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英國人當年遷都美國,能否將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延續至今?

2020-12-13 文明有歷史

美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現在的英國呢?連蘇格蘭都在試圖脫離英國。然而,在19世紀,美國卻是英國眾多殖民地之一,是英國的一部分。這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假設英國當初將首都從倫敦遷到華盛頓或者紐約,將英國的本土從不列顛轉移到美洲大陸,那麼,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是否能夠延續至今?

這是一個關於文明中心統御能力的問題,即:一個國家版圖面積的構成以及維持依靠的是什麼?首都所在對於國家版圖的構成與維持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遷都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意味著什麼?

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國家首都的所在地,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縱觀歷史,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政權都是以首都所在地為中心對外擴張,或是統一全國,或是開疆拓土。隨後,國家政權所掌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地區,其政治經濟文化,都是向首都看齊的。

每一個地區,不管這個地區在首都的標準下如何地被同化,都有著自身的特色以及利益,其滋養的人口也會被打上這個地區的烙印。

為此,首都所在地,要維持對各個地區的統御能力,不僅僅要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更為優越,同時也是壓制各個地區,將各個地區的力量抽調到首都,這樣才能掌控全國,維持國家的統一併有能力應對國家之外的威脅。

從上面這個定義看,英國要遷都,其所面臨的問題就太多了。

首先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遷都之後的英國還是英國嗎?

英國之所以是英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被打上了倫敦的烙印。也就是說,整個國家以及國家政策,政治方向,經濟發展,文化語言,道路交通等都是圍繞著倫敦進行的。一旦遷都,以後的英國,其整個國家的各個層面都要圍繞著新的都城而展開,甚至其國民的精神層面都會發生改變。

想像一下這是一種怎樣的變化。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即便大一統的王朝,其都城也是幾經變遷。一般來說,在宋朝之前,國家都城不是長安便是洛陽,在宋朝之後,不是北京便是南京。長安、洛陽、北京、南京,這些地區還都是在中國的腹心之地,試著比較一下,宋朝之前、宋朝、宋朝之後,這三個階段的各個王朝,我們中國人在精神文化層面上的改變。

中國歷史,大一統的歷史時期,要遠遠超過分裂時期,長期統一帶來的結果是各個地區,特別是中國的腹心之地徹徹底底地被都城的標準所同化。即便如此,都城的改變所帶來的變化依然是巨大的,巨大到現在的歷史學家認為宋朝之後,古典意義上的中國已經不存在。畢竟是兩個地區,不管如何同化,各個地區都不可能完全相同,都會有自己的特色。

再看英國,英國崛起的時間並不長,其所徵服的地區還沒有完全打上倫敦的烙印,一旦遷都,帶來的變化更為巨大。不要說遷都到北美洲,即便是把都城從英格蘭遷到蘇格蘭,英國都將不再是原本意義上的英國。

其次,英國要遷都,還得面對一個問題:新的首都以及所在地有能力統御整個英國嗎?

美國能夠脫離英國獨立建國,這說明美國首都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非常快,有著作為文明中心的潛力。事實上也是如此,不然就不會有現在的美國。

然而,潛力始終是潛力。北美洲作為殖民地被開發不過百年的時間,在美國立國之初,其國土完全被英國的殖民地所包圍。美國能夠贏得獨立戰爭,他依靠的不只是自身的實力。實際上,美國獨立戰爭只是英國與法國、西班牙、荷蘭這些歐珠大陸的強國爭奪殖民地的副產品。

就殖民地的人口成份來說,英裔所佔比例也只有十分之四,畢竟大部分的殖民地都是英國從法國、荷蘭、西班牙手裡搶來的,其它國家的後裔人口比例也很大。在美國立國之後,德國移民不斷增多,美國的官方語言差點就用了德語。

英國要遷都到美國,民族成分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英國經營北美殖民地的時間並不長,從荷蘭法國手裡奪取殖民地之後,殖民地並沒有納入英國的直接管轄,而是設立了自治領,英國只是徵稅而已。

美國就是由十三個自治領聯合構成的鬆散邦聯,美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是在美國內戰之後。成為了國家之後,美國才迅速崛起,成長為大國。就其國家發展速度而言,遠遠不如英國。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還不是日不落帝國。在十八世紀,歐洲最為強大的國家是法國,最為先進的國家也是法國。啟蒙思想在法國出現並對外傳播,而對外傳播的主角就是拿破崙,拿破崙建立的法蘭西帝國,先後兼併了荷蘭與西班牙,將還未建立民族國家的義大利、德意志等東歐各國納入保護之下,並試圖入侵英國,建立更為龐大的歐羅巴帝國。

也就是說,美國獨立戰爭前後的將近一個世紀,英國還不是日不落帝國,美國還只是一堆鬆散的邦聯,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直到十九世紀,英國在1815年全面啟動工業革命,並擊敗了英國的強敵拿破崙帝國,英國才奪取澳洲、印度等廣大的殖民地,成長為繼西班牙之後的第二個日不落帝國。而美國,是在1861年,經過美國內戰之後,在林肯的領導下才從一堆的邦聯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國家。

從上面這一點來講,美國的發展速度是遠遠不如英國的。也就是說,在一個世紀內,美國在華盛頓的領導下才剛剛成為一個真正的國家,而英國在倫敦的領導下已經成長為日不落帝國。

十八世紀是一個怎樣的世紀呢?歐洲發生了些什麼呢?十八世紀的歐洲,中國熱達到了鼎峰,英國才剛剛從清朝引入科舉制度,並奉為強國法寶。而清朝正在乾隆皇帝的領導下達到全盛,並強勢對外擴張,收復了西域,確立了大清帝國的版圖。

公元1793年,英國帶著一堆的工業產品造訪清朝,乾隆皇帝看不上那些東西,並非完全是乾隆皇帝眼瞎,實在是還沒有完全開啟工業革命的英國,他們的東西還真不怎麼樣。

由此,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前,英國將首都遷往美國所在,把北美十三州作為本土發展,華盛頓或者紐約能不能帶領英國成長為日不落帝國還是一個未知數,更不要說延續他的輝煌。也就是說,新的首都並沒有能力統御龐大的英國,至少北美十三州還沒有壓制英格蘭的實力,英國的統御全國的中心只能是倫敦所在的英格蘭。

最後,假設英國非要遷都美國所在,英國還得面臨一個問題:大不列顛怎麼辦?

如果英國人能夠預見日後美國的強大,在美國立國之前,英國人將首都遷往北美十三州,並將倫敦完全複製到華盛頓或者紐約,能夠解決遷都之後,標準改變引發的國家各個層面改變的問題。隨之將北美十三州作為本土發展。那麼,原來的本土大不列顛就會被邊緣化。

首先是要將大量的人口遷往北美十三州,因為北美十三州的人口只有三百萬,其中英國人佔了百分之四十,英國本土大不列顛的人口是一千萬,英格蘭人佔了百分之六十,英國人,或者說英格蘭人總共也就八百萬不到。

而當時的北美大陸,發展速度較快的北美十三州才三百萬人口,其他地區更不要說,幾乎荒無人煙,在美國西進運動之前,美國西部地區還處於原始狀態。

在美國獨立戰爭之時,公元1775年,此時的英國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在英國持續了三百年的圈地運動已經達到了白熱化的狀態,大量的人口被趕進工廠。正是因為這場工業革命,英國才需要從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手中奪取更多的殖民地。有了殖民地,才有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

當時英國工業革命主要的原料產地與銷售市場並非是殖民地,而是拿破崙統治下的歐洲大陸。拿破崙帝國進入全盛後,拿破崙為了打垮併吞並英國,推行禁海條令,北起丹麥,南至葡萄牙,整個歐洲大陸的海岸線,禁止與英國開展任何貿易。

為了打垮英國,拿破崙甚至將法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路易斯安納州半賣半送給了美國,拿破崙此舉直接刺激了美國對土地的需要,打開了美國擴張版圖的欲望。

曾在《拿破崙傳》中看到歷史學家對拿破崙帝國失敗的原因總結,其中一條就是拿破崙的軍隊,哪怕是軍服都是英國人生產的。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到歐洲大陸的市場才是英國工業革命銷售市場的大頭。要保證這個大頭,大不列顛的地理位置就很重要。

一旦英國遷都北美十三州,英國的工業革命,要持續發展會遇到巨大的阻礙。北美作為殖民地,作為原料產地,經濟主要是農場種植園。廣袤的土地之下,投入更多的人口進行農業生產顯然更適合經濟的發展。北美成為了英國的本土,人口的需要將會成為英國國家的根本需要,殖民地反而要排在第二位。

工業革命的出現,是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工業革命受阻,資產階級有可能會受到沉重的打擊,王權極有可能復闢。就像美國的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在美國獨立之後,他手下的士兵都在希望擁立他做國王,只是作為資產階級其中一員的華盛頓沒有同意。

工業革命受阻,英國在十九世紀要成為日不落帝國,這不太可能。相比之下,人口達到兩千萬的法國,人口達到將近五千萬,經歷了啟蒙運動洗禮的拿破崙帝國,在沒有英國的阻擋之下,極有可能成為歐羅巴帝國。在將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納入版圖後,印度、澳洲都會成為歐羅巴帝國的殖民地。那麼,日不落帝國的就成了法國。

在其它歐洲國家被拿破崙帝國強勢統治的情況下,人口稀少的英國要想在美洲獨存,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英國的統治中心一旦轉移,大不列顛就成了拿破崙的盤中餐。

所以說,英國到了北美就不是英國,只有在大不列顛的英國才是英國。

綜上所述,日不落帝國不是一夜造就的,現在的超級大國美國也不是本來就有的,他們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因為在各種歷史因素的作用下,他們才能有屬於他們的那一份成就。

何況,歷史是不被假設的,遷都,在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時代哪個王朝,都意味著政治的重新洗牌。一座城市要成為統御全國的首都,並不是遷都就能實現的,這需要他自身的成長。就像中國,北京成為能夠統御全中國的首都,他的成長不知道見證多少個民族多少王朝的興衰。

因為環境問題,現在的中國也在討論遷都的問題。事實上,都城的確定並不是人為可以決定的。

相關焦點

  • 「日不落帝國」的榮耀與衰落
    可能倫敦一些高大的維多利亞建築有時會折射出一些昔日帝國的輝煌,但終究日不落的霸氣是一去不返了。如果憑這些個辦事效率,英國當年是如何徵服印度,非洲的,是如何將歐洲列強在海上打的滿地爬牙(包括西班牙,荷蘭,法國等等),真是一個迷中之謎。也許,從矗立在倫敦街頭的惠靈頓將軍,尼爾森勳爵及普通持槍士兵的塑像,從他們各自的動作、姿態、神情裡,大家能揣摩出帝國時代的那一絲強大與驕傲。1879年,維多利亞女王舉辦了紀念她即位60年的慶典。
  • 如果張伯倫不採取「綏靖政策」,日不落帝國的二戰走向會如何?
    ▲史達林舊照當德國人和蘇聯人激戰正酣,不要忘了在歐亞大陸之外還有一團迷霧,那就是一直在靜靜看著事態變化的美國人,如果說美國人不參加到這一場世界大戰當中,不攪入到這一場大棋局當中的話,那麼同盟國軍隊就會失去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 同為超級大國,蒙古帝國和英帝國誰的影響力更大?對比後一目了然
    有人將其作為戰爭的罪魁禍首,而又有人認為帝國的擴張正是世界某些地區文明的發源地,正是由於戰爭,才間接加速推進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那麼蒙古帝國和大英帝國究竟誰的影響力更大呢? 而英帝國則是以殖民地的形式來統治國家,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面積共計3367平方公裡,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因此也獲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但是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很快就日落西山了
  • 同為超級大國,蒙古帝國和英帝國誰的影響力更大?對比後一目了然
    有人將其作為戰爭的罪魁禍首,而又有人認為帝國的擴張正是世界某些地區文明的發源地,正是由於戰爭,才間接加速推進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那麼蒙古帝國和大英帝國究竟誰的影響力更大呢? 而英帝國則是以殖民地的形式來統治國家,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時期,英國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面積共計3367平方公裡,佔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因此也獲得了日不落帝國的稱號,但是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很快就日落西山了
  • 曾經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如今就剩下一張嘴來捍衛了
    曾經將勢力幾乎擴張到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二戰後就開始了其墮落之旅,尤其到了本世紀,這個快要瘦死的駱駝還在用民脂民豪苦苦支撐著那個早已破敗不堪的帝國尊嚴
  • 重啟「日不落帝國」舊夢?英國追加四成軍費,超越俄印成世界第三
    只是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英國竟然在這個為難時刻,打算重啟「日不落帝國」舊夢,拿出更多的錢打造軍隊而不是挽救經濟。 對此,不少英國人不僅沒有反感政府將更多的預算用於國防而不是挽救經濟、治理疫情。相反,他們表現得卻極為振奮,似乎認為英國這一次大手筆地增加軍費,將有望在未來找回「日不落帝國」曾經擁有過的輝煌。
  • 血戰東南亞:「日不落帝國」為何會在自己的殖民地一觸即潰?
    ,就意味著自己的日不落帝國又失去了一塊控制範圍,一旦自己離開了東南亞,再想要回來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了。▲二戰時期英國軍隊這個時期的英國人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日不落帝國體系走到了窮途末路,整個時代已經是暮年了,英國沒有能力來保護自己在亞洲地區的利益,英國的強項在於自己強大的海軍力量
  • 日不落帝國英國為什麼衰落?世界霸主出了昏招?還是制度原因?
    日不落帝國的領土面積遍及全球。控制著全世界1/4的人口。2017年,英國剛剛建好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出現主軸斷裂的故障,居然沒有錢去建造配套艦船。英國已經很久沒有照航空母艦了一個輝煌的日不落帝國如今衰敗不已,輝煌的形象被重重摔在地上碾得稀碎。到今天它基本上都是以美國小跟班的形象出現了。
  • 「日不落帝國」幾乎侵略了整個世界,為何殖民地卻沒有太多怨言?
    眾所周知,日不落帝國是對英國以前輝煌成就的稱呼,儘管英國只是歐洲一塊小地方,但通過海外擴張,侵略其他洲,改變其他部落,擴散大不列顛王國的先進文化,形成了全世界範圍的殖民地領地,太陽東升西落,所到之處都是英國的領土。這一盛況的巔峰時刻是在19世紀初,經過上幾代英國人的努力,當時英國及其屬地的人數達5億之多,在當時可謂是蔚為壯觀,不可小覷。
  • 血戰東南亞:「日不落帝國」為何會在自己的殖民地一觸即潰?
    隨著美國人的下場,和日本人對東南亞地區打起了主意,東南亞地區的英國軍隊的災難馬上就要來了,整個局勢都朝著惡化的方向發展了,因為從表面上來看,中國和美國都是自己的盟友,都可以幫助到自己,但是英國人縱橫世界舞臺百年,最明白的就是這些盟友都只是表面上的盟友,誰都心知肚明,誰幫助自己和日本人作戰都不會白白出力,都是有所要求的,一旦自己被日本人趕出了東南亞地區,就意味著自己的日不落帝國又失去了一塊控制範圍
  • 英國佬的「日不落帝國」夢該醒醒了!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不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還沉迷於「日不落帝國」夢中,還以為中國是當年的積貧積弱的大清朝?英國「人權活動人士」羅傑斯10月11日抵達香港,結果被拒絕入境。英國政府不幹了,要中國政府給出解釋。10月1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就此回答了記者的提問。華春瑩表示,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中央政府負責與香港有關的外交事務。
  • 「日不落帝國」幾乎侵略了整個世界,為何殖民地卻沒有太多怨言?
    眾所周知,日不落帝國是對英國以前輝煌成就的稱呼,儘管英國只是歐洲一塊小地方,但通過海外擴張,侵略其他洲,改變其他部落,擴散大不列顛王國的先進文化,形成了全世界範圍的殖民地領地,太陽東升西落,所到之處都是英國的領土。這一盛況的巔峰時刻是在19世紀初,經過上幾代英國人的努力,當時英國及其屬地的人數達5億之多,在當時可謂是蔚為壯觀,不可小覷。
  • 英國百眼巨人:日不落帝國的「四不像」神獸?
    大英帝國曾經的輝煌,已經在20世紀上半葉消磨殆盡。無論是海軍,陸軍還是空軍,英國幾乎在向美國全面靠齊。英國已經有太長時間沒有獨自進行一場戰爭,所以1982年馬島海戰爆發的時候,整個英國都有些不知所措。後來皇家海軍正式引進此船,改進後就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的「四不像」神獸:百眼巨人號。英國人看中了百眼巨人號寬闊的甲板,讓它成為了航空訓練艦,供艦載直升機訓練使用。但是後來百眼巨人的作用,遠比想像中更加「複雜」。英國人通過改裝,在百眼巨人號上搭建了類似航母指揮塔的建築物,似乎像是一艘航母的實物模型一般,雖然白眼巨人號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艦載戰鬥機。
  • 「日不落帝國」曾經的海外屬地,面積超170萬平方公裡,世界各國都不...
    "日不落"是什麼意思,很明顯,就是太陽不落下。英國當年自稱為"日不落帝國",可不是因為自身太過狂妄,而是因為它趁著工業革命帶來的領先世界百年的科技優勢,一舉佔領了全球各地大片領土。 那一時期的英國領土,遍布整個地球,太陽在英國領地這邊落下,就會在英國的另一處領地升起。
  • "日不落帝國"曾經的海外屬地,面積超170萬平方公裡,世界各國都不承認
    "日不落"是什麼意思,很明顯,就是太陽不落下。英國當年自稱為"日不落帝國",可不是因為自身太過狂妄,而是因為它趁著工業革命帶來的領先世界百年的科技優勢,一舉佔領了全球各地大片領土。 那一時期的英國領土,遍布整個地球,太陽在英國領地這邊落下,就會在英國的另一處領地升起。
  • "日不落帝國"曾經的海外屬地,面積超170萬平方公裡,世界各國都不承認
    "日不落"是什麼意思,很明顯,就是太陽不落下。英國當年自稱為"日不落帝國",可不是因為自身太過狂妄,而是因為它趁著工業革命帶來的領先世界百年的科技優勢,一舉佔領了全球各地大片領土。 那一時期的英國領土,遍布整個地球,太陽在英國領地這邊落下,就會在英國的另一處領地升起。
  • 英國VS西班牙:「日不落帝國」的兩種命運
    西班牙和英國,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兩個「日不落帝國」,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然而,這些相同點,僅僅是表象而已,兩種「日不落帝國」的背後,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帝國模式。當觀念和制度的更新,跟不上財富積累的速度,巨額的財富反而會讓國家陷入一種更深層次的危機——西班牙就是最好的例證。
  • 日不落帝國的衰落及「埋雷」手法
    而這些自治地政府通常將他們與宗主國,即英國政府,視為平起平坐。 那時的英國,鑑於美國獨立戰爭的教訓,對自治地(dominion)在管理上採取了很多懷柔寬鬆的政策,將這些dominion視為自己的孩子。所以後來這些dominion成為脫離大英帝國的第一批國家,而英國政府則將這些國家的獨立,視為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所以並未採取對待美國獨立時所動用的軍事幹預。
  • 美媒盤點史上七大強權:維京海盜和蒙古帝國入選
    首先,我著眼於各個時代的最有力競爭者,也就是最成功地掌控了當年世界體系的國家或勢力,其曾登上世界舞臺。而那些影響力始終未曾超出周邊地區的一些區域性大國,比如埃及人、宋朝、瑪雅人、印加人和易洛魁人則被排除在外。這個名單還限定於有記載的歷史,考古學家如果感謝去,可以另外編纂一份史前強國名單。此外,持久力至關重要。
  • 日不落帝國進化史:為何三場戰爭就奠定一個世界性帝國的版圖?
    本土面積只有24.41萬平方公裡的英國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殖民面積達3550萬平方公裡的日不落帝國,在這個帝國最為輝煌的時代,它不僅是海洋和陸地上的霸主,在1800年以後主導國際事務更是長達近一個世紀,所以人們把這段時期稱之為「不列顛治世」,而英國所主導的國際秩序又被稱之為「不列顛治下的和平」,足見那時候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何其堅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