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自「Launch 首發·新物種」第2期專題「萬物車聯」。5G+AIoT、萬物互聯、Smart Home等已經成型的廣譜認知下,在全球汽車產業顯得異常艱難的2020年,「萬物車聯」正為新商業帶來更多的啟發。
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
在吳聲看來,數位化的車、智能化的傳感陣列、高速流動的數據正加速新場景湧現,不僅關乎「車聯」本身,更是未來的新商業模式誕生和新生活方式發生——當在新的架構中重新思考一遍,「萬物車聯」的意義,似乎遠遠超過「車聯網」的產業認知。吳聲就此圍繞對「萬物車聯」的思考,分享6個新商業認知:
新流程革命:個性化、平價化、組件化、遊戲化
數位化的車正開始變得個性化、平價化、組件化、遊戲化——針對「數位化用戶」,形成軟硬體一體化隨時升級的能力。
在這樣的語境中,「造車新勢力」、自動駕駛、汽車產業網際網路等等,不再是存量產業的轉型,也不僅僅是Model 3「668公裡長續航」的降維打擊,而是當車變得數位化、智能化之後,何以成為新場景的連接基礎,背後是下一個十年的場景規則。
移動場景細節成為產業鏈發力方向
越來越多技術創新的原點都在於——圍繞人的需求重新定義解決方案。
車載音響、3D駕駛艙、移動照明、非接觸充電、電池安全、數字助理等等,在「萬物車聯」帶來的新場景湧現中,原本大而化之的產品、服務需求被細分,形成精密的產業鏈分工。每一點都有頂級企業發力,不斷優化細節體驗。
從Smart Home到Smart Mobility:語音交互的極端重要性
相對於靜態的Smart Home較弱的便攜性和移動性,後者具備越來越數位化的個性特徵、越來越數據化的場景、越來越算法化的刷新度——圍繞「萬物車聯」的語音交互解決方案正成為駕駛艙場景的開發邏輯。
數字能源和新場景引擎
圍繞新能源汽車、智能充電樁和充電應用程式,以網絡定義的能源,成為「萬物車聯」重要的數據入口、作業系統和場景引擎,能源物聯網的作業效率和產業格局也將深化和擴展。
以圍繞車的能源網絡為原點,縱向深入到人、車、樁的互通,車、家、社區和城市的互聯,更多能源使用的泛在場景被網絡化定義,以數字基建催生新生活方式的解決方案,例如家庭生活的新能源系統、社區能源管理的AI化。
橫向則拓展到更完整的車聯生態,包括整車廠、能源服務、車載應用等,這意味著更多極致顆粒度化的「小場景」誕生,而更多「小場景」形成生態化協同。
重新審視屏幕主義與車聯內容
屏幕正嵌入時代的每一個理解和注意力當中,不僅是屏幕生活第三、第四空間的探尋,屏幕、交互方式、內容形態的接駁、切換,也讓「萬物車聯」承載更多想像。新的車聯內容,一定是新的場景、習慣和時間,有新的標準、協作和「運營商」等待被重新規劃與設計。
道路算法與傳感器對話時代到來
可以看到各種智能攝像頭、感應設備、控制系統、晶片密集推出、雲處理能力……車本身的傳感器化,讓數據的計算處理,從「雲」的中心化,到機器學習的「邊緣」顆粒度應用。協作的開放程度和生態成熟度,定義了影響自動駕駛發展周期的因素。新的邏輯要求我們理解,這是一個人與車、車與車、車與路「徹底協作」的新城市文明時代。
吳聲表示關於「萬物車聯」和其所帶來的場景湧現,以及對商業範式、生活方式的煥新,可以描繪的都只是開端。「Launch 首發·新物種」系列的「萬物車聯」專題,將結合具體案例帶來不同側面的延伸解讀。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艾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