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8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17日刊出評論說,蔡英文在沉寂「消失」了四個月之後,突然活躍了起來。其「兩面開弓」,左打蘇貞昌,要與蘇貞昌爭奪再戰「2016」的戰略位置,右踢馬英九,表達自己並不服氣也不甘心的心態。分析稱,根子就在於蔡英文要保持有利於其爭取「2016」出戰權的高能見度,因而她必須一路折騰下去。
文章摘編如下:
在2012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敗下陣來的蔡英文,沉寂「消失」了四個月之後,在馬英九的第二個臺灣地區領導人任期即將誓就職的前夕,突然活躍了起來。又是發表給馬英九的「公開信」,又是接受親綠電視臺「三立」和專訪,其「兩面開弓」,左打蘇貞昌,要與蘇貞昌爭奪再戰「2016」的戰略位置,並向反蘇勢力發出「集結號」,右踢馬英九,表達自己並不服氣也不甘心的心態,暴露無遺。
此顯示,在今年四年至少是蘇貞昌的第十四屆民進黨主席的兩年任期內,無論是在民進黨內,還是在臺灣地區的政壇及社會上,將無寧日。因為根子就在於蔡英文要保持有利於其爭取「2016」出戰權的高能見度,因而她必須一路折騰下去。
應當說,蔡英文對於她在臺灣地區第十三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最後「陰溝裡翻船」輸給馬英九,是極為不服氣,也極不甘心的。實際上,本來蔡英文是完全有機會打破爭取連任的現任首長,既擁有「執政」資源等優勢,又能獲得選民「多做一屆以利促進政經建設」的共鳴心理,只要不是做得太賴,均可獲得連任的迷障,一直緊逼雖然享有兩岸關係「紅利」但其民意卻是難以趁勢高漲的馬英九,並曾數次超越之,贏取這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因而已經私下物色了行政團隊的人選,甚至還安排了與大陸進行接觸談判的班子,但卻最終還是輸掉了。
這使得從政以來一路順風順水,從未遭受過挫折的蔡英文,頗不服氣,也有點心灰意冷,在選後沉寂了下來。這也使得曾高喊蔡英文「再戰2016」的「蔡迷」們,一下子失去了著力焦點,在連所支持的標的人物都已心灰意冷之下,支持者當然也就「樹倒猢猻散」,失去繼續集結的動力。
然而,也正在此時,曾與蔡英文在黨內2012初選中爭奪出線權的蘇貞昌,雖然在民進黨主席的角逐過程中,受到另外四位候選人的連手阻擋,但卻絲毫未減優勢,反而遙遙領先,按照未來事件交易所前日公布的最新預測數據顯示,蘇貞昌當選機率高達93.1%,得票率預測為64.8%,而其它四位候選人的當選機率都在2%以內,就連「最高」的許信良也只有1.8%,其次是吳榮義的僅有1.1%;標榜「世代交替」的蘇煥智甚至還低至0.7%,因而蘇貞昌已是篤定當選。
而按照《民進黨黨章》規定,黨主席「連選得連任一次」,倘表現良好、政績斐然,尤其是在2014年的「七合一」選舉的黨內初選中操盤得宜,當年爭取連任黨主席的機會就將會甚高,這就必然掐滅蔡英文希望在2014年再選黨主席之夢。倘蘇貞昌再進一步,在當年底的「七合一」選舉中,趁著馬英九倘在此時政績仍然沒有起色,指揮民進黨連下數城,就必將在民進黨內及支持者中獲得極佳的威望,連曾經的反對者也不得不服氣。那麼,到2015年的黨內臺灣地區領導人初選時,蘇貞昌就能挾著黨主席的資源優勢和政績優勢,擊退屆時沒有任何優勢的蔡英文,代表民進黨出戰「2016」。
更令蔡英文感到難堪的是,在目前的民進黨主席選舉中,雖然吳榮義、蔡同榮、蘇煥智、許信良等四位候選人連手組成「卡蘇連線」,竭力阻擊蘇貞昌,許信良甚至公開聲稱他參選黨主席是為了支持蔡英文再戰「2016」,及讓蔡英文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所提的主要政見,成為民進黨的正式文獻,表面上看似是對蔡英文利;但在人們「易位思考」之下,單憑蘇貞昌「一夫當關,四夫當敵」的勇態,就反而認為蘇貞昌才是代表民進黨出戰「2016」的最佳人選,因而對蔡英文形成了「持續成為候選人的選項」的最大黨內威脅。
至此,蔡英文憋不住了。如果在此時仍不發聲,還是「在家裡辦公」,就必將會遭到邊緣化。本來,趁著黨主席選舉說幾句話,是爭取能見度的最佳方式,但由於其中一位候選人蘇貞昌,既曾是在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黨內初選中自己的手下敗將,又是四年後爭取「2016」出線權的潛在威脅,因而她不能摻和主席之爭,必須保持中立,否則就把自己的格局做小了。因此,公開「批馬」就是發聲的極佳機會。既可凸顯她才應是「2012」的勝利者,也可藉機表達對「2012」輸選的不甘心和不服氣。
但這並非是蔡英文的主要目的。因為到目前為止,代表民進黨出戰「2016」的人選,仍是未知「鹿死誰手」。而蘇貞昌的優勢正在威脅她的機會。因此,她必須時刻保持自己的高能見度,以「批馬」來向民進黨內及其支持者展示,自己在「2016」代表民進黨候選人再戰的正當性和必要性,從而巧妙地表達了「打蘇」的態度。因此,蔡英文接受三立電視臺專訪的「持續成為候選人的選項」之說,就是在維護自己代表民進黨出戰「2016」的正當性,也是在「警告」蘇貞昌。(富權)