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涪陵這座「水」做的城市,位於三峽庫區腹地,轄區境內有77公裡長江水道和31公裡烏江水道。近年來,涪陵區充分利用濱臨長江、烏江的位置優勢,打造了「兩江四岸」濱江景觀帶,擁有江東濱江公園、江南濱江公園和烏江濱江公園,其溼地景觀、旱地噴泉、奇石景觀等特色,為市民提供了休閒、親水的新去處,成為了涪陵的城市「新名片」。
7月24日,記者走進涪陵採訪發現,沿濱江大道欣賞了公園美景,還走進沿江邊上的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聆聽了白鶴梁的故事。
16.5公裡自行車綠道受市民青睞
據了解,涪陵「兩江四岸」公園景觀帶建設以園林綠化建設為核心,打造城市生態綠洲,並以濱水休閒為重點,建造城市活力水岸,還以現代景觀設計理念,打造出了集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閒遊覽、兒童遊樂為一體的現代綠色濱水公園。
當天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跟隨採訪團走進位於涪陵濱江大道的江南濱江公園看見,市民沿江閒庭散步,還有小孩與旱地噴泉近水嬉戲。
江南濱江公園東起糠殼灣碼頭,西至長江大橋南橋頭立交,全長3公裡,佔地面積約7.8萬平方米,這個狹長型景觀帶最寬處75餘米,最窄處6米,其園內栽植喬灌木60萬餘株,綠地率達65%。
涪陵區園林綠化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原糠殼灣碼頭的靜水廣場安裝了161個跑泉噴頭、49個湧泉噴頭和69個波光噴頭,形成靜水廣場跑泉、湧泉、波光泉三處景觀,紅、黃、白、綠、藍等七彩燈光色彩斑斕,夜晚分外迷人。此外,公園內還採用涪陵當地天然烏江石3500餘噸打造園區景觀石,與公園環境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而作為涪陵區兩江四岸環湖帶狀公園重要一環的江東濱江公園,全長4.5公裡,佔地11.98萬平方米,通過引用磨盤溝的自然水源也打造出了溼地景觀和天然烏江石兩大特色,其水池中設有湧泉、噴霧,布置了香水蓮、水生美人蕉等20餘種水生植物,還有6000餘尾觀賞魚,供市民休閒、觀光。此外,還有烏江邊上的烏江濱江公園,全長4公裡,以人物情景雕塑、老城記憶序言、老城地圖等為元素的3D地雕及藝術牆,在公園裡形成了獨有的臨烏江生活風情區域。
涪陵區園林綠化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在環江帶狀公園的規劃建設中,還融入了「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理念,環兩江環湖建設了自行車及步行綠道16.5公裡,將江南濱江公園、烏江濱江公園、江東濱江公園串聯起來,濱水美景吸引這市民,綠色健身道更受市民青睞。
白鶴梁成「重慶市研學旅行示範基地」
涪陵區沿江打造濱江公園成「新名片」的同時,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更是成為了涪陵沿江一線的文化地標。
當天晚上,記者乘坐91米長的電梯來到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體驗、採訪了這塊集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於一身的中華瑰寶,站在參觀廊道,通過特質玻璃可清晰看到清水中的題刻。
據了解,白鶴梁是重慶涪陵長江江心的一道天然石樑,長約1600米,平均寬度15米,三峽工程蓄水前常年淹沒於江水中,僅在冬春枯水季節露出水面,蓄水後,石樑已被永久保存於長江江底,該梁上現存題刻165段,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被譽稱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水下碑林」,也是迄今水下文物保護涉及技術學科最多、難度最大的項目,為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國際範例。
「白鶴梁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範例,是長江上一張響亮的歷史文化名片。」據多年深入研究白鶴梁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副館長黃德建介紹,白鶴梁堅持了原址原貌保護,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一筆遺產。今年,還將出版8本與白鶴梁文化有關的書籍。
據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辦公室主任蔣銳介紹,迄今已有7.4萬餘名青少年參加了白鶴梁的研學活動。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巡展走進校園、社區、軍營、企業、集鎮,受眾達25萬餘人,其中青少年受眾達17.5萬餘人。今年6月25日,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還被重慶市旅遊發展委員會認定為了「重慶市研學旅行示範基地」。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陳英 文 任君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