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又要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我們都知道端午節要舉行很多的活動,也都知道這個節日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但是你們知道端午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嗎?它又都有哪些習俗?除了紀念屈原還紀念了哪些人?被韓國人搶先申遺的「端午節」和中國的端午節有什麼區別?
很多人都認為端午節是從屈原投江之後民眾為了紀念他才有的。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它起源於古代的百越地區,百越族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後代,所以他們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祭祀龍並舉行划龍舟的活動,這就是端午節最初的形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被秦國所滅後,悲憤的楚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入汨羅江為國殉葬,楚地的百姓為了紀念他以及對故國的懷念,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包粽子並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後來這個活動就延續了下來逐漸成為了我們的民間習俗。
但是在吳地,尤其是蘇州一帶端午這一天是紀念伍子胥的。相傳當年吳王夫差打敗了越國之後,越國的國王勾踐被迫作為人質給夫差當馬夫,後來夫差對勾踐恭謙的態度非常滿意,決定放了他。對此伍子胥堅決不同意,但夫差並沒有聽他的意見,並在太宰的挑撥下命令將其賜死。
悲憤的伍子胥臨死前讓人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國都城的城門上,並傳話給夫差說他要看著吳國是如何被越國滅掉的。夫差聽聞此事大怒,於是命人將伍子胥的屍體投入了江中,不久之後伍子胥的話果真應驗了,吳國被越國攻擊迅速滅亡!
但是伍子胥卻看不到了,由於伍子胥是蘇州的締造者,當地的民眾感恩於他,而他死的那天剛好又是端午節所以蘇州地區的民眾每到端午節都會紀念伍子胥。
還有些地方紀念的是著名的孝女,曹娥,相傳有一年端午當天曹娥的父親在江中祭祀,不慎掉入水中不見蹤影,一連多日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當時年僅十四歲的曹娥思父心切,為了找到父親她縱身一躍跳入江中,幾日之後她的屍體與她父親的屍體一同浮到江面上。
人們感念她的孝心,所以每到端午都會紀念她。總之端午節是一個祭祀和紀念已故先人的日子,有些人不知道這些,認為這是一個節日在這一天往往會給親朋發一些諸如「端午節快樂」的話,這是不正確的,應該說是「端午安康」!
端午節我們除了前面提到的活動外,很多地方還有在家中放一些艾草,給大人孩子掛香囊,飲用雄黃酒,吃鹹鴨蛋等習俗。在2008年之前端午節是不放假的,但是08年之後國家為了讓人們更多地去關注我們古老的習俗,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決定在當天放假一天。
此外韓國人在2005年申遺的端午節全名叫「江陵端午祭」,它並不是一個節日,只是韓國民間的一個祭祀活動。活動的內容有各種巫俗表演、假面舞表演等,時間長達二十到三十天。它與中國的「端午節」根本沒有任何關係,所以說也不存在韓國人搶佔我們的傳統節日這一說法。另外在2009年,中國的端午節已經在聯合國申遺成功,所以大家也不要再擔心我們的節日會被別人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