時期的祆教官職,而且進一步在各地設立管理祆教徒的薩保(長老),
史書記載「雍州薩保為視七品,諸州胡二百戶已上薩保為視正九品」,這個時候祆教已經在各地傳開了,
唐代時期,祆教在內地進一步發展,東西兩京都設有祆祠,西京長安有布政坊、普寧坊、靖貢坊、崇化坊、醴泉坊五座祆祠,東京洛陽有會節坊、立德坊、南市西坊三座祆祠,而在絲綢之路上也都有祆祠,每年定時祭奉。
唐代還專門設立薩保府,隸屬祠部,薩寶府官分為薩寶、祆正、祆祝、率府、府史等,自四品至七品不等,由波斯人或新疆地區少數民族的信徒擔任祭祀活動也由他們主持,
845年,唐朝的滅佛運動中,祆教收到株連,被禁滅,祆教、景教、摩尼教被迫還俗者達3000餘人,847年得到恢復,但是已經不可避免的衰落。
北宋末年,開封、鎮江等地還有祆祠,開封城北韻祆寺,仍有祆祝主持祭祀,祆祝姓史,世代繼承,西北地區,祆教一直流行,西域諸國到10世紀時還有祆祠,
南宋之時,祆教在中國絕跡,
祆教在中國基本上是中西亞的僑民和部分統治者在信奉,始終不能在民間傳播開,所以滅絕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