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北京進入了雨季。
整整一周,淅淅瀝瀝的小雨和電閃雷鳴的暴雨交替上演著。
到了周末,還是想走出家門,親近大自然,於是便來到了古北口。
古北口是北京市密雲區的一個鎮。
古北口是一個很有長城歷史底蘊的地方,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這跟古北口的地理位置有關。
古北口四面環山,是抵禦外敵的天然屏障。
由「古御道」便進入了景區。
所謂御道,是指皇帝經常走的道路或專為其修的道路。
清朝是滿族統治的朝代,當他們入主中原後,統治者由於本民族的遊牧、射獵習俗,加之清初邊疆戰事頻繁,致使清皇頻頻北巡,這樣促成了北巡御道修築。
古御道,歷史上是南北往來的必經之路。
在古御道文化街上,有很多反映老北京百姓生計的雕塑。
文化街的南側是一大片荷塘。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七月正是荷花盛開的季節。
荷葉在雨水的衝刷下,越發翠綠可人。
楊令公廟正在維修中。
疫情期間閉門謝客,也確實是維修的好時機。
站在古北口長城上,可以看到整個古北口鎮。
雨霧中的長城,若隱若現。
古北口長城最獨特的魅力就在於北齊長城和明長城並存。
這座長城烽火臺叫做「大花樓」。
在長城腳下的石碑上有它的名字。
據說,大花樓是目前保留最好的北齊長城碉樓。
碉樓呈方形,通體為黃褐色,周圍四面有12眼箭窗,上頂為瞭望臺和堞口,遠遠望去像是盛開的花朵。
碉樓外側修了一個鐵梯子,爬樓梯,可以進去碉樓裡面。
圍著碉樓轉一圈,也沒有發現古代建造的梯子,真不知道那時候守衛此處的官兵是如何登上去的?難道各個都會飛簷走壁的輕功不成?
再往前走,是兩個新建的「仿古長城城樓」,它們實際是某單位信號基站。
這處標識顯示:總參測繪局GPS點。
站在山上,往日可以盡收眼底的河西村,在細雨中透著一股朦朧美。
前有文人墨客,雨中登泰山;今有驢友玩家,雨中登長城。
此時此景,別有一番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