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時代的死亡崇拜

2020-12-11 中國畫報出版社

維多利亞時代(通常認為是1851—1901年),死亡變得商品化了:市面上不僅出現了專為死者拍攝遺照的照相館,還湧現出了很多售賣喪服的商店。

此時的英國已經步入了工業時代,努力工作被視作賺錢的不二法門。整個西方世界的識字率大幅提高,科學和醫學的發展也方興未艾。

然而與此同時,貧富差距無比懸殊,貧困水平持續走高,經濟蕭條時常發生。疾病肆虐,死亡率居高不下,很多我們今天不屑一顧的小病在當時卻很可能奪人性命。

媒體的發展讓形勢變得更加糟糕,翻開報紙,目之所及皆是災難和毀滅,而新聞記者在描述城市貧民艱苦的生活條件時更是添油加醋,無所不用其極。

無家可歸的人

英國和美國的報刊業在報導噁心離奇的死亡事件以及其後的驗屍結果時都無比詳盡,不放過任何細節。維多利亞時代還出現了插圖報紙,上面會刊登離奇死亡事件中的屍首圖畫,其目的都在於刺激和吸引讀者。

這一切的一切使得許多人對終將到來的死亡都感到惴惴不安。

01隆重至極的葬禮與盜屍者

為了向死者告別並且留住那些美好的記憶,維多利亞時代的人不惜花重金舉辦各種儀式。最富有的人通常會選擇一處華麗的墳墓,而其他財力稍遜的人則會置辦一處墓碑或是紀念碑。

到了維多利亞時代,死亡變得莊嚴而儀式化起來,人們不但會將死者置於棺木之中,而且還會僱來車馬抬運棺材。

由於象徵著天堂使者,天使塑像尤為受人歡迎,而沉睡的童子、鮮花和鴿子也是墓碑上最常見的雕像。

出於對盜墓行為的恐懼,人們更加渴望在墓碑上留下永久印記。

掘墓盜屍行為在19世紀早期的英國和美國尤為猖獗,而將未腐爛的屍體賣給醫學專科學校可以獲取暴利。

由於醫療實踐的缺漏,19世紀的人常常會被錯誤地活埋。出於懼怕,人們也在棺材中加入了很多精妙的設計。(上圖)

早在維多利亞時代以前,解剖系的學生就用被絞死的罪犯的屍體來做實驗。然而有限的屍體數目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學生數量,於是便催生了販賣屍體牟取暴利的這一行當。

死者的家屬和朋友恐懼萬分,會徹夜守在死者身邊,直到其入土為安,除了安裝上鐵籠(保護棺材的鐵條)之外,人們還會用鐵棺材來抵制盜墓行為,甚至生前還會留下遺囑,希望家人用堅固的棺材來埋葬自己。

為防止盜墓或偷盜屍體而專門設計的鐵籠

英國於1832年頒布了《解剖法案》,規定無人認領的屍體和親屬捐贈的遺體將全部用於科學研究,從而有效地終結了屍體交易。

然而,美國的情況卻不同了,這種邪惡的交易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原因就在於醫學院數量的增加。

但是,即便維多利亞時代屍體搶奪現象已經越發少見,人們對於盜屍行徑依舊十分駭然,同樣不變的還有他們對於逝者永恆的追憶。

02極具藝術表現力的死亡象徵物

死亡象徵物是用來提示人們銘記「死亡隨時有可能降臨」的物件,形式多樣,不一而足,包括刻有相關死亡格言的手錶,嵌有已故摯愛之人髮絲的戒指,設計成頭蓋骨形狀或裝有頭骨印記的胸針。

凡此種種,既是為了紀念逝者,也是為了警醒活著的人他們也終會有這麼一天。

維多利亞女王佩戴著鑲嵌有已逝的阿爾伯特親王髮絲的紀念胸針(上圖)

而維多利亞時代最令人惴惴不安的死亡象徵物莫過於死者的驗屍照片了——活著的人常常要忍痛和他們已故的親人合照。

鑑於其價格昂貴,很多時候一個人一輩子只能拍一張,而這也會是他這一輩子唯一拍過的照片。

在19世紀上半葉,上流社會的婦人不被允許參加葬禮,儘管她們曾親手為死者的棺材插滿鮮花,或是剪下死者的一束頭髮放在小盒子裡、胸針裡或是戒指中。

即便是維多利亞女王也未曾參加她摯愛的丈夫阿爾伯特親王的葬禮。

喪葬用品廣告

在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在處理死亡以及喪葬儀式方面制定了許多規則。

甚至葬禮時該穿什麼都有很多繁文縟節,多到甚至出現了指導人們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喪服、某種類型的喪服該穿多久的家庭手冊。

03對恐怖故事的病態情結

哥德式小說起源於18世紀晚期,但是在維多利亞時代達到鼎盛。

從布拉姆·斯託克所著的《德拉庫拉》,到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所寫的《哲基爾博士與海德先生的奇怪案件》,維多利亞時代的讀者對於怪物和食屍鬼的故事有著濃厚的閱讀興趣。

這些故事在令他們感到毛骨悚然的同時,又給予了他們淋漓盡致的快感。

電影《驚情四百年》裡的德拉庫拉伯爵

這種題材的小說並不局限於在英國流行:在德國,刻畫類似故事的小說被稱為戰慄小說。

而在俄羅斯,弗拉基米爾·奧德耶夫斯基在1838 年創作了《活屍》,甚至連大文豪阿列克謝·康斯坦丁諾維奇·託爾斯泰都於1836年寫作過《吸血鬼》一書。

在美國,最著名的恐怖小說家莫過於埃德加·艾倫·坡了,他創作的狂魔故事被認為深得德國哥德式小說遺風。

《危舍府的倒塌》和他的詩《烏鴉》即使在今天讀來依然令人毛骨悚然。

愛倫坡《烏鴉》

維多利亞時代的哥德式小說題材通常涉及死亡,或是對死亡的恐懼,其反映的是整個社會對死亡這一話題的沉迷——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以及對疾病的恐懼。

對犯罪的恐懼以及農村人口轉移也加劇了人們對於陌生人的不信任感。

在城市化程度較低的早些年間,社會治安普遍良好,人們也更願意對鄰居敞開心扉,而現在,彼此之間築起了一堵冷漠的高牆,陌生人數量的過快增長加劇了文學創作的妖魔化。

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文學作品中的城市常常被描述成混亂而又黑暗的地方,與此同時,貧富差距的拉大也被描述成一種罪惡,這在布拉姆·斯託克和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中都可見一斑。

同時,一些心思狡猾、花言巧語的靈媒成為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寵兒。

有些人堅定地認為這些靈媒真的擁有和死者對話的能力,但卻總是事與願違:她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騙子,常借暗淡的煤氣燈、手上的「老千」或其他奇妙的裝置來欺騙那些無知的觀眾。

令人悲傷的是,大部分人明知是一場騙局,依然心甘情願地選擇相信。

本文內容摘選自《怪誕歷史》,中國畫報出版社

相關焦點

  • 盤點14種,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悼念死者,非常奇怪的方式
    維多利亞時代在19世紀裡持續了大部分的時間。在這個時期裡,複雜的哀悼儀式成為常態,以至於社會會羞辱那些,沒有遵循這些制度儀式的人。其中的一些儀式,比如葬禮後的用餐和用鮮花包圍死者的身體,至今仍在實行。而其他一些死亡習俗,確實有很多奇怪之處,並在該時代結束後消失。
  • 維多利亞時代的終結
    鑽石慶典1807年,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時間已達60年,創造了英國歷史上君主在位時間最長的記錄。然而,60年的「鑽石慶典」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不僅英國隨後迅速走向衰落,維多利亞女王也在四年之後去世,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宣告結束。
  • 維多利亞時代的戲劇風尚
    但在維多利亞時代,即從1837年到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統治英國的64年間,英國戲劇文學的境況非但無法與當時詩歌小說的繁榮景象媲美,還被戲劇評論家威廉·阿契爾(William Archer, 1856—1924)稱為「黑暗時代」。阿契爾是易卜生戲劇的主要英譯翻譯者。他的這一結論是以戲劇劇本嚴肅的文學價值和他提倡的「新戲劇」運動的標準為坐標的。
  • 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1840年6月2日,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誕生,哈代生活在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但他與發達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背道而馳,懷揣著勇氣追問弄潮兒的道德與社會責任,並對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觀頗有微詞。徐志摩將他與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相提並論。女權主義者伍爾夫曾說「託馬斯·哈代是英國小說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本期「致敬經典」,一起看看為何哈代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 從未剪過頭髮的維多利亞時代美女
    在維多利亞時代也是如此,那時的女性沉迷於日益增長的美麗辮子,以至於他們從不需要去理髮店剪頭髮。在以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維多利亞女王統治期間長發女士的稀有照片。真是太有辛了。  維多利亞時代是從1837年6月20日持續到維多利亞女王在1901年1月22日去世。與上一個格裡高利時代不同,它是英國歷史上最和平與浪漫的時期之一。
  • 歷史:維多利亞時代的聖誕傳統起源!
    歷史:維多利亞時代的聖誕傳統起源!為什麼我們在聖誕節送卡片,吃火雞和裝飾一棵樹?以下是我們如何以及為什麼以我們的方式慶祝節日季節的故事。聖誕節的傳統已經進化了2000年,但直到19年初次世紀的節日仍然是一個低調的戀情; 現在,為我們定義聖誕節的大多數傳統只會在生活中產生。但一旦節日活動開始,它就無法阻擋。
  • 古斯塔夫·多爾眼中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
    我們對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的視覺印象主要集中在它的骯髒——狹窄的街道、黑暗的小巷、荒涼的貧民窟、過度擁擠和非法走私者的洞穴。有兩個人在我們的腦海中創造了這樣的貧困和骯髒的畫面——一個是查爾斯·狄更斯,他的作品主要圍繞著極度貧困展開,另一個是法國插畫家古斯塔夫·多爾。
  • 看一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到底有多厲害?
    日不落帝國的霸業是在一個女人手中實現的,她就是維多利亞女王。今天秀才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到底有多厲害?能否配得上日不落帝國的稱呼。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海軍不僅是世界第一,還一直秉持一個原則,就是英國海軍總噸位和主力戰艦噸位要超過世界第二名和第三名海軍之和,從而保證發生海戰時,英國能夠打贏世界上任何兩個海軍強國的聯合。而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陸軍也是全球最強的,這個被很多人誤解,很多人都認為英國就是海軍強,陸軍是不如法國和俄國的。
  • 白金漢宮開放日,紀念「維多利亞時代」
    今年的主題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白金漢宮」,以紀念維多利亞女王誕辰200周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不僅可以走進這一目前仍在使用的宮殿,參觀王室生活的房間和陳設,還可以通過展覽了解維多利亞這位傳奇女王的一生以及她與白金漢宮相互成就的一段佳話。
  • 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運行至頂的時代,是大英帝國最強大的時代
    1876年,維多利亞加冕成為印度女皇,這時,老太太的職稱全名應該是: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國運運行至頂的時代。在亞洲,除了對中國的兩次鴉片戰爭,把一條東方巨龍打成毛毛蟲,還通過印度,控制了阿富汗和緬甸,勢力進入伊朗。哦,那邊還有一片遼闊的非洲大陸呢,他家是不會放過的。話說1869年,埃及政府開鑿蘇伊士運河。
  • 這是一個蒸汽至上與機械崇拜的時代 蒸汽朋克風遊戲薦賞
    主要是對年代久遠的工業革命時代的科技進行誇張地描寫,創建出一個與當今科技文明或未來科技文明不同的、依賴於簡單動力裝置的機械科技世界。「簡而言之,蒸汽朋克多是建立在維多利亞時代背景下的一個架空世界觀,這是一個隨處可見的機械,蒸汽的力量主宰的時代。
  • 油畫藝術與聖誕節:維多利亞時代慶祝聖誕節的十種方式
    油畫,哈裡·布希(1883-1957)對於英國人來說,聖誕節在19世紀初幾乎沒有慶祝過,直到維多利亞女王和王室的帶動才使這個節日變得非常流行,所以,許多當代聖誕節傳統都來自維多利亞時代。5.聖誕晚餐聖誕節盛宴是維多利亞時代更新的另一個中世紀傳統。
  • 「死亡聖神」崇拜如何在拉美悄然興起
    到了18世紀,墨西哥天主教會發現「死亡聖神」越來越受崇拜,信眾日多,擔心會對教會構成威脅,於是決定推倒「死亡聖神」殿,燒毀聖像,甚至將瘟疫流行歸咎於她的作祟。因此,直到19世紀,對「死亡聖神」的崇拜一直被壓制在地下,人們只能在家裡偷偷設置祭壇進行膜拜。
  • 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的基本禮儀
    維多利亞時代下午茶的基本禮儀在維多利亞時代,喝下午茶時,男士是著燕尾服,女士則著長袍。現在每年在白金漢宮的正式下午茶會,男性來賓則仍著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傘;女性則穿白色洋裝,且一定要戴帽子。招待已經沏好的茶意味著茶中已經加入了牛奶和乳脂,維多利亞的禮儀把這看作是合適的行為,但是在20世紀早期,烏克斯這樣寫道:「一般來說杯中的飲料都加入了牛奶或乳脂,大多數人選用冷的牛奶,但也有人喜歡熱牛奶。衝泡茶水之前應該先把牛奶倒入杯子裡。在蘇格蘭,由於乳脂很薄,被認為是相比牛奶的一種更好的選擇。在英格蘭西部,人們很少使用乳脂,因為那裡有豐富的牛奶。」
  • 英劇團重現維多利亞時代郵輪聖誕情景(組圖)
    英劇團重現維多利亞時代郵輪聖誕情景(組圖) 點擊圖片看下一頁 原標題:英劇團重現維多利亞時代郵輪聖誕情景(組圖)
  • 小眾寶藏劇推薦,愛爾蘭劇死亡攝影,維多利亞版黑人抬棺混搭CSI
    在5月各路新劇裡,有一部愛爾蘭新劇死亡攝影(Dead Still),它風格小眾,題材冷僻,熱度顯得有些低調。不過這部劇其實可以算一部寶藏劇,另類有趣,值得推薦給更多人看一看,萬一你有興趣呢~故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期」的愛爾蘭,參考IMDb資料具體為19世紀80年代,攝影師布羅克·布倫納薩塞特老爺子是個知名手藝人,專門給死者拍攝遺像。
  • 那一縷維多利亞時代的茶香
    維多利亞時代就像是一場綺麗的夢境,閨秀名媛的鬢影衣香照進了那白銀白瓷的茶具之中,沸水中浮沉的茶葉經牛乳和糖的點化形成獨特的英倫風情。 17世紀60年代,葡萄牙布拉甘扎王朝的凱薩琳公主與英王查理二世成婚,作為公主嫁妝的中國茶葉第一次點燃了英國上流社會階層的想像力。茶葉成為上流社會用來彰顯自身氣質和品味的奢侈品。
  • 大英帝國巔峰時期-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冷知識
    英國孤立於大西洋之中包括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東北部以及周邊上千個小型島嶼總面積24.5萬平方公裡第一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它的時限常被定義為1837年~1901年,即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統治時期。這個時期的大英帝國走向了世界之巔,它的領土達到了3600萬平方公裡,被形容為"日不落帝國"。
  •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女性只能通過戀愛來追求自由?
    在這樣的對於自由的追求背後,是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所受到的壓抑和束縛。3月24日,在世紀文景和建投書局聯合舉辦的「女性作家主題月」第三場論壇上,青年學者、作家、譯者包慧怡和知名媒體人、作家郭玉潔,就薩拉·沃特斯的文學創作、維多利亞時期的社會和文化,以及小說的文學性等話題展開了對話。
  • 使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蒙羞的變裝審判
    他們被判無罪,但這一案件震驚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因為它迫使高度保守的社會首次公開承認同性戀。一張弗雷德裡克公園和歐內斯特·博爾頓的復原照片,由弗雷德裡克·斯波爾丁於1869年在英國維基媒體公會埃塞克斯檔案館拍攝在維多利亞時代,與性和性別有關的嚴格道德規範觸及社會的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