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4日訊(劉楊)因為生命,才有教育,有了教育,才有了校園。校園當如是:觀之悅目,讀之賞心,思之入神,詠之沁耳……成都市草堂小學正是如此,毗鄰聞名中外的文化勝地杜甫草堂,這份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給予草堂小學一份不可多得的詩歌文化的底蘊與詩意教育的優勢。
「森林,也許你一輩子都不會見到,但是它卻是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你的呼吸。」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意教育正是這樣的一片森林,它滋潤著我們的思想,聯結著我們的心靈世界。在成都市草堂小學校長金波眼中,詩意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人生主張;詩意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命的呈現方式;詩意是一種教育哲學,也是一種校園的理想境界。除了分數,金波更希望通過詩意教育給孩子建立精神的底子,讓他們在未來面對人生挑戰時,多一些開闊、多一些彈性、多一些詩和遠方的灑脫……
譜詩意底色,植民族擔當
「美好的環境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環境薰陶使詩意校園成為詩意教育的潛課程,給師生以自然向上的牽引力。」金波說,在「草小」,校園文化是寫在校園天空的一本大書,滲進校園每片磚瓦的細節。「以文化人,潤物細無聲。」教室、辦公室、功能室無不洋溢著童年的詩意,陽臺、走廊、樓道也處處可見溫馨浪漫的提示……
學校依託社區資源、立足校本特色,提出「詩文化」特色品牌文化戰略思路,建立了詩意教育長效機制,推出多項富有特色的主題活動。同學們賞詩、吟詩、演詩、寫詩、賽詩,徜徉在經典文化的懷抱,感受家鄉歷史的久遠、文化的精神、氣韻的博雅,植養著人文氣韻,奠基著詩意人生。此外,學校還積極在國際交流中弘揚中華文化,「草小」教師受邀作為「中華文化大使」到海外開設詩歌和國學課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廣受讚譽。
傳承家風,共生新文化。學校以家風家訓尋根溯源為突破口,通過豐富的活動引導家長與孩子廣泛學習家風家訓文化,重興重塑每個家庭的家風,完成文化共生中的互動。定期組織開展「家庭文化節」及豐富多彩的「尋家譜、秀家藝、展家寶」活動,架起親子間的溝通橋梁,引導家長與孩子一同尋找家族中深刻的生命連結、根脈所在,最終達成文化的傳承和共生。
在「草小」,沒有「圍牆」,學校一直以來倡導開放創新。教師們積極參加草堂博物館「草堂一課」公益課程建設,研發的杜詩課程、茶藝茶禮課程、繁體字課程、活字印刷課程、草堂古貌課程以及杜詩操課程,並向聯盟學校的數千名孩子公益開放。同時,學校整合資源,向社區開放了古箏、國畫、書法、茶藝、蜀繡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和非遺課程;堅持參加草堂「人日」唱詩、共品成都民俗等活動,將傳統節慶文化帶入孩子的生活。並注重與時俱進,將經典與現代融合,開創了「草堂閃讀」新模式,讓詩歌文化、國學經典充滿動感與時尚,讓學生在傳播經典的同時,學會多元理解。在這裡,孩子們自由地與詩人對話、與歷史對話、與自己對話、與未來對話。
築草堂課程,繪月映千川
「我們重新審視學校的課程結構,將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與學生體驗活動相結合,實現多學科、生活化、活動化的深度融合。著手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草堂課程。」金波介紹,「草小」以建立學校、年級分校、班級「三級課程體系」為突破口,高質量地完成了國家課程,高品質地提升了地方課程,高品位地構建了校本課程。
據悉,草堂課程的研發,是根據社區資源的稟賦與特質、學校自身的定位與追求、師生群體的優勢與需求「量身定製」的。校級定製課程、年級定製課程、班級定製課程、家長定製課程、教師定製課程、學生定製課程等讓草堂課程體系出現「月映千川」的萬般美好景象。除顯性課程之外,學校還以校園濡染、活動浸潤的方式設計隱性課程,讓詩意的校園文化潤澤心靈,通過六大學生社團、儀式慶典等課程伴隨學生健康成長。
品詩意生活,悟生命智慧
「生活如詩,想要收穫詩意的生活,萬萬少不了勞動。」金波認為禮儀、美學和匠心這些難能可貴的詩意,就蘊藏在最樸素的勞動之中。「傳授知識和技藝學習不是教育最終目的,在勞動教育被愈加重視的今天,教育更加需要求真、求慢、求拙、求異。」
生活的詩意,含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孩子是觀察者,更是參與者。在學校的「百草園」和「低碳植物園」,他們種植、觀察、養護、記錄、收穫、加工,踩著二十四節氣的節奏,去接觸身邊的自然,體悟生命的詩意與智慧。「書本上的『知識點』與勞動時遇到的『困難』,能夠擦出火花,孩子們在勞動的同時將科學探究融入其中,進而促進學科學習,這也是現代教育的重要邏輯。」金波表示,在勞動過程中,付出給孩子們帶來微妙而奇特的觸動和改變,讓他們在對待不同生命的時候,懂得去尊敬和呵護,成長為一個熱愛自然,敬畏生命的人,且這樣的影響持久而深遠。「或許『詩意教育』這四個字看起來抽象且高深,但我們所堅持的就是守正出新,不斷推進的詩意教育及課程體系,深化於現代教育之中。」金波表示,學校不僅致力於讓孩子們在課內浸潤詩意教育,還把課堂延伸到學校好雨軒至浣花溪公園詩歌大道的生活大課堂,讓詩意植根在孩子們的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